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學的第一天,或許所有的新生都有疑問:這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將如何開展今后的學習?而校訓正可以用來解碼一所大學的治學底蘊和校園文化。
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自《論語》,從1915年提出至今已走過近百年光陰。教育家馬相伯1905年創(chuàng)辦復旦,滿懷追求光明、教育強國的理想,因此校名選自《尚書大傳》中的句子“日月光華,旦復旦兮”。1915年,復旦十周年校慶,當時的校長、印尼華僑、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李登輝,不忘辦校初衷,再仿世界名校慣例,定下復旦校訓。這十個字,復旦創(chuàng)校師長馬相伯、李登輝都曾親筆題寫在學生的畢業(yè)紀念刊上,記錄在校園的校訓墻上,滋養(yǎng)一代代學子。18歲考入復旦的江明院士,至今保留著一件超過50年的珍藏。筆記本里記錄的是化學系的基礎(chǔ)課物理化學,三分之二是課堂記錄,另外三分之一是課后看參考書的心得體會,這門課當年可是難倒了許多同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年逾古稀的江明依然帶領(lǐng)師生在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潛心科研。他所從事的高分子研究,關(guān)系到藥品、電子、汽車材料的發(fā)展。年輕時代篤定的科學理想不曾改變。中國最早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的修辭學家陳望道、杰出數(shù)學家蘇步青,都曾在復旦任校長,延續(xù)這所大學一貫的治學理想。校訓中“博學”兩個字,還用來命名了一條道路。對學生博學的具體要求,復旦大學檔案館保存的最早印有校訓的印刷品上已經(jīng)可以看出端倪。校訓中的“博學”催生出教育的探索。復旦大學近幾年不斷進行通識教育的嘗試,2012年開始在本科教育中推行住宿書院制度,也就是說在本科四年時間里,所有學生除了在各專業(yè)院系接受教育外,還分屬于五大書院,每個書院里都有文、理不同學科的學生,師生們不定期地舉行讀書、研討活動,重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人文精神。 (朱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