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
“藥王”孫思邈自幼學(xué)醫(yī),十多歲時就能為人治病,且待人熱忱,遠鄉(xiāng)近鄰紛紛慕名前來。找他的患者大都是頭疼發(fā)熱、肚脹腹痛之類的急癥,癥狀急迫且明顯,但實際上并不嚴(yán)重,孫思邈一般一看就好,他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很快,便聲名遠揚。
一年夏天,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得了痢疾,找了很多郎中都治不好,平時健碩的身體很快垮了下來,家人非常著急,聽人說孫思邈醫(yī)術(shù)高超,就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來求醫(yī)。孫思邈看過患者,詢問過去咋看的、吃的什么藥,家人一一講后,孫思邈暗想,前面的診治并無問題,使用澀腸藥也對,為啥治不好呢?
苦苦思索間,孫思邈突然靈光一閃。
澀腸治瀉,道理上的確很對,但忽略了痢疾毒素還在肚中,久痢者應(yīng)先瀉再補。想到這一層,孫思邈趕緊抓了一副瀉藥讓患者煎湯喝下,等到瀉過3次后,孫思邈端了碗熱面條讓患者吃,患者一吃辣得頭上直出汗,原來面條里三分之一是蒜汁。然后孫思邈又開了兩副補藥,這次藥物效果十分明顯,沒過兩天,患者就完全康復(fù)了。這次成功的治療,讓孫思邈更加名聲大振。
后來,孫思邈自己對此加以總結(jié),認為用大蒜治泄瀉暴痢,非常奏效。其實,孫思邈的這次成功案例,并不是憑空嘗試,而是來源于實踐,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發(fā)現(xiàn),大蒜對痢疾以及胃腸炎之類疾病效果很好,所以就應(yīng)用到痢疾患者身上,果然讓人滿意。
孫思邈對大蒜的使用頗有心得,他還將大蒜搗碎貼于患者臍中,或敷兩足心來除痢止瀉。有一天一小兒腹瀉,孫思邈取了兩三個帶皮大蒜,在火上烤至蒜皮焦黑肉軟熟時讓小孩吃,因已沒有多大辛辣味,小兒易于吃,服后即可止瀉。他還跟患者家屬講,一次吃烤蒜不成功,還可以多吃幾次。成年人腹瀉亦可使用這種方法。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蒜含的蒜辣素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不過,吃大生蒜蒜辣素才不被破壞,效果才好。將大蒜烤至軟熟,蒜辣素被破壞,其抗菌消炎作用就減弱了,未必能治好痢疾。傳說中的事,不可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