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huán)法賽場到當?shù)豤lub的明爭暗斗,每個騎士都在尋找更好的輪組,它要夠輕夠潤夠順滑,跑得更快,像熱刀切開奶油般撕開風墻,并包括所有最新的技術(shù),還要配上時下流行的25c甚至27c輪胎,而且不限重。
優(yōu)秀沒有止境,卓越無法定價,而“更好”的東西永遠只存在于商店櫥窗或網(wǎng)購頁面。但這都不影響我們?nèi)タ陀^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的輪組?
輪組的重要性已經(jīng)毋庸置疑,俗話說“窮玩架,富玩輪”,輪子就像鞋,感受直接,拖泥帶水或是云淡風輕—直入心髓。所有這些令人心醉的感受,基本都由以下4個方面決定:
輪組硬指標
1.重量
輕量是絕對的好。就像跑車圈里對軸上重量和軸下重量的看法—軸下減重1kg等于軸上減重10kg,自行車輪組的減重效果也是遠遠高于車上其他任何部件的減重。
2.剛性
輪組的剛性包含軸向剛性和側(cè)向剛性,剛性是其他一切性能的基礎(chǔ),高剛性帶來的舒適性降低可以通過車架進行中和。
3.破風
破風是指高速騎行時降低空氣阻力的能力,這是維持和提高速度的關(guān)鍵。就筆者個人的體會,無需40km/h那么高的門檻,25km/h的時候低框和板輪的差距就已經(jīng)相當明顯了。
4.慣性
慣性是使輪組從靜止到運動所需要的力,慣性永遠是越低越好,簡單來說就是“輕快”。這就像穿鐵鞋的跑不過背鐵塊的。無論是大部隊的拉扯、沖刺加速、突圍追擊,還是爬坡,低慣性都能使力量傳導的損耗降低,更快地提速。
慣性對輪組的騎行表現(xiàn)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如此,我們討論它的時候還是必須把它和整車重量和騎手自重結(jié)合起來。當我們從便宜的比較重的輪組升級到昂貴的比較輕的高檔輪組后,車輛行進時所需的滾動能量和直線移動能量都減少了,這就意味著車的加速性和操控性更好了。
對于這個慣性的大小,建議你先簡單感受一下,在沒有專業(yè)設(shè)備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測試。你先把車輛的前輪架起來,捏著前輪的輻條,反復上下?lián)軇?,讓前輪反復轉(zhuǎn)動、停止,感覺車輪在動靜之間切換時車條對手指的壓力—沉不沉。如果你用29er大齒胎山地輪組對比公路低框碳刀,肯定是能夠感覺出很大不同的。使用專業(yè)設(shè)備測量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精確度更高了。
以下對輪組慣性的測量,是指輪組從靜止加速到時速30公里,記錄這個加速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作為本次橫向比較的基準值。
基本上來說,一個輪子從0加速到時速30公里,所需的功被轉(zhuǎn)換成40%的轉(zhuǎn)動能量和60%的線速度能量。輪胎選擇的影響也很顯著,使輪胎轉(zhuǎn)動的能量往往占了總轉(zhuǎn)動能量的一半以上,因為輪胎離輪軸最遠:慣性是和到軸心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
車輪的回轉(zhuǎn)慣性決定了輪組的加速性能。慣性基本上只與質(zhì)量有關(guān),而車軸附近的質(zhì)量則基本上不會對回轉(zhuǎn)加速度產(chǎn)生影響。但是,實際騎行中加速時,除了轉(zhuǎn)動車輪所需的能量外,我們還必須付出一定的能量使我們向前移動。不過,這里的加速所需能量中,不包括自行車架以及車手的部分。考慮到車手的體重遠高于輪組的質(zhì)量,所以“使輪組轉(zhuǎn)動并前進的能量”只占“車手與車輛整體加速所需能量”的3%~8%。也就是說,體感上,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使用最輕的輪組可以節(jié)省最多5%的能量。
左圖標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輪組從0~30km/h的“加速所需能量”,以及輪組的重量。大概可以分為3組,碳輪基本上屬于輕量組或中間組,鋁輪是重量組,最輕量組是一些變態(tài)的輪子—前后兩輪合計1000g左右—比如Lightweight。中間組中的成績優(yōu)秀的頂級輪有Mavic 的Cosmic Carbone Ultimate 和 Shimano 的C24 TU,以及Campagnolo的 Hyperon。這3個輪子極為接近最輕量組,體感上幾乎感覺不到差別。
很明顯,高端的超輕輪組,如: Lightweight和Zipp 202有著最小的慣性。它們需要最小的能量來加速。從94~99焦耳是第二集團,這些都是很輕的車圈,有的甚至是高框輪,卻有著比傳統(tǒng)輪子更優(yōu)異的加速性和操控性。
例如:一個70公斤的騎手和一輛5公斤的車,加上一對Lightweight和235克的管胎,總重量是76公斤。如果他換上Mavic Aksium Race,總重是77公斤。忽略風阻、培林和胎的滾阻,第一種組合下騎手從0~30km/h要做功2649焦耳,如果耗時10秒的話大概是265瓦的功率。如果他騎重一點的輪子的話,就要做2720焦耳的功,或是272瓦。也就是說Lightweight在低速加速時有7瓦的優(yōu)勢。我們選擇極端的對比只是想說明我們的觀點。很明顯,如果我們從Campy Hyperon換成Eurus,差距不會那么大(約3瓦)。
由此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簡單的結(jié)論,基本上說就是用兩套輪組來應付不同的騎行狀況。第一套就是便宜的合金輪組,需要考慮的是可靠耐用,而不是卓越的性能。第二套是碳纖輪組,把從第一套輪組省下的錢花在這里,性能的提高是很明顯的,一套輕而高框的輪子可以幫你省下不少的功率。
不能忽視的,那些手編的輪組往往有最高的性價比,可以比同價位的廠輪更輕,并且根據(jù)你的體重和騎行習慣設(shè)置恰當?shù)妮棗l張力,但前提是必須先找到一位可靠的技師。
最后,別忘了輪胎!它們對總體性能的影響是很可觀的:它的滾動慣性占了輕量輪組滾動慣性的一半,它還帶來了同樣重要的滾阻上的差別。如果把235g的輪胎組合升級成210g的話,可以省4焦耳,差不多是0~30km/h 10秒加速的0.4瓦,不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