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雅靜
摘 要:作為教師我們要認識到從學生的認知走進情感,從學生的情感走進教育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一名人名教師,作為一個澆灌祖國花朵的園丁,我們有義務做一個心理學家,指導孩子們的生活和心靈。注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力而幸福成長,就是我對教育使命的執(zhí)著追求,我更想說,正因為此,教育值得你做。
關鍵詞:心理 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10-032-01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jié)不出“良好的發(fā)展”的果實。作為教師我們要認識到從學生的認知走進情感,從學生的情感走進教育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為美術教師,我深刻的意識到藝術對孩子們熏陶的影響,但我更深刻的感悟到心理健康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一、活自己引領小學生走進輕松的學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jīng)驗都非常有限。所以,我覺得我們老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jīng)驗。教學活動,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作為小學美術教師,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于表述自己的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問”,讓他們自然成長
還有,我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有很多同學問題很多,比如;老師,天為什么是藍色的?樹葉為什么是綠色?彩虹怎么出現(xiàn)那么多顏色等等。這些都足以證明他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我們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要多多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些特點。盡可能地見他們這些特性發(fā)掘并且放大。
其實人往往都是一樣,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wěn)定,容易激動和爆發(fā)。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
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通過畫筆表現(xiàn)出來,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用畫筆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wěn)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于我們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適時進行疏導、教育。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yǎng)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三、讓環(huán)境引領學生積極的心理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huán)境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發(fā)展。
我們還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chǎn)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即使我們班主任,我們也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
我們要平等相待學生,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高質(zhì)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師生真誠相對,理解才能鑄就師生間共同成長。雖然是小學生,但是人與人相互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也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p>
四、注重賞識教育,讓孩子們心靈健康的成長
記得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最深刻的愿望是渴望被賞識”。而賞識就是對學生言行、舉止、所作所為予以肯定、表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孩子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多半是依據(jù)他人的評價而來,外界的批評或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賞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動力,從而建立起自信;它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美術課程中我們要尋求多種方式和方法來激勵孩子們,讓他們更有自信的學習,激發(fā)他們的全部潛能。
作為一名人名教師,作為一個澆灌祖國花朵的園丁,我們有義務做一個心理學家,指導孩子們的生活和心靈。很欣賞《突破課堂的堅冰》一書的作者吳禮明老師后記中的話:“作為一名教師,我具有先天很多的不足,我沒有別人的那些不能說的條件,也缺乏深厚而知趣的學時,我知道我的手臂所展的長度。但我不缺乏真誠和使命,我也不缺乏努力和勤奮”,深深撼動之余,很想說,我愿陪你做那只蘑菇,當孩子們孤獨時我隨時陪伴,但孩子們困惑時我們及時答疑,注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力而幸福成長,就是我對教育使命的執(zhí)著追求,我更想說,正因為此,教育值得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