吳發(fā)榮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浙江常山 324200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改變?yōu)榛A的頸椎綜合征,臨床上主要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四個類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最常見,可見頸部活動受限、肌肉僵硬、上肢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及皮膚感覺減退等癥狀[1]。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本研究應用穴位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和維生素B12聯(lián)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00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1月來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人民醫(yī)院就診且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400例,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0例。其中,觀察組男114例,女86例;年齡18~64歲,平均(42.9±3.7)歲;病程 20 d~16 年,平均(1.8±0.6)年。對照組男 107例,女 93例;年齡 21~67歲,平均(44.7±2.5)歲;病程 30 d~18 年,平均(2.1±0.8)年。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①癥狀:頸項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感,頸部肌肉僵硬,頸后伸時加重,咳嗽時誘發(fā),夜間痛。②體征:頸棘突旁壓痛,并向上肢放射,叩頂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上肢肌力下降。③影像學表現(xiàn):X線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椎間孔變小、鉤椎關節(jié)增生等,頸椎CT檢查可見1個或多個椎間盤突出、項韌帶鈣化等,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④除外其他疾病。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愿意配合治療,無其他疾病及禁忌證者。排除標準:排除其他類型頸椎病、嚴重骨質疏松、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精神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兩組均給予針灸推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注射療法,具體方法如下:
1.3.1 針灸方法 患者取坐位,根據患者病情選擇相應穴位,穴位:風池、天柱、天宗、頸椎相應節(jié)段夾脊穴、肩髃、肩髎、曲池、外關、手三里、合谷、肩貞、后溪、外關及阿是穴,常規(guī)消毒后用0.25 mm×40 mm毫針緩慢進針,進針約0.5寸,提插捻轉至得氣,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針刺時注意穴位禁忌。
1.3.2 推拿手法 患者取坐位,以推、拿、按、壓、揉、滾等手法推拿頸肩部肌肉、韌帶,點按風池、風府、肩井、缺盆、天宗、外關、曲池、合谷及頸部阿是穴等,使頸肩部及上肢有酸脹感,之后雙手托住患者下頜,拇指頂住枕部輕輕向上拔伸,并在保持拔伸的同時,作頸部前屈、后伸、旋轉等動作,最后用抖法將雙側上肢牽抖各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7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1.3.3 穴位注射 患者取正坐位,取風池、風府、夾脊穴及阿是穴。皮膚常規(guī)消毒,取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1 mL和維生素B120.5 mg混勻,進針約0.5寸,緩慢提插至得氣,回抽無回血后,注入藥液,隔日1次,7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觀察兩組VAS評分、SF-36量表評分及臨床效果情況,并分析比較。
1.5.1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分)采用中華醫(yī)學會疼痛醫(yī)學會監(jiān)制的VAS卡,左端為0分,沒有任何疼痛,右端為10分,疼痛程度最強,用直尺量出疼痛強度值。分數(shù)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差。
1.5.2 健康調查簡表評分 (SF-6量表評分)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進行評分[3],包括軀體健康功能(PF)、軀體角色功能(RP)、軀體疼痛(BP)、總的健康狀況(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緒角色(RE)和心理健康(MH)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根據公式換算為最終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生活質量狀況越好。
1.5.3 臨床療效評價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良好,能勝任日常工作。顯效:主要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能勝任輕體力勞動。好轉:癥狀、體征減輕,頸、肩、肢體功能均有改善,不能勝任輕體力勞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傆行?治愈+顯效+好轉。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 VAS 評分比較(分,±s,n=200)
表1 兩組 VAS 評分比較(分,±s,n=200)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7.84±0.861.04±0.623.903<0.05對照組7.93±0.913.12±0.832.926<0.05 t值5.4073.242 P值 >0.05<0.05
治療前兩組SF-6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SF-6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F-6量表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治愈26例(13.00%),顯效108例(54.00%),有效 48例(24.00%),無效 18例(9.00%),總有效率為 91.00%;對照組治愈 14例(7.00%),顯效 57例(28.50%),有效 77例(38.50%),無效 52 例(26.00%),總有效率為74.00%。觀察組治愈率、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而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 SF-6量表評分比較(分,±s,n=200)
表2 兩組 SF-6量表評分比較(分,±s,n=20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為兩組治療后統(tǒng)計比較
組別 軀體健康功能 軀體角色功能 軀體疼痛 總的健康狀況 活力 社會功能 情緒角色 心理健康觀察組治療前59.12±19.7626.88±17.4343.99±22.5352.83±17.1958.14±23.7653.66±30.7046.49±19.8661.34±18.43治療后86.57±13.32*85.38±34.66*82.33±16.64*78.26±19.17*80.67±14.42*89.25±21.54*90.53±16.45*82.81±16.17*對照組治療前58.26±20.3524.37±16.4545.82±21.8753.81±16.5457.63±22.4754.62±30.8447.73±18.9062.93±19.54治療后71.23±19.46*69.24±40.22*71.19±17.42*64.19±18.72*70.88±15.32*76.13±19.26*79.53±18.32*71.24±15.36*t值2.1092.7342.9263.3522.6313.2362.5742.935#P值0.00350.00420.00860.01760.00640.01120.00670.0088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200]
頸椎病是一個復雜的局部病理改變,包括周圍軟組織、頸椎骨質結構與神經的病理改變,屬中醫(yī)“痹癥”的范疇,與頸部經脈痹阻、氣血不暢、經脈失養(yǎng)有關。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最常見的類型,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頸椎的椎間盤退變,鉤椎關節(jié)骨刺,小關節(jié)骨質增生、松動與移位,以致椎間孔變小,頸神經根受到刺激、牽拉與壓迫,從而導致脊神經根和周圍組織水腫、充血,產生頸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癥狀[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頸椎病的治療,大多主張非手術治療,針灸推拿作為療效好、費用低廉、不良反應小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活血祛瘀、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優(yōu)勢凸顯。邱金等[5]、羅會等[6]、齊健[7]認為針灸可以舒筋通絡,消除肌肉、神經水腫,改善椎枕肌群的緊張狀態(tài),解除肌肉痙攣,調整椎間隙,減輕神經壓迫,增強腦供血,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臨床癥狀,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徐盧勇[8]認為推拿手法可以糾正、改善頸椎生理曲度,減輕或解除頸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放松肌肉,松解頸項背部軟組織、筋膜的痙攣,恢復肌肉、韌帶、血管的彈性和張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炎癥的吸收,從而改善或消除項背疼痛及上肢竄痛、麻木等癥狀。而穴位注射除具有針刺的作用外,所注射藥物還可循經擴散,使藥物直達患處,既可以延續(xù)針刺的效能,又可以增加藥物對機體的作用。王洪宇等[9]認為頸夾脊穴位注射有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痙攣、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
復方當歸注射液主要成分為當歸、川芎、紅花,其中,當歸活血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紅花活血通經,去瘀止痛;而維生素B12可以維護神經髓鞘的代謝與功能,恢復神經的傳導功能。兩者合用穴位注射可以使藥物通過循經運行,直達臟腑,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頸肌緊張,調節(jié)神經,加速組織代謝和修復,從而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
李浪平等[10]對4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聯(lián)合神經根阻滯治療,發(fā)現(xiàn)治療后3個月該組患者疼痛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徐明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頸夾脊穴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結合針灸推拿手法治療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流量、血流速度,接近于正常水平,療效顯著。張欣等[12]對30例頸椎病患者行頸夾脊穴復方當歸注射液注射治療發(fā)現(xiàn)其VAS評分明顯低于單純針刺組(P<0.05),且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單純針刺組(P<0.05)。本文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和維生素B12穴位注射聯(lián)合針灸推拿方法治療,對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灸推拿方法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F-36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較好,且生活質量水平較高;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0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4.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穴位注射聯(lián)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辛鳳,鄒路,周智梁.溫通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3,35(3):39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1994:201-203.
[3]方積乾.生存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263-268.
[4]張萬昌,馬奇.牽引推拿及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156 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9):1217-1218.
[5]邱金,查煒,柳瑞梅.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6):986.
[6]羅會,江杭,鐘洪.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42:15.
[7]齊健.針刺結合彈撥手法治療8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科技信息,2010,25:823.
[8]徐盧勇.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評價[J].江西中醫(yī)藥,2010,41(11):31.
[9]王洪宇,張?zhí)品?穴位注射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3):24-25.
[10]李浪平,顧明紅,朱嬋.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聯(lián)合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上海醫(yī)學,2012,35(6):541-543.
[11]徐明,鄭慶余.穴位注射結合針灸推拿治療根性頸椎病效果顯著[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6):188-189.
[12]張欣,張寶旬.穴位注射治療頸型頸椎病 30例[J].河南中醫(yī),2011,31(5):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