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三門核電有限公司,三門 317112)
設備可靠性管理理念已廣泛應用于國外核電廠的設備管理中,并為其帶來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1,2]。美國核電運行研究所(INPO)總結經(jīng)驗并編制了一系列以設備可靠性為中心的管理程序。在我國,隨著三門核電AP1000首堆工程調試工作的展開,三門核電在借鑒國外核電廠管理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逐步將設備可靠性管理理念應用于三門核電AP1000機組的設備管理中。設備可靠性管理首先對設備進行了等級劃分,然后針對不同等級的設備,采取不同的可靠性管理策略。因此,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適用于AP1000機組的設備可靠性分級標準,是設備可靠性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開展設備可靠性管理的首要工作是設備的可靠性(Equipment Reliability,ER)分級。引進INPO的可靠性理念[3-5],管理總體流程如圖1所示,同時結合自身設計特點,根據(jù)設備在核電廠安全運行中的重要程度,從核安全、風險、電力生產(chǎn)、工業(yè)安全、環(huán)境安全、法律法規(guī)要求、維修經(jīng)濟性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制定出設備的可靠性分級原則。三門核電一期工程采用的是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0核電技術,現(xiàn)有的設備分級方法有3種:核安全等級、風險等級、電力生產(chǎn)關鍵性等級。這3種分級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制定出的,將作為可靠性分級原則的制定依據(jù)。
圖1 設備可靠性管理流程圖Fig.1 Equipment reliability process diagram
核安全分級原則是基于設備對核安全的影響程度,參考美國核學會(ANS)[6]的核安全要求,將設備分為安全相關設備與非安全相關設備[7,8]。其中A、B、C級被用于限制廠區(qū)外照射,保證冷卻劑壓力邊界完整性,或用于反應堆安全停堆并保持其處于安全停堆狀態(tài)的安全相關構筑物、系統(tǒng)和設備的分組,相當于美國核學會的安全1、2、3級[9]。非安全相關設備對核安全的影響程度很小。
從核電廠堆芯損壞的概率和對公眾安全影響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建立模型,應用概率風險評估(PRA)、確定論分析和專家決策等方法,得出設備對核電廠設計基準事件的貢獻程度。根據(jù)貢獻程度的不同,將設備定義為風險設備和非風險設備。AP1000 的PRA的主要內容包括:始發(fā)事件及事件樹分析,成功準則分析,單個系統(tǒng)分析,人因可靠性分析,共因失效分析,嚴重事故分析,劑量分析,氫氣控制分析和地震裕度分析等[10]。這樣,既保證系統(tǒng)和設備的可靠性,又做到合理性,經(jīng)濟性。滿足了安全管理部門要求營運單位遞交確定論的安全分析報告和PSA分析報告[11]。
AP1000合同中要求:核電廠的平均可用性93%,可靠性目標為非計劃停堆率每年少于1次[12]。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分析設備故障對電力生產(chǎn)的影響,如反應堆停堆、強迫停堆、降功率等。與前面描述的核安全分級、風險分級不同,該分級是根據(jù)設備對核電廠電力生產(chǎn)影響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R-1、R-2、R-3和NR4個等級。
此外,還首次引入了10CFR50.65“核電廠維修有效性的監(jiān)測要求”(簡稱維修規(guī)則,Maintenance Rule,MR)[13]和 INPOAP-913 的設備篩選原則[14]。根據(jù)MR中的設備篩選原則,核安全等級與風險等級將有助于進行MR范圍內設備的篩選。MR范圍內的設備包括核安全A、B、C類設備及部分非安全相關設備,也包含高風險設備。
INPO將設備分為關鍵(CC)、非關鍵(NC)、運行至失效(RTF)3個等級。通過與國外電廠的交流與對標,國外電廠如Voglte等均在借鑒INPO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實際對設備可靠性等級進行細化。結合三門核電AP1000項目的實際設計特點,又將CC級設備細分為CC1級設備和CC2級設備。
CC1級設備,滿足下列一種或多種情況:
(1)失效后將喪失高風險的MR功能(等同于高風險等級);
(2)失效后短期內(7天內)對生產(chǎn)有直接或重大影響(包括生產(chǎn)R-1、R-2級設備);
(3)失效后會觸發(fā)專設安全設施。
CC2級設備,滿足下列一種或多種情況:
(1)包含于技術規(guī)格書、應急運行規(guī)程中的設備;
(2)失效7天或以上,對生產(chǎn)造成影響,或存在潛在風險(包括生產(chǎn)R-3類設備);
(3)失效后完全喪失對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能力;
(4)失效導致關鍵換料途徑延長。
NC級設備,下列一個或多個問題回答為“是”即可:
(1)是否為重要系統(tǒng)功能的冗余設備?
(2)設備失效是否會導致其他關鍵設備的失效?
(3)設備失效是否會導致人員所受輻射增加?
(4)設備失效是否有任何工業(yè)安全問題?
(5)設備是否涉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失效后將導致管理當局采取行動?
(6)設備失效是否會阻礙關鍵設備的及時修復?
(7)部件的更換時間是否過長,導致所需維修的設備得不到及時修復?
(8)設備或類似設備是否有應被消除的過度糾正性維修?
(9)相比故障后的修復或替換,是否存在更為經(jīng)濟的預防性維修?
RTF級設備:此類設備失效后的風險和后果可接受,不需安排任何預測性和預防性維修,且延長這類設備的壽命既有難度又不經(jīng)濟。
因此,根據(jù)上述判定原則,將設備最終劃分為4個等級:CC1、CC2、NC、RTF。
根據(jù)設備對核電廠安全、生產(chǎn)影響的緊急程度對CC級設備再細化,將CC1級設備作為核電廠管理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設備的精細化管理。
此外,在等級判定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分級的延伸。增加了設備的工作頻度、工作環(huán)境以及功能設備組(FEG)的判定。
表1 ER分組矩陣表Table 1 Equipment reliability(ER)group matrix
根據(jù)設備的工作循環(huán)和加載的數(shù)量來判定工作頻度,分為“高(H)”和“低(L)”;根據(jù)設備運行時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條件,將工作環(huán)境狀況分為“良好(M)”和“惡劣(S)”。然后與設備可靠性等級結合,形成12個ER分組,見表1。這項分組采用了美國電科院(EPRI)[15]的預防性維修模板,為預防性維修大綱的開發(fā)工作提供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預防性維修大綱的編制難度。
功能設備組(Functional Equipment Group,F(xiàn)EG)由圍繞主設備的多個設備/子設備組成,具有共同的系統(tǒng)隔離特征或者可同時退出運行。FEG中各個設備的全部工作可以同時判定、同時安排。如圖2所示,一臺泵的FEG需要由電機或驅動單元,泵的零部件,支持或輔助系統(tǒng)(潤滑油或密封油設備)以及供應電源等組成。
圖2 泵功能設備組的示意圖Fig.2 Diagran of functional equipment group for a pump
FEG可應用于運行隔離、維修計劃的安排與維修活動的實施。將具有相同隔離特征的FEG內各設備的維修工作合理地安排在一起,在盡量減少運行隔離的同時,也簡化了維修計劃的安排,有利于減少維修活動的管理周期。
設備分級工作以系統(tǒng)為單位進行。分級過程主要由設備可靠性管理工程師組織,由系統(tǒng)工程師負責實施,由各領域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組成的專業(yè)技術小組審查。
分級之前需要收集系統(tǒng)相關的資料,如系統(tǒng)說明書、圖紙、技術規(guī)格書、核電廠運行規(guī)程、設計文件、PRA文件等。分級時主要有3個層次的內容:系統(tǒng)層級的功能分析,設備層級的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以及設備的等級判定。首先,分析系統(tǒng)功能重要性。即依照MR重要性、風險重要性、電力生產(chǎn)關鍵性3方面的判定原則,分析每個系統(tǒng)功能對核電廠的重要程度。其次是設備層級的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分析設備可能的失效模式,以及失效后對系統(tǒng)功能有何影響。第三是設備的等級判定。依照上述設備可靠性分級原則,劃分相應的等級。如果某設備滿足多個判斷依據(jù),則依照“從高原則”進行劃分。具體分析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ER分級分析過程Fig.3 Analytical process of the ER classification
隨著分級工作的逐步深入,總結了幾個需特別注意的問題。
(1)需要分級的設備范圍:可靠性分級主要涉及生產(chǎn)設備,作為設備的一項基礎信息,需納入設備的信息管理中。非生產(chǎn)類設備(如工器具等)不采用可靠性管理模式,故無需進行可靠性分級。
(2)分析過程中,要把握一條主線,即分析設備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模式,設備的失效是否會使相應的系統(tǒng)喪失功能,系統(tǒng)功能喪失對核電廠又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因此,最好按照設備所支持的系統(tǒng)功能將設備分組,這樣按組依次分析,既能夠理清思路,不致出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3)CC級設備主要是對核安全、生產(chǎn)有重要影響且不允許有非計劃故障的設備,其判定需依據(jù)核電廠各方面的資料,如系統(tǒng)設計文件、計算書、運行規(guī)程以及系統(tǒng)在核電廠各種工況下的要求等文件。NC級設備主要是從工業(yè)安全、環(huán)境安全、輻射安全、法律法規(guī)要求、維修經(jīng)濟性等角度考慮篩選出的設備,這些設備對核電廠安全生產(chǎn)的影響通常不大,采取可靠性管理策略通常能夠節(jié)約核電廠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另外,NC級設備的數(shù)量與核電廠的計劃成本有關。RTF設備的失效后果和風險是可接受的,延長它們的壽命既有難度又不經(jīng)濟,允許其運行直到需要維修。
(4)分級時采用“單一故障”原理,即只考慮單個設備失效后對相應系統(tǒng)、核電廠產(chǎn)生的影響。如某設備存有冗余或備用設備,則冗余或備用的設備與該設備的等級一致。
(5)特種設備的分級:核電廠的特種設備主要有壓力容器、鍋爐、安全閥、國家強制類儀表等。法律法規(guī)對這些設備有人員資質或產(chǎn)品質量等強制要求,若對核電廠的核安全、生產(chǎn)運行無重大影響時,建議將這類設備定為NC級。
對設備進行分級管理,將核電廠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重點放在關鍵重要設備上,保證關鍵重要設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能夠減少工作量和管理成本,用有限的資源獲得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
設備的分級管理將影響核電廠多個領域的程序和工作過程。如預防性維修、預測性維修、維修規(guī)則管理、糾正性維修、工作過程管理、壽期管理、長期計劃制定等。不同等級的設備需綜合各領域的管理目標,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目前三門核電已開展設備可靠性分級及預防性維修工作。如從設備可靠性分級結果在除鹽水處理系統(tǒng)(DTS)預防性維修大綱中的應用來看,設備可靠性分級對預防性維修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DTS共有設備1 273件。分別以傳統(tǒng)方式和設備可靠性分級結果兩種方式為輸入,編制預防性維修大綱的數(shù)據(jù)對比見表2。
表2 經(jīng)設備可靠性分級修改前后的DTS預防性維修大綱數(shù)據(jù)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preventive maintenance before ER classification and after
以傳統(tǒng)方式編制的DTS預防性維修大綱中,需要預防性維修的設備有390臺件,預防性維修項目共有680項。經(jīng)AP1000設備可靠性分級后,該系統(tǒng)無關鍵設備,NC級設備有159臺件,RTF設備有1 114臺件。修改后的預防性維修大綱中只有159臺件設備需要預防性維修,維修項目共232項,修改后的預防性維修大綱將大大減少后續(xù)的工作量和管理成本。仔細分析,可看出設備可靠性分級的3大優(yōu)點:第一,可靠性分級結果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預防性維修工作對于經(jīng)驗的依賴。傳統(tǒng)方式?jīng)]有對DTS設備在核電廠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判定,完全依靠經(jīng)驗給出,只有具有一定經(jīng)驗的編制人員才能編制出切合核電廠實際的大綱。這種大綱編制方式對于三門AP1000這類新建核電廠并不適用,而設備可靠性分級可以指導一些工作經(jīng)驗較少的員工,通過科學的分析,認知設備及相應系統(tǒng)在核電廠安全運行中的重要性,從而判定設備等級,更能有的放矢地編制出切實可行的大綱。第二,可靠性分級方法提供了一種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流程,有效減少了因人因失誤導致的結果偏差,使不同人員得出了相對一致的結果。第三,該分級結果的應用能有效減少設備不必要的維修,減少設備的非計劃停役時間,對運行電廠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目前,三門核電已完成了工藝系統(tǒng)的設備可靠性分級工作,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設備臺件數(shù)共3萬有余,其中CC1級、CC2級、NC級和RTF級設備的占比分別為4%、2%、24%、70%,如圖4所示。工藝系統(tǒng)中的主要設備類型(泵、閥門、儀表)的統(tǒng)計結果如圖5所示。該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征了電廠資源在工藝系統(tǒng)中的配置狀況。工藝系統(tǒng)約有七成設備可采取糾正性維修,可納入可靠性管理范疇,采取可靠性管理策略的設備約占三成。設備管理的重中之重約為4%,隨著后續(xù)資源配置的逐步豐富與完善,可逐漸擴大管理范圍。
圖5 泵、儀表、閥門的等級比例圖Fig.5 A proportional diagram of pumps,instrumentation,valves
AP1000設備可靠性分級融合了INPO與AP1000的技術特點,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并進行了探索性的延伸,是一套綜合性的分級方法。該方法的結果可作為核電廠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依據(jù),對預防性維修等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1]陳宇,朱衛(wèi)海.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技術在大亞灣核電站的應用[J].電力設備,2008,9(12):113-116.
[2]盧文躍,李曉明,韓慶浩,等. 核電站設備可靠性管理體系的探索與運作[J].核動力工程,2005,26(6):65-72.
[3]莫布雷著,石磊,谷寧昌譯.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M]. 1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5.
[4]Mowbray J.RCM II, Reliability Centered Maitenance[M]. South Norwalk:Industrial Press Inc.,U.S.,1997.
[5]Smith A M. 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M]. New York:McGraw-Hill. 1993.
[6]NRC.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Nuclear Safety Criteria for the Design of Stationary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lants[S]. Wahington D.C.:NRC,1988.
[7]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Westinghouse Level II Policies and Procedures“Safety Classification”WEC 3.2.1,Rev.1[R]. Cranberry Township: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2011.
[8]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 AP1000TM Design Control Document,Revision 17[R]. Cranberry Township: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2008.
[9]羅水云,張清川. AP1000核電廠質量保證分級方法探討[J].核安全,2012(1):10-14.
[10]張英振. AP-1000概率安全評價及其若干相關問題[J].核安全,2007(3):30-36.
[11]羅水云,劉小燕. AP1000與傳統(tǒng)壓水堆物項分級的比較與分析[J].核安全,2012(4):32-35.
[12]國核技工程有限公司.AP1000核島合同文本,技術要求2(附件3、4)[R].上海:國核技工程有限公司,2007.
[13]NRC.Title 10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Part 50.65, Requirement for monit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aintenance at nuclear power plants[S]. Wahington D.C. :NRC, 1987.
[14]INPO. Equipment Reliability Process Description,INPO AP-913,Rev.1 [R]. Atlanta, GA:Institute of Nuclear Power Operations, 2001.
[15]EPRI. Preventive Maintenance Basis TR-106857 (Volumes 1-38)[R]. Palo Alto: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