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藍釉唐三器四花馬
年代:盛唐
特征:明器,白色胎質(zhì)
規(guī)格:高62厘米,首尾長58厘米
藏品來源:1975年河南洛陽
2014年是農(nóng)歷甲午年,所屬生肖馬,馬的各類題材藏品、各種器物成為收藏界的關注點。歷史上有許多馬題材的藝術珍品,三彩馬則是其中的一顆明珠,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出身文化收藏世家的龍國祥先生所珍藏的一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
據(jù)考證這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是1975年的出土器,來自于河南洛陽。在那個年代,一些古代陪葬物品并不受藏家們歡迎,他們認為“出土的東西擺放在屋內(nèi)不吉利”,于是更多的是被外國人買走,加之很多明器在“破四舊”和“文革”期間被毀壞,所以這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能被保存下來至今實屬不易。
此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為勾頭立馬,整體造型膘肥健碩,頭部微微低下,四肢發(fā)達有力,目光炯炯有神,眼球透明發(fā)光,生動傳神地再現(xiàn)了唐代良馬的神韻。馬身上的裝飾豐富,裝飾工藝精湛。四條腿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馬頭向左側(cè)視,通身施進口藍釉,踝蹄和馬嘴施白釉,鬃上有四花(其中兩花在出土時被挖斷掉),馬鞍上披著深綠色絨毯狀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絡黃色革帶。胸前的帶上飾有黃色垂飾掛件,鞍后皮帶兩側(cè)各飾杏葉形垂飾五枚,革帶交結(jié)尻上,交結(jié)處飾有杏葉形垂飾十枚。頭上轡飾俱全,嘴角張開,口銜勒,籠頭上的裝飾與胸股裝飾相同,皮帶飾黃色。頸部鬃毛被修剪、裝飾成四辮,故稱四花馬。剪馬鬃為辮,這是唐朝流行的一種飾馬方式。
唐代陶馬施彩,有的是素燒后于表面先施一層白粉再精工彩繪二次燒成,有的是先彩繪再燒制。燒制三彩釉陶是唐代新出現(xiàn)的工藝,因其釉色瑩亮、斑斕絢麗而倍受時人喜愛。
龍國祥先生收藏的這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珍貴之處在于它是罕見的藍釉馬,且四花馬更顯珍貴、少見和難得。筆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及從事文物鑒定幾十年來見到“四花馬”尚屬首次,所見唐三彩馬顏色多以綠、白、黃三色為主,且是“三花馬”。在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唐朝,能夠擁有這種大型藍色三彩釉陶器馬作為明器的人都是些名望貴族、高官顯爵,生前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宰相重臣??上攵运{彩釉作為主要色調(diào)而燒造的這匹馬是多么珍貴,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jīng)濟價值以及稀有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當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無論是館藏唐代三彩釉陶器還是私人收藏的三彩釉陶器,藍釉三彩器的確是少之又少,而大型的、完整的唐代藍釉三彩釉陶器存世量則更少,這件大型的藍釉唐三彩四花馬可謂是鳳毛麟角。
對于本件藏品的擁有者龍國祥先生,中國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為了文化傳統(tǒng)而堅持不懈地艱苦奮斗,他的人品、學識、道德和修養(yǎng)是值得肯定的。在筆者和他接觸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非常低調(diào)、人品好、學識廣的藏家,而且是具有相當豐富經(jīng)驗的收藏人士。
綜上,筆者認為龍國祥先生收藏的這件藍釉唐三彩四花馬是件罕見難得、值得收藏的上等精品。敬請與其他專家學者、藏友一起交流學習,共同來關注這件稀世、罕見之藏品。
唐三彩藍釉馬痕跡鑒定:
沒有氣泡,褐、黑等色的雜質(zhì)帶入釉里。釉面沁蝕自然,有返鉛銀斑,藍釉中帶有黑斑才是真正的進口料藍釉唐三彩馬,是鑒定唐代進口鈷釉料藍釉的根據(jù)痕跡。
作者簡介:
馬秀銀,央視《鑒寶》欄目特約鑒定專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一部藏品室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參加國家大型重點出版工程項目《中國美術全集》青銅、陶瓷、玉器、雕塑卷撰寫,《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中國青銅器全集》《中國玉器全集》《中國陶瓷全集》等多部學術著作的撰寫工作。任《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金文二卷分卷主編與撰寫。
收藏家簡介:
龍國祥,廣仁齋堂主人,廣東古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出身于收藏世家,祖父龍信榮熱愛收藏,精于品鑒,受父輩的影響,從小就開始接觸古董、字畫、瓷器等藝術,年十幾歲始收藏郵票,旋至書畫,及長興趣愈廣,至今收藏史已近30年,收有藏品千件,其中有張大干的《谷口人家》、李可染的《峽江輕舟圖》、乾隆官窯蓮子缸、唐三彩馬等,精品良多(且經(jīng)多名國內(nèi)知名專家鑒定,俱為真品)。秉承“文物,乃文化傳承之器物”的共識,積極參與并舉辦個人書畫古董收藏品博覽會、古董展覽,讓更多的人見識和了解文物,弘揚中國收藏文化,在業(yè)內(nèi)聲名鵲起,現(xiàn)專事藝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