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毅然
抗戰(zhàn)前后,至少30萬知識青年進入紅色根據地,形成耀眼奪目的“延安一代”,他們對抗戰(zhàn)以后國史的走向影響巨大,成為中共軍政勝利最重要的組織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延安一代”成為政壇上引人矚目的“黃金一代”。
中共軍政勝利的重要組織保證
“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于1900—1925年之間的紅色知識分子,他們于抗戰(zhàn)前后進入各根據地,或加入中共陣營。上世紀80年代,黨內將延安時期(1935—1948年)視為“黃金時代”,也將延安一代稱為“黃金一代”。
延安一代是中共軍政取得勝利的組織保證??箲?zhàn)之初,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江南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加起來總共才五萬余人,白區(qū)更是微如星火。
從隊伍構成上看,僅有來自山上的“槍桿子”,缺少來自亭子間的“筆桿子”,只有“力”沒有“理”,也無法“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1939年,在延安紀念一二九運動大會上,毛澤東說:“如果知識分子跟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結合起來,就是說,筆桿子與槍桿子結合起來,那末,事情就好辦了?!?/p>
同一時期的中組部部長陳云說得更透徹:“我們的革命是在農村里面,可是農民不識字,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必須依靠知識分子,所以我們要吸收知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 事實上,紅色思想就是隨著延安知識青年的腳板走向全國的,這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學生娃,是各地革命活動的骨干。
爭奪知識青年:
國民黨搶不過共產黨
根據歷史經驗,凝聚時代精英乃能夠成事的基礎,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
1943年12月,任弼時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通報:抗戰(zhàn)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四萬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約占70%(高中以上19%),初中以下約占30%。推算可知,高中以上程度約為8000人。當時的延安,大學生很少,高中生就算不錯了,這批高中以上的知識青年均為有抱負有能力者。
“延安一代”中還有一小批留學生,主要為留蘇、留日學生,留歐、留美者甚少,除非進入延安前已接觸、接受馬列,否則不會選擇奔赴延安。因此,延安思想界的知識分子構成十分單一,除了馬克思主義,其他西方思想基本上“刀槍不入”。
從全國名校學生奔赴延安的情況看,以北大、清華、燕京、南開等北方大學的學生居多,南方的金陵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則相對較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為一二九運動爆發(fā)于平津地區(qū),中共地下黨十分方便吸收平津名校的激進學生;二為地域阻隔,南方諸校學生因路途遙遠,赴延安相對不易;三是中央大學等南方名校,國民黨“政治思想工作”相對較強,紅色思潮受到阻擋。
大批知識青年的加盟,迅速扭轉了以往只能從工農中提拔基層干部的局限,基層細胞的知識化程度迅速提升,隊伍質量得到優(yōu)化。1937年底,薄一波領導的山西新軍一縱隊,兩千余人中大部分是知識分子。彭德懷得知后十分興奮:“眼下八路軍中知識分子很缺乏,我們一直為這件事傷腦筋。你們現在保存了這么一批知識分子,這可是最寶貴的財富!”
1935年華北事變后,抗戰(zhàn)迫近,大批知識青年投身軍政,國共兩黨都認識到“誰搶到知識分子,誰就搶到了天下”,“誰得到青年的擁護,那就是誰獲得了勝利”。中共打開大門“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電令各地大力輸送知識青年去延安。
中組部部長陳云再三強調:“現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就沒有了。日本帝國主義也在收買中國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如果把廣大知識分子都爭取到我們這里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那末,我們雖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
在這場搶奪知識青年的政治戰(zhàn)役中,國民黨明顯敗下陣來。截至1943年,國民黨一百幾十萬黨員,學生黨員只有約三萬(主要是1940年以后發(fā)展的),顯然未能搶過共產黨。
“延安一代”全面崛起
從中共黨內代際序列上看,“大革命一代”“紅軍一代”為舉旗打江山的第一代,“延安一代”為接班人的第二代。
抗戰(zhàn)時期,中共文武首腦絕大多數為“大革命一代”與“紅軍一代”,此時的“延安一代”尚年輕,屬于“行動的一代”,處于黨內中下層,起著執(zhí)行與貫徹的作用,還未上升到參與決策的領導層。
“大革命一代”的領導者均為來自江西蘇區(qū)與留蘇的中青年知識分子,這一政治格局一直延續(xù)到“文革”后。不過,早在延安時期,“延安一代”中的精英就已陸續(xù)進入樞要,參贊軍機。先后進入政壇高層的“青年學士”集團成員有:周小舟、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吳冷西、黃華、廖蓋隆、李銳、鄧力群、呂振羽、宋平、廖魯言、曾濤、王任重、蔣南翔、鄧拓、艾思奇、孫冶方、范長江、姚依林、王鶴壽、馬洪……
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時期,絕大多數“延安一代”作為基層骨干散布各根據地。一些“學生娃”深入敵后,幾個月或半年就能拉起一支隊伍,建立根據地。
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為新社會的入門券,“延安一代”成為新中國知識界的主導群體,他們在將馬克思主義帶進城的同時,也成為紅色意識形態(tài)的掌門人。
“文革”時期,“延安一代”已有多人進入政治局,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是華國鋒、紀登奎、吳德等人;部長一級有喬冠華、何東昌、錢正英、熊復。
“文革”后,1981年中組部統(tǒng)計全國3900萬共產黨員,1949年10月前入黨的僅占6.8%,多已升入中高層。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萬里、胡喬木、姚依林、方毅、喬石、田紀云、吳學謙等“一二九一代”進入政治局;李銳、蔣南翔、谷牧、王丙乾、胡繩、崔月犁、楊靜仁、芮杏文、閻明復、鄧力群、許家屯、朱穆之、朱厚澤、穆青、賀敬之進入中央委員會。
1987年中共十三大,粵、閩、瓊等地主要領導亦多出自“延安一代”:任重夷、項南、吳南生、梁湘、高揚、池必卿……此外,還有中央各部門首長如于光遠、胡績偉、曾濤、李普、曾彥修、劉順元,等等。
(呂麗妮薦自《新周報》2014年第3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