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老師:
您好!我今年62歲了。兩個多月前,返聘單位為了裁人,宣布60歲以上的全部辭退,就在這時候,我開始鬧病了。是這樣的。就在聽說將要辭退的消息后,我的腳走路碰了一下就不好了,越來越重,疼痛難忍,走路困難,就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檢查后,沒有發(fā)現腳有什么問題,就建議照CT檢查頸椎,結果頸椎也沒有問題。都沒有問題了,本來可以平安無事了??墒?,沒想到照CT的時候響聲太大,當時嚇了我一驚,晚上躺在床上還緊張害怕,心里七上八下,一夜沒有睡好。
從此,我開始鬧失眠,鬧心情不好,鬧身上這里不好受那里不好受。于是,緊接著繼續(xù)看醫(yī)生。看了幾家都說沒事,最后一家醫(yī)生聽說總鬧心情不好,就按抑郁癥開了藥。隨后又在一家中藥店拿了很多中藥。結果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情況越來越糟糕?,F在,還是睡不好覺,還是身上難受,而且腦子越來越不行了,記憶力減退,心情越來越低落,不愿出門,不愿見人,不愿說話,不愿活動,什么都不愿干了,精神提不起來。自己好像病得越來越重了,越來越沒有希望了……
看我這個樣子,家人當然不敢怠慢。老伴不知怎樣照顧才好,兒女也是每天要從很遠趕來,圍在左右小心伺候。就這樣,我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轉折——徹底成了沒人用的人了。
到現在,家人甚至說我裝病。后來,一位心理醫(yī)生說我的病是心病,是扮演病人,是心病跑到了身體上,叫做軀體化現象。請問軀體化現象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說我是心病跑到身體上?
您的讀者 趙云翔
趙云翔先生:
您好!
人有病,心知否?
所謂軀體化現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的時候,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換成某種軀體癥狀。這是人在進行自我心理防衛(wèi),以減輕內心的痛苦。人的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都是潛意識的。就是說,扮演病人是無意的,是潛意識的活動,裝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識里的活動。所以,這不是裝病,是扮演病人。軀體化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所以,用形象的說法就是心病跑到身體上。
就是這樣,人的身心有著很奇妙的互動關系。人心理上有了鬧病的需要,軀體上往往就會很好地配合,出現軀體化現象,有時候還會真的出現軀體疾病。人的心靈總難免需要避難的時候,病癥就成了心靈避難所。
從這個角度分析,您的情況我看確實屬于軀體化現象。您最初的腳走不了路的癥狀,就是有心理象征意義的:你不是想讓我走人嗎?我不想走,不愿走,怎么辦?這時候就需要腿腳鬧病了:我走不了啦。但是,這并不能擋住“走人”的結局。自己將要徹底成為沒人用的人,這個困境還是出現在眼前了。于是,就躲進病中不愿出來了,其心理意義就是逃避“徹底成了沒人用的人”帶來的心理壓力。所以說,您這是心病跑到了身體上。
心病跑到身上來,容易跑到身體的哪個部位呢?比較多見的是跑到頭上、心臟上、腸胃上,當事人往往鬧頭疼頭暈,胸悶胸疼,上吐下瀉等。具體到不同的人,那就看哪里需要有病了。您就是需要腿鬧病,心病就跑到腿上來。如果是運動員,心理壓力大了往往身體的相應部位鬧病,比如競賽運動員心病大多也是跑到腿上來。這是因為跑步是需要腿的事,只有腿鬧病,才能逃避壓力。如果是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出現軀體化現象,他們的心病大多是跑到腦子上。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腦子鬧病。學習是需要用腦子的事,只有腦子鬧病,才能逃避學習壓力。還有,如果夫妻關系緊張女性排斥性生活,性器官就會鬧病,比如宮頸炎等。當然,扮演病人也會牽涉到全身,哪里都會出現病癥,哪里都不好受??傊?,很多時候,病是人想出來的,哪里需要哪里病,想讓哪里病,哪里病。
“重體輕心”釀下的苦果
心病為什么要跑到身上來?主要是“重體輕心”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身體鬧病了會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和理解,而心理出問題了卻容易被人疏忽和誤解。于是,心病就容易跑到身體上。這也讓您得到了更多的關照,是吧?
人一旦有了鬧病的需要,就會找到鬧病的機會?!澳_走路碰了一下”,就是您找到的一個鬧病的機會。其實,所謂機會不過是潛意識里找一個借口。所以,沒有這個“機會”,還可以找到別的“機會”。
總之,人們鬧病,常常是自己愿意,是自己需要,是自己想躲進病里。因為躲進病里“好處”多多。所以,誰都難免扮演病人。但是,如果扮演病人形成慣性,就會躲進病里出不來了。您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危險。
那么,看清了自己是心病跑到身體上,現在您該怎么辦?
一是不再扮演病人。為了不再扮演病人,首先及早停藥,因為吃藥本身是對病人角色的一種強化。同時,還要不斷給自己說“我沒有病,我是正常的人”。
二是帶著癥狀生活。就是說,不要在乎癥狀,而要帶著癥狀該做什么做什么,讓自己的生活正常化。這樣的結果是,有助于逐漸淡化癥狀。
三是家人積極配合。家人把關注點轉換一下,不要等您鬧病的時候再來關注,而應該在表現正常的時候給予關注。再有,家人的交流和互動,可以幫您淡化“成了沒人用的人”的失落感,通過各種活動重新找到生命的支點。從而體驗到,躲進病里不如積極面對生活。
當然,關鍵還在您自己。相信您會積極心理自救,為您加油!
心理咨詢師 馬志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