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剛 景麗
古代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人員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戶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為種種原因需要到異地他鄉(xiāng)去,比如參加科舉考試、商業(yè)行為以及走親訪友等,沿途要通過很多關卡,于是戶籍所在地就頒發(fā)路引,作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過關卡的通行證明。明代為了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曾經規(guī)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shù)卣块T發(fā)給其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明清以后,隨著往生西天的迷信思想泛濫,人們多祈求死后能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轉世升天,避免墮入地獄之中。但是因為人鬼殊途,為了溝通陰陽,引導逝者順利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或豐都山,宗教界也引進了進入冥界的路引,這些路引均為印刷品,有一定的格式,中間有預留的空格,以供信徒填寫姓名、年齡、屬相及出生年月等。
路引有佛教和道教之分。佛教路引多稱往生西方公據(jù)路引,由寺院高僧代發(fā),是信徒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通行證。有則可以登上蓮臺,前往西方凈土;無則墮入地獄,飽受折磨。道教路引多稱豐都山冥途路引,由豐都大帝頒發(fā),通過念誦“太乙救苦天尊”,對信眾“赦宥罪愆,免墮三涂”,此路引為信眾進入豐都山的憑據(jù)。
過去一般認為路引是人死后隨紙錢焚毀,以便死者到陰間使用。但近幾年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多例墓葬中出土的路引,如1979年江蘇泰州明代胡玉墓出土的西方公據(jù)路引,1988年四川井研縣出土的明代豐都山冥途路引,1990年8月江蘇靖江馬橋出土的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劉志真墓中出土的冥途路引,其中靖江出土的冥途路引明確記載了“右給付隨身執(zhí)照”。這些陸續(xù)出土的路引可能是通過死者隨身攜帶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身份的。
泰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張明代的往生西方公據(jù)路引,該路引為明代陜西布政司右參議胡玉墓葬中的隨葬品。路引為白棉紙,用于蒙臉,因受棺液浸泡呈姜黃色,長62厘米、寬52厘米,15行,滿行40字。右側為路引正文,13行,內容為《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左側上部為上下排列的大小兩尊佛像:上圖不甚清晰,依稀可辨為一尊端坐于蓮座上的佛像,當為阿彌陀佛,周圍有從中心向四周分射的曲線,直徑11.3厘米;下圖為地藏菩薩,右手執(zhí)禪杖,左手握摩尼寶珠,比丘裝束,結跏趺坐,直徑12.6厘米。佛像下為“念佛往生西方公據(jù)”八字,字體較正文大。左側為有年、月、日等一行小字。路引的長方形邊飾從內而外分別為聯(lián)珠紋、卷草紋和粗線條紋。
路引的主人名胡玉,字伯堅,生于明正統(tǒng)戊午正月十二日(1438年),成化丁酉以詩經領薦,辛丑第(1481年)進士唱名二甲首,授禮部儀制主事,累遷儀制員外郎、精膳郎中、奉敕督西寧芻粟總水利出納、擢陜西布政司右參議。胡玉戊午年生,屬馬,據(jù)路引記載,此路引在胡玉的本命年求得,由于胡玉晚年任職西寧和陜西,最后在任內去世,推測該年當為其在京任職的1486年。
路引開頭引用彌陀經經文,講述生死輪回。因為彌陀佛所發(fā)的四十八愿,信眾需通過念誦“阿彌陀佛”等名號,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死后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成就菩提”。頒發(fā)路引是為了防止因為陰陽相隔,死者中有的名姓相同,或死者“臨終神識昏散”而一念之差誤墮地獄,不能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到京都名寺大能仁寺請得高僧智順大師頒發(fā)的路引,以備百年之后齋赴冥司之用。
路引中提及的大能仁寺,位于兵馬司胡同中,始建于元延祜六年(1319年)。據(jù)明正統(tǒng)九年禮部尚書胡淡《大能仁寺記略》記載:“逮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昭皇帝增廣故宇而一新之,特加賜大能仁之額,命圓融妙慧凈覺宏濟輔國光范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智光居之。其殿堂樓閣,高明宏壯。像設莊嚴,彩繪鮮麗,禪誦有室,鐘鼓有樓,庖滔庫庾,幡幢法具,靡不完美。惟四天王殿以及廊廡頹圮弗稱。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冬,少監(jiān)孔哲重新修蓋,并塑四天王像?!蹦苋仕略诿髂┣宄醺臑榈烙^,寺額未改。此廟在“文革”初期被毀,1984年9月又遭火災,使僅存的五間正殿付之一炬。能仁寺早年院內立有一通石碑,是為胡瀅重修大能寺碑記,寺今已不存。
能仁寺為明代初期北京城藏僧留住的主要寺院之一,洪熙年間的住持智光大師為漢人,洪武年間智光先后為僧錄司右闡教和右善世,永樂十五年“賜國師冠”,仁宗繼位后賜封號為“圓融妙慧凈覺弘濟光范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英宗即位后加封智光為“西天佛子”,同年(1436年)智光去世,天順四年追封為“大通法王”。路引中提及的僧智順亦為智字輩,當為智光大師的同門師弟,亦為有道高僧。
泰州出土的這件明代佛教路引保存比較完整,時間也是已知的路引中年代最早的,這為研究古代葬俗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