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陳 進 季文斌 樊樹峰
浙江省臨海市臺州醫(yī)院放射科,浙江臨海 317000
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是脂肪肉瘤一種亞型,占脂肪肉瘤的15%~25%,多發(fā)生在腹膜后,也可見于四肢、軀干和陰囊、精索,可在20~92歲發(fā)病,其惡性程度取決于去分化區(qū)域的多少,文獻報道其術后局部復發(fā)率達41%~52%,遠處轉移率達15%~20%[1-4]。術前準確診斷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都有重要影響[5]。本文報道3例腹膜后DDL的CT表現(xiàn),對照病理、相關文獻和手術治療效果,分析了腹膜后DDL的CT特征,旨在提高術前診斷水平,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收集浙江省臨海市臺州醫(yī)院2007年1月~2013年4月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腹膜后去分化型脂肪肉瘤3例,男2例,女 1例,年齡45~55歲,平均 51歲。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腫塊,并出現(xiàn)腹痛和胃腸道壓迫癥狀等。3例均系原發(fā)初診,均行CT平掃+增強掃描及手術切除,其中1例于術后7個月復發(fā),再次手術后2個月CT隨訪發(fā)現(xiàn)再次復發(fā);1例術后2個月CT隨訪發(fā)現(xiàn)右側髂腰肌與腹壁交界處稍低密度結節(jié),1年半CT隨訪該病灶大致同前;1例多發(fā)病灶者術后1個月CT隨訪局部未見復發(fā),1年后腹部超聲隨訪未見轉移征象。
使用GE公司16層Lightspeed CT掃描儀檢查。檢查前1 d囑患者多飲水,進少渣飲食,并口服緩瀉劑,前晚 8~10 h用開塞露通便,并保持腸道清潔。3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掃加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從膈頂至恥骨聯(lián)合水平,掃描條件為:120 kV,160 mA,準直器寬度0.625 mm,重建層厚0.5 cm。將CT薄層圖像內(nèi)插至ADM 4.1工作站行后處理,利用多平面重建等方法,并根據(jù)病變觀察的需要,對感興趣區(qū)進行多角度重點觀察。增強雙期掃描:經(jīng)肘靜脈以2.0~3.0 mL/s的速率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帕醇液70~80 mL,注藥后25~30 s行動脈期掃描,55~60 s行靜脈期掃描。
患者,女,53歲,CT平掃示下腹部及盆腔一巨大占位,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分葉狀,大小約15.2 cm×13.1 cm×11.0 cm,邊界大部較清,病灶密度不均勻,CT值-75.8~39.2 Hu,低密度脂肪成分呈條帶狀位于腫塊周邊(圖1a),未見明顯液化壞死區(qū)及鈣化影,增強掃描脂肪成分未見強化(圖1b、c),軟組織腫塊不均勻、持續(xù)、漸進性強化,部分呈結節(jié)狀、片絮狀明顯強化,CT值達99.4 Hu,部分呈輕度強化。術后病理示去分化脂肪肉瘤。術后7個月CT復查(圖1d)示腫瘤復發(fā),大小約 22.0 cm×18.0 cm×12.0 cm,CT表現(xiàn)大致同前。于再次手術后1.5個月CT復查,右側腹腔腫塊復發(fā),大小約5.0 cm×3.8 cm×4.0 cm,并侵犯部分腸壁。
圖1 病例1 CT圖像
患者,男,45歲,CT平掃示右下腹,腰大肌與髂腰肌之間一類橢圓形巨大占位,大小約11.5 cm×8.5 cm×7.0 cm,形態(tài)較規(guī)則,無分葉,CT 值 24.8~49.2 Hu,右側腰大肌弧形受壓(圖2a),右側髂腰肌與腫塊分界不清,可見腫塊周圍“假包膜”(圖2b),增強后明顯不均勻強化,CT值37.0~80.0 Hu,腫塊右側間隙見增粗紊亂血管影。術后病理示異型細胞增生,核大深染,梭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彌漫片狀排列,其間見多量多核瘤巨細胞,部分似蛛網(wǎng)狀,部分區(qū)間質黏液變性,部分區(qū)壞死,考慮DDL。術后2個月CT復查示右側髂腰肌與腹壁交界處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圖2d),直徑約 2.3 cm,邊界尚清,平均 CT值約 28 Hu,增強掃描實質部分呈環(huán)形明顯強化,CT值約71.0 Hu。
患者,男,55歲,CT平掃示下腹部及盆腔見多發(fā)團塊狀影(圖3a~c),與右腎下極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勻,最大者大小約 8.2 cm×10.2 cm×11.0 cm,絕大部分呈軟組織密度,平均CT值約34.8 Hu,見少量低密度脂肪成分位于周邊,CT值約-62.4 Hu,另見多發(fā)脂肪密度腫塊,部分內(nèi)可見分隔狀、絮狀影,腫塊似有融合,邊界尚清晰,最低CT值約-90 Hu,增強后腫塊左上部分明顯不均勻強化,團塊右側見血管(來源于左腎門)包繞,CT矢狀面重建顯示腫塊使左腎受壓、上移(圖3d)。膀胱直腸陷窩見片狀水樣密度影。術后病理示:左上較大腫塊內(nèi)瘤細胞大部分呈梭形,排列密集,部分區(qū)脂肪母細胞增生,壞死灶形成,考慮DDL;小腫塊見脂肪母細胞增生,考慮高分化脂肪肉瘤。術后1個月CT隨訪局部未見復發(fā),1年后腹部超聲隨訪未見轉移征象。
圖2 病例2 CT圖像
圖3 病例3 CT圖像
脂肪肉瘤為起源于原始間葉組織的惡性軟組織腫瘤,臨床少見。一般認為脂肪肉瘤有高分化脂肪肉瘤、DDL、黏液性/圓形細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
DDL是一種含有兩種不同分化和形態(tài)結構的脂肪肉瘤,分化性成分多為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樣脂肪肉瘤,去分化成分為非脂肪性梭形細胞肉瘤,多呈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多形性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或纖維肉瘤(包括黏液纖維肉瘤)形態(tài),也可含有異源性成分,如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軟骨肉瘤、骨肉瘤或血管肉瘤,部分病例中可見類似神經(jīng)或腦膜上皮樣的漩渦樣結構。脂肪肉瘤與去分化成分之間多有清楚的界限,或呈鑲嵌狀,少數(shù)情況下可見到逐漸移行的現(xiàn)象。發(fā)病人群與高分化脂肪肉瘤相同,未見性別差異,約90%發(fā)病時即為DDL,10%為高分化脂肪肉瘤復發(fā)時發(fā)生去分化[6]。局部復發(fā)率為41%~52%,遠處轉移率為15%~20%。腫瘤所處的部位具有預后意義,位于腹膜后者預后最差[4]。治療上應被視作中至高度惡性的肉瘤處理,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5]。另外需要注意的是,DDL復發(fā)時可以全部由高分化成分構成[6]。
由于腹膜后間隙較大,故DDL發(fā)現(xiàn)時腫塊一般較大,可自上腹部向盆底部延伸,占據(jù)大部分腹盆腔區(qū)域,對周圍臟器呈壓迫推移為主,占位效應明顯。文獻報道,腫瘤內(nèi)壞死出血較常見,可伴骨化或鈣化[7]。本組3個病例中影像上均未見明確壞死出血及骨化或鈣化征象,2例病理切片可見壞死組織,可能系壞死組織成分較少,影像學表現(xiàn)不明顯。文獻報道由于腫瘤呈離心式球形生長,周圍軟組織受壓至細胞萎縮,使腫瘤呈現(xiàn)出一個似有邊界的腫塊,受壓組織水腫、心血管增生與正常組織之間形成一層“假包膜”[8]。本組病例中2例影像呈軟組織密度成分與脂肪密度成分,二者分界截然,可見腫塊周圍“假包膜”,與文獻報道相符。當脂肪密度成分較少且位于腫塊周邊時,由于分化良好的脂肪密度成分與軟組織密度成分間分界截然,需與腹腔內(nèi)正常脂肪組織相鑒別,但腫瘤組織內(nèi)的脂肪密度成分位于“假包膜”內(nèi),而腹腔內(nèi)正常脂肪組織位于“假包膜”外,對感興趣區(qū)行CT薄層掃描及多方位重建后處理可從軸位、冠狀位、矢狀位三個方位觀察病灶的形態(tài)及結構,對于顯示腫塊“假包膜”及腫瘤內(nèi)脂肪密度成分有很大幫助,應注意觀察。CT增強掃描顯示去分化成分顯著不均勻強化,而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樣區(qū)域強化極輕微[3],其增強方式與文獻具有一致性。
DDL臨床和影像學易誤診為其他軟組織腫瘤,主要與腹膜后其他間質來源肉瘤(如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平滑肌肉瘤等)相鑒別。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CT上常表現(xiàn)為界限不清的軟組織腫塊影,壞死常見,鈣化為其特征性表現(xiàn),當CT表現(xiàn)為多發(fā)團塊狀或環(huán)形偏心性鈣化時首先考慮本病。平滑肌肉瘤發(fā)生于腹膜后者少見,多有包膜而邊界清晰,壞死、囊變較常見,當壞死面積很大時可類似囊腫,較早發(fā)生廣泛轉移。惡性神經(jīng)源性腫瘤多位于脊柱旁或鄰近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一般較大,邊界不清,瘤內(nèi)常見出血、壞死、囊變或鈣化,血供豐富,且周圍一般不含低密度脂肪組織。對于含極少或無脂肪組織成分的DDL,則鑒別困難。對于含明確脂肪組織的腫瘤,還需與畸胎瘤相鑒別,但畸胎瘤除含有軟組織及脂肪成分外,其內(nèi)可見骨骼、牙齒等成分,在CT上表現(xiàn)為高密度影,一般不難鑒別。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CT能對腹膜后脂肪肉瘤準確定位,能明確腫瘤特征、范圍及與周圍組織關系。當腹膜后占位,內(nèi)含明確脂肪組織成分及軟組織成分,二者分界截然,并可見腫塊周圍“假包膜”,增強掃描軟組織成分呈明顯不均勻強化,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由于該病對放化療不敏感,且復發(fā)率較高,治療上強調首次根治性手術切除較重要[5],故術前對該病準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李龍,李湘竑.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1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9):884-885.
[2]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839.
[3]郝玉娟,羅成華.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診治現(xiàn)狀及進展[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2,17(4):398-400.
[4]王堅,朱雄增.軟組織腫瘤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24-226.
[5]張忻平,吳國強,呂晨光.腹膜后巨大去分化脂肪肉瘤一例[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1,23(6):84.
[6]程虹,金木蘭,李增山,等.軟組織與骨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6-37.
[7]劉權,彭衛(wèi)軍,王堅.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11):1208-1209.
[8]崔力方,羅成華,張繼新,等.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臨床病理分析[J].實用腫瘤雜志,2012,27(6):6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