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丹鳳
(中國石化上海石化腈綸部,上海 200540)
超細腈綸的細度為0.89 dtex,細旦腈綸纖維手感柔軟,蓬松、強度高、色澤鮮艷、吸濕性比普通腈綸高一倍。其織物具有真絲的天然手感、輕薄柔軟,透氣性、懸垂性良好,與粘膠混紡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因而在市場上具有廣泛應用。某客戶使用上海石化的0.89 dtex超細旦腈綸與粘膠混紡紗制成的織物發(fā)生了染色不勻的情況,并在電鏡下觀察到紗線中的纖維有末端開叉現(xiàn)象,于是懷疑上海石化0.89 dtex超細旦腈綸梳棉后發(fā)生開叉不能上色才造成染色不勻,隨即向上海石化反映這一質量問題,并提供了問題纖維與正常纖維的電鏡照片,如圖1~4所示。從照片來看,該問題織物中纖維的末端開叉情況確實比較嚴重。
圖1 末端開叉纖維電鏡照片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上海石化0.89 dtex超細旦腈綸與粘膠混紡棉卷及未染色紗線;純粘膠纖維;梳棉前的上海石化0.89 dtex超細旦腈綸散纖維;梳棉后的上海石化0.89 dtex超細旦腈綸/粘膠棉卷。
1.2.1 染色
圖2 末端開叉纖維電鏡照片
圖3 正常纖維的電鏡照片
圖4 正常纖維的電鏡照片
利用腈綸用陽離子染料染色[1]、粘膠用活性染料、硫化染料等染色[2]的機理,可以把腈綸與粘膠分離開來。用陽離子染料孔雀綠在RT-1180高溫高壓染色機上加熱到105℃保溫保壓1 h,對腈綸與其他纖維混紡的棉卷或紗線進行染色。
1.2.2 紅外分析
用Nicolet6700紅外分析儀對混紡纖維進行掃描得到紅外圖譜,根據(jù)腈綸與粘膠的特征吸收峰的不同,把兩者區(qū)分開來。
1.2.3 纖維縱表面與橫截面分析
對混紡纖維進行切片,在HIROX三維顯微鏡上觀察其橫截面,根據(jù)腈綸與粘膠或其他雜質纖維橫截面形狀的不同,把它們區(qū)分開來。此外,觀察混紡纖維的縱表面,可看到纖維末端是否開叉。
纖維混紡時由于多種原因,如原料本身不純或前期設備未清理干凈等,很容易混入其他不需要的雜質纖維,從而影響混紡織物的染色性能,因此,對于發(fā)生質量問題的織物,首先要鑒別其組成,確保不含其他雜質。
2.1.1 染色分析
為了分析織物染色不勻的原因,該客戶還提供了另外兩個樣品,其中一個是梳棉后的棉卷,另一個是未染色紗線,兩個樣品的混紡纖維組成與問題織物相同,見圖5~6。把這兩個樣品用孔雀綠染料按腈綸的染色工藝條件進行染色,結果發(fā)現(xiàn)綠色中夾雜部分白色纖維,見圖7所示。
圖5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棉卷
因為染色用的染料是陽離子染料孔雀綠,腈綸能吸收此染料而染成綠色,可以初步判斷綠色纖維是0.89 dtex超細旦腈綸,而不能染色的白色纖維不是腈綸。
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綠色部分的超細旦腈綸有末端分叉現(xiàn)象,其分叉部分也是綠色的,但顏色相對較淺,可能是纖維較細引起的。同時可見不能染色的纖維也有少量的開叉現(xiàn)象。如圖8所示。
圖6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未染色紗線
圖7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混紡棉卷用孔雀綠染色后的照片
圖8 問題纖維染色后照片
2.1.2 紅外光譜分析
分別從染色后的問題棉卷和紗線中仔細挑出未能上染的白色纖維,用紅外壓晶法進行制樣,再用紅外光譜儀掃描,圖譜如圖9所示。
由圖9可見,綠線為0.89 dtex腈綸纖維的圖譜,可清晰看到2 240 cm-1的吸收峰為腈綸的特征吸收峰(-CN)[3],而棉卷和紗線中未上色的白纖維中幾乎沒有腈綸的特征吸收峰,進一步說明未上色的白纖維不是腈綸。同時,問題棉卷和紗線中未染色的白色纖維的紅外圖譜相同,說明問題棉卷和紗線中未上色的白纖維為同一類型的纖維。
圖9 純腈綸與未能染色的白色纖維的紅外圖譜對照圖
圖10 純粘膠與未能染色的白色纖維的紅外圖譜對照圖
拿對方提供的純粘膠進行紅外掃描,得到純粘膠纖維圖譜,如圖10所示。與問題紗線中不能染色的白色纖維的紅外圖譜疊加在一起,二者幾乎完全重合,可以認定該問題棉卷與紗線中不能染色的白色纖維是粘膠。該問題棉卷與紗線是腈綸與粘膠混紡的,不含第3種雜質。
2.1.3 橫截面切片分析
利用哈氏切片法對問題紗線進行切片,在三維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得到橫截面照片如圖11-12所示。
從圖11中可以看出,問題紗線中有兩種截面形狀,一種是圓形的,另一種是鋸齒狀的,上海石化的0.89 dtex超細旦腈截面是圓的,再比對圖12的純粘膠橫截面照片,可以認定鋸齒狀的是粘膠。問題紗線橫截面照片中無第3種截面形狀,進一步證明混紡紗線中無其他雜質,排除了雜質引起染色不勻的情況。
圖11 問題紗線橫截面照片
在HIROX三維顯微鏡上觀察纖維表面,粘膠的縱表面是寬扁形的,且表面有明顯溝槽,0.89 dtex超細旦腈綸是光滑的圓形,根據(jù)腈綸與粘膠表面形狀的不同,區(qū)分兩種纖維并觀察纖維的開叉情況。
在上海石化的0.89 dtex超細旦腈綸原料纖維的光學顯微鏡圖中,并未發(fā)現(xiàn)纖維末端開叉現(xiàn)象,如圖13所示。
圖12 純粘膠橫截面照片
圖13 上海石化超細旦腈綸纖維末端照片
再觀察發(fā)生問題的棉卷與未染色紗線,發(fā)現(xiàn)梳棉后的0.89 dtex超細旦腈綸與粘膠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開叉現(xiàn)象,其中0.89 dtex超細旦腈綸的開叉程度更嚴重一些,如圖14~15所示。
圖14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超細旦腈綸末端開叉照片
圖15 發(fā)生質量問題的粘膠纖維末端開叉照片
與常規(guī)腈綸相比,0.89 dtex超細旦腈綸單纖強力低,抗彎剛度小,回潮率小,容易起靜電,在開清棉及梳棉工序中受打擊及梳理后易扭曲受損,梳棉機工藝條件應緩和,各部件速度應適當降低。由于粘膠纖維具有同樣細度小、強力低、易損傷等特點,開清棉工藝基本可采用與細旦腈綸相同的工藝。故上海石化在紡紗試驗室內(nèi)以廠方提供的粘膠及超細旦腈綸為原料進行紡紗工藝研究。在開清棉工序以適度開松為主,控制各部打手速度和隔距,減少打擊強度和次數(shù),具體工藝設計遵循采取輕定量、低速度、多梳少打、大隔距、快轉移等工藝原則,在確保兩者充分混合、梳理的基礎上防止超細旦腈綸受到意外損傷及拉斷。通過對梳棉后的棉條進行取樣分析,未發(fā)現(xiàn)纖維末端開叉現(xiàn)象。如圖16所示。
圖16 梳棉條件優(yōu)化的超細旦腈綸/粘膠混紡纖維末端
由此可知,不良梳棉工藝可能導致混紡纖維末端出現(xiàn)開叉,優(yōu)化梳棉工藝可以解決超細旦腈綸纖維末端開叉問題。
a)發(fā)生質量問題的混紡織物是由腈綸與粘膠混紡而成,不含其他雜質。
b)構成問題織物的兩種原料纖維在梳棉加工前并未出現(xiàn)開叉,而在梳棉后均發(fā)生了末端開叉現(xiàn)象,超細旦腈綸開叉現(xiàn)象更嚴重,說明嚴重的開叉現(xiàn)象應由不良梳棉工藝導致。試驗證明,優(yōu)化梳棉工藝可以解決纖維末端開叉問題。
c)末端開叉的0.89 dtex超細旦腈綸也能染色,但分叉部分顏色相對較淺。不能排除由于超細旦腈綸纖維開叉部分上染顏色淺而造成織物出現(xiàn)染色不勻的問題。
d)腈綸與粘膠混紡紗線由于纖維的特性對紡紗工藝有特殊要求,染色用的染料性質不同,染色工藝復雜,其織物染色不勻情況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1]唐振波.細旦腈綸染色工藝研究[J].合成纖維,2011,3:36-37.
[2]楊曉麗.竹粘膠纖維面料染整工藝[J].染整技術,2011,11:23-25.
[3]翁詩甫.傅里葉變換紅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25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