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經(jīng)過“人畜下山來,綠色留高原”政策的實施,巴音布魯克草原變美了
在和靜縣巴音布魯克鎮(zhèn)德爾比勒金牧場茶汗賽村牧民烏日克謝的記憶中,兒時的巴音布魯克,綠草如茵,沒過膝蓋,然而,他成年之后,發(fā)現(xiàn)了巴音布魯克草原的變化:人越來越多,羊群越來越多,可草卻越來越少,有的地方已經(jīng)露出了黃土和戈壁,起風了,塵土飛揚……
為了保護草原,政府工作人員前去動員他搬遷,第一次去時,烏日克謝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不行,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草原上,已經(jīng)不知道有多少代了,這里的藍天、白云、草地、水洼,已經(jīng)和我的命長在一起了,我搬不走。”
然而,當工作人員找來翻譯給他講清楚搬遷對于草原的保護作用時,這個蒙古漢子沉默了。
久久地看著一家4口人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烏日克謝淚流滿面地揮了揮手,“搬,草原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對母親好的事,我們不能不做呀?!?/p>
就這樣,2009年,烏日克謝一家人,為了保護草原,毅然搬離了已經(jīng)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草原。
搬遷前后的觀念變化
6月28日,仍然生活在和靜縣巴音布魯克鎮(zhèn)德爾比勒金牧場的牧民巴都瑪拉,有著大多數(shù)牧民都有的擔憂。政府出臺“人畜下山來,綠色留高原”政策后,一部分牧民搬下山了,但是聽說他們不太適應山下的生活。他們搬到縣上安排的額勒再特烏魯鄉(xiāng)茶汗烏蘇村,住上了政府給的抗震安居8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還給他們每戶10畝地。政府的政策很好,但對于我們這些牧民來說,祖祖輩輩從事放牧生活,馬背是我們的交通工具,我們從來沒有種過地,要想變成一個熟練的農(nóng)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還沒有搬下山,但一部分人畜下山后,我們的草場多了,我家有6口人,大小合計有500多頭(只)牲畜,生活比一年前好多了。我現(xiàn)在唯一擔心的是遇到自然災害和狼災,比如前年那樣的大雪,我們就一點辦法沒有了,富裕的家庭一夜就能變成貧困戶?!彼X得人在自然災害面前實在是太渺小。
牧民孟開是個見識比較多的牧民,他肯定地說,“綠色留給草原這是一件好事,作為牧民我們都希望草原越來越綠,草長得越來越長,綠草越來越多,黃草越來越少,這是我們每一個牧民的心愿,人畜下山來,牲畜過上幾年能慢慢適應山下的生活了。關鍵在于牧民下山后怎么生產(chǎn)、生活,還有從草原氣候到下面干燥炎熱的農(nóng)區(qū),牧民不能適應。從我們村下山去的幾個牧民,因為不適應氣候得病去世。我期盼政府能幫下山的牧民進行技能培訓,同時進行相關的心理指導,從根本上改變頭腦里的知識、觀念。因為牧民的知識很多是關于放馬、放羊、放牛的,還有就是在草原上生活的豐富經(jīng)驗,他們擔心下山后的生活技能不足,導致生活水平下降。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牧民們對下山也不會那么擔憂了?!?/p>
從草原上搬下來后,烏日克謝仍然時時刻刻記掛著生于斯長于斯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
6月底,這位蒙古漢子忍不住那牽腸掛肚的思念,又前去探望大草原。他欣喜地發(fā)現(xiàn),草兒又開始密了,花兒也開始多了。他理解了政府讓他們搬遷的意圖。政策助力巴音布魯克沖刺全國十大最美濕地。
經(jīng)過5年的綜合治理,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已得到明顯改善,草場退化現(xiàn)象得到有效緩解,禁牧區(qū)草原覆蓋面積增加了一倍多,搬遷牧民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改善。
巴音布魯克草原是我國第二大亞高山高寒草原,草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很大。從2006年開始,巴州黨委、政府提出“人畜下山來,綠色留高原”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tài)綜合治理目標,頒布了《開都河源頭暨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tài)保護條例》。通過生態(tài)移民、禁牧、限牧、退牧還草、核定載畜量、人工增雨增雪、扶貧開發(fā)等措施,從巴音布魯克草原遷出1400戶牧民,限牧近百萬只綿羊單位。對210萬畝草場實行禁牧,休牧草場達250萬畝,對30萬畝草場實行輪牧。
實行“人畜下山來,綠色留高原”戰(zhàn)略,使草原得以休養(yǎng)生息,牧民生活得到提高。烏日克謝一家5口人,因草場禁牧,每年從政府領取1.7萬元退牧還草飼料糧補助款,加上下山后的種植、家庭養(yǎng)殖,每年收入4萬多元,日子過得挺舒心。
他和家人從剛搬下山來的憂心忡忡,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天天“喜笑顏開”。
目前,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趨好,草場退化現(xiàn)象得到有效遏制,禁牧區(qū)草原覆蓋度由不足40%上升到90%,畝均干草產(chǎn)量提高40%,涵養(yǎng)水源能力明顯增強。
在草原上呆了半個月進行采訪的中央四套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組編導王禮說,巴州出臺的“人畜下山來,綠色留高原”政策,對草原保護是很好的一件事兒,特別是對于巴音布魯克濕地的保護起到很大作用,巴音布魯克濕地這次被選為全國二十大濕地之一,還將于今年年底參加全國十大最美濕地評選,這個政策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王禮說,他在巴音布魯克高山草原拍攝期間,發(fā)現(xiàn)人畜少的地方草長得好,長得高,這很能說明政策的好處。他告訴筆者,他還親身感受到了草原上牧民的環(huán)保意識有多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從不亂扔垃圾,從不污染水源,從不吃不抓河里的魚,從不做破壞草原的事情。牧民燒火用的是牛糞和羊糞,這些燃料不會對草原的空氣帶來污染,牧民祖祖輩輩在草原上生產(chǎn)生活,草原能保護得這么好和他們的從祖輩流傳下來的環(huán)保意識密切相關。
在采訪中,許多牧民也對前幾年草原上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化的現(xiàn)象表示心痛,所以現(xiàn)在的巴州人有責任控制過度放牧,加強對草原的保護力度和加大資金投入,把這片美麗的草原保護好,讓這里永遠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鵝繁殖基地和我國最美濕地之一。
牧民通過搞旅游、種地、打工掙錢
巴音布魯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了,對于經(jīng)營牧家樂的牧民斯琴高娃來說,是一件好事。
斯琴高娃家有8個蒙古包,可以吃飯及住宿。筆者看到,目前正值盛夏旅游旺季,她的生意好極了,一家人從早忙到晚?!懊刻於加泻脦讚芸腿?,這旅游旺季里,我們少說也可以掙個十幾萬呢?!彼骨俑咄拚f。
過去,斯琴高娃的父母一直依靠放牧為生。2005年,斯琴高娃大學畢業(yè)后,回到草原開辦牧家樂,生意不錯。隨后,她又和家人一起擴大經(jīng)營,不僅讓自己富了起來,還帶動周邊牧民都發(fā)展起了“牧家樂”。
和靜縣旅游局局長董積良告訴筆者,為了引導農(nóng)牧家樂向正規(guī)、科學的方向發(fā)展,和靜縣按照《自治區(qū)農(nóng)牧家樂評星標準》,對符合評星標準的農(nóng)牧家樂經(jīng)營戶列入星級評定范圍,并不斷加強對“牧家樂”管理人員、服務人員以及旅游景區(qū)農(nóng)牧民的培訓力度。而且相繼制定和出臺了“和靜縣農(nóng)牧家樂扶持獎勵辦法”,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規(guī)定農(nóng)牧家樂評為星級的給予如下補貼:對達到一、二、三、四、五星級農(nóng)牧家樂標準的,由縣人民政府分別給予5000元、10000元、25000元、30000元的一次性政府財政補貼獎勵。
同時,搬下山的牧民們也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47歲的歐宗古魯甫是最早從草原上搬下來的第一批牧民。他告訴筆者,剛開始下山時,很不適應,總想回去。一是因為山上氣候涼爽,感覺山下太熱,二是放慣了牛羊,根本不會種地。后來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怎么種地,自己也慢慢地掌握了種地的技巧,日子慢慢好起來了,一年收入幾萬元錢不成問題?!霸谏较乱荒甑氖杖氡任覀冊谏缴?年的收入還高呢。”他滿意地說。
筆者看到,這些從“牧民”轉(zhuǎn)變過來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很“愜意”地在享受他們的“新生活”了。飯桌上也是幾個菜一個湯,慢慢吃、慢慢品。很多人家安裝了太陽能,每天干完活回來就可以洗個熱水澡。
歐宗古魯甫說:“我以前偶而下一次山,跟別人都沒法交流,因為我們啥都不知道?,F(xiàn)在呢,我們天天看幾十個頻道,國外的、國內(nèi)的啥事都知道,跟城里人交流好得很哪?!?/p>
筆者跟他開玩笑,“現(xiàn)在要是讓你再回到山上過游牧生活,你去嗎?”
“當然不去了,現(xiàn)在日子這么好,那些還沒有搬下來的牧民們,都在盼著早點搬下來呢,我怎么可能再搬回去呢?”歐宗古魯甫聲音響響地回答道。
目前,和靜縣從牧區(qū)搬遷出的上千名牧民群眾實現(xiàn)了從住蒙古包到住抗震安居房,從馬背傳書到手機通訊,從聽收音機到看上大彩電,從燒牛糞到用上太陽能、電爐,從人心思遷到人心思歸的歷史性跨越和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