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成因與風險
王繼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大學生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個人幸福的三位一體夢,激勵億萬大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然而,處在個體離疏化時代的某些中國大學生,呈現出去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傾向,大學生三位一體中國夢日益演化為“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對這種現象,應給予高度關注。本文以個體離疏化理論為研究視角,為大學生重新嵌入三位一體中國夢提供路徑支持。
“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 個體離疏化 成因 風險 嵌夢路徑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概念后,人們對大學生中國夢的研究方興未艾。學界在探究大學生中國夢時,大多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著手。但是,當代大學生已經相當個體化,學界忽略結合個體社會學理論來研究大學生中國夢,必然導致對大學生中國夢的探究缺乏深度。本文從學界前沿的個體社會學研究視角——“個體離疏化理論”著手,對“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進行探究,以期準確梳理“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成因與風險,為大學生嵌夢提供路徑支持。
“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是指“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某些大學生國家集體利益意識日益淡薄,與傳統(tǒng)家國一體夢、集體主義觀和群體社會關系漸行漸遠,失去家國責任,疏離國家夢、民族夢、社會夢,卻只為個人夢而努力”。簡言之,“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是指某些大學生中國夢有成為單中心個人主義夢的傾向和趨勢,從而影響了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
“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是在當代中國“個體離疏化”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具有復雜的倫理成因、現實成因、直接成因。所謂的“個體離疏化”指:“在當代中國的轉型過程中,既出現個體崛起的喜人局面,也有個體迷失的隱憂困境。它具體是指個體從傳統(tǒng)倫理、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中脫嵌出來,失去社會關聯、步入社會疏遠的過程。”“個體離疏化”的三種成因,“社會轉型下的個體去傳統(tǒng)化、體制轉軌下的個體風險內在化、斷裂社會下的人際疏遠化”[1]分別是某些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倫理成因、現實成因、直接成因。
首先,社會轉型下的個體去傳統(tǒng)化是“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倫理成因。所謂社會轉型,是指社會從傳統(tǒng)型向現代型轉變的過程,是傳統(tǒng)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2]。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由半封閉、封閉狀態(tài)走向開放性,西方功利主義思潮涌入我國,并逐步侵蝕我國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功利主義以快樂主義為基礎,當對任何行為都予以贊同或不贊同的時候,他們所依據的標準是看該行為是增加還是減少了“當事者”的幸?;蚩鞓贰诠髁x者看來,個人利益是唯一的現實利益,社會不過是一個虛構的共同體,因而所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辈贿^是個人利益的相加而已[3]。在功利主義日益膨脹的情況下,我國某些大學生的入黨、人際交往、學習、就業(yè),甚至戀愛、婚姻都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色彩。某些大學生的國家集體利益意識和觀念日益淡薄,愛國敬業(yè)、無私奉獻、集體為上等傳統(tǒng)美德日益碎片化,為自己謀利益成為某些大學生的選擇。社會轉型下的個體去傳統(tǒng)化促使某些大學生從傳統(tǒng)倫理中的集體主義的束縛中疏離出來,中國夢中的集體主義元素自然不再對某些大學生具有吸引力,從而產生了倫理層面的“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
其次,體制轉軌下的個體風險內在化是“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現實成因。在我國社會轉軌的過程中,大學生個體風險內在化的典型表現是就業(yè)風險自我化。在就業(yè)制度改革前,大學生的工作和福利保障完全由單位提供,大學生個體是沒有任何生存風險的。大學生就業(yè)制度改革后,國家不再實行大學生就業(yè)包分配制度,大學生的就業(yè)由市場調節(jié)。就業(yè)后,單位也不再包管一切。由此,我國大學生經濟、政治、人身上的各種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各種風險落在了大學生自己身上,大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風險都日趨內在化。在各種生存和發(fā)展風險的內在化下,某些大學生與單位、與集體、與國家的聯系疏遠了,他們自主解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從而在少數大學生內心中形成了一種認識,“既然國家不對我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負責,而是都將它們交給市場來調節(jié),那么有個人夢就可以了!”。在體制的轉軌下,個體逐漸失去了傳統(tǒng)福利制度和社會制度的保障,成為一個“社會人”,這促使了個體從制度層面脫嵌,產生了制度性的“個體離疏化”[4]。這種制度性的“個體離疏化”恰恰是“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現實成因。
再次,斷裂社會下的人際疏遠化是“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的直接成因。斷裂社會在現實意義上首先指明顯的兩極分化——富裕與貧窮、城市與鄉(xiāng)村、上層與下層,社會沿著這條主要斷裂帶展開,幾乎分裂為兩個不同的世界[5]。在斷裂社會下的人際疏遠化的作用下,某些大學生在社會互動中與他人人際關系疏遠,與集體關系也產生疏遠,這種多維疏遠化直接催生了“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
在“個體離疏化”下,“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帶來了三大風險。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按髮W生中國夢疏離性”的典型特征,就是某些大學生中國夢去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導致少數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疏離。首先,某些大學生行為和意識都傾向功利主義,存在重物質輕精神、重享受輕奉獻……少數大學生疏遠集體,錯誤地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只在于自我快樂,成為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其次,某些大學生價值選擇陷入選擇性障礙,價值觀踐行失序,自身仿佛置身在虛幻高空,導致少數大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游離于三位一體中國夢主流價值觀之外。最后,大學生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導致對自我的意義、自我的價值偏失。
2.關于弱勢群體大學生。
對弱勢群體大學生不能污名化,不能有社會層面的歧視,更不能有文化心理層面的歧視。要防止某些大學生的自卑感、自羞感、自責感增長。由于對弱勢群體大學生傳統(tǒng)上或后天的某些偏見,以及基于偏見對弱勢群體大學生作為中國夢的擁有者與實現者形象的污名化建構,使得弱勢群體大學生中國夢遭受歧視和貶低,影響著弱勢群體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長此以往,少數大學生個體會出現精神萎靡、意志墮落情緒化現象。
3.關于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確切的信念 (或自信心),這種能力使自己在某個背景下,為了成功地完成某項特定任務,能夠調動起必需的動機、認知資源與一系列行動。[6]某些大學生實現中國夢自我效能感每況愈下,是指少數大學生個體對自己能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和機會去實現中國夢的自信程度日益降低。三位一體大學生中國夢是大學生處世的標桿,給大學生指引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將個人夢融入到集體夢中,才能有出彩人生。然而在個體離疏化下,榜樣的分散化,讓某些大學生喪失了通過觀察與自我能力相近、經歷相似的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來指導和激勵自身中國夢實現的機會,使大學生更加渴望能從榜樣身上汲取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力量來激勵自我三位一體中國夢的實現。在“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下,某些大學生獨自奮斗,任何風險都要自我獨立承擔,逐漸疏遠與社會聯系,最終失去在集體中才能實現人生最大價值的信念。對未來的茫然和對自我能力的信心缺乏,讓某些大學生實現中國夢自我效能感每況愈下,帶來的最大危害是某些大學生長期被焦慮感和抑郁感所困擾,自尊感及自我信心都降低。
“個體離疏化”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因此,采取治標為治本贏取時間的綜合應對策略才是解決“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標本兼治的有效方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問題將較長期存在。為此,必須做到柔性穩(wěn)定,保證大學生個體貼近國家夢、民族夢,不放棄國家責任、民族責任,在柔性中,加強大學生三位一體中國夢建設。第二,從長期看,只有大學生個體將國家夢、民族夢融入自身血肉,才能實現三位一體中國夢。全社會要主動幫助那些大學生加強對三位一體中國夢的認同感,促使那些大學生將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當中。鑒于此,本文提供以下嵌夢路徑為大學生“嵌夢”提供支持。
1.篤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中國夢前進方向。
在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于北大以“扣子”理論,闡釋大學生及早樹立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引起熱烈反響。黨的十八大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為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學生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也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的原則。大學生把握好中國夢前進方向的根本保證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要牢記習總書記“‘三個自信’需要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作支撐”的囑托,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加強文化認同感,始終根植于五千年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要腳踏實地,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好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情操。
2.塑造正確歸因方式,強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
歸因方式是指個體對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習慣傾向于做怎樣的解釋。在“大學生中國夢疏離性”下,當前我國大學生歸因方式出現某些失當,主要表現在某些大學生習慣沉浸在一種抱怨文化中,喜歡將個人失敗歸根于社會,卻從不思考自身的欠缺。某些大學生中出現了一種用抱怨“合法化”自己的疏懶,用社會問題“合法化”自己的消極的潮流[8]。唯有明晰個人與國家雙方的權責關系,不逃避自我責任,才是抵制“抱怨文化”消極潮流的有效方法,也是塑造正確自我歸因方式的必由之路。為此,要切實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責任感教育,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要協同完善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強化機制,形成合力有序推進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提高大學生國家主人翁意識。更應發(fā)揮學校黨組織在大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在學校生活中打造嚴格的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強化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國家責任感意識,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民族責任感觀念,讓大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始終滿懷國家意識、民族責任。
3.構建互構型社會支持系統(tǒng),提升社會包容性。
社會支持系統(tǒng)即個人在其生活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與支援的整個系統(tǒng)的總和[9]。鄭杭生認為:“所謂互構,即指社會關系主體之間的相互建塑與型構的關系。”社會互構論強調成功的社會支持需要讓弱勢群體主動通過自身的行動尋找支持,這需要讓被支持者內化社會支持的觀念,并在支持的主體與客體間建立多維互動[10]。弱勢群體大學生一旦被污名化,就會疏離三位一體中國夢,將自我閉塞在一個狹隘、封閉的社會網絡,喪失主動建構社會支持的機會。將關懷融入到互構型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提升社會包容性,加強社會和諧建設,不斷消除弱勢群體大學生參與社會發(fā)展、分享社會發(fā)展成果方面的障礙;以人為本,堅持增權原則,著力促使弱勢群體大學生平等享有人生出彩機會;切實拓寬社會網絡和加強建立有益的多維互動社會支持系統(tǒng),優(yōu)化人際環(huán)境,舒緩某些弱勢群體大學生與周圍人僵化的人際關系……通過這一系列綜合措施,提升被污名化弱勢群體大學生對中國夢認同感和歸屬感,激勵他們奮勇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
[1][4]曾維和.當代中國的“個體離疏化”:成因與風險[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04).
[2]陳振明等著.社會管理——理論、實踐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2.
[3]張林英.當代大學生功利主義傾向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06.
[5]郭于華.轉型社會學的新議程——孫立平“社會斷裂三部曲”的社會學評述[J].社會學研究,2006(06).
[6]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1).
[7]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2(22).
[8]張頤武.讓中國夢超越抱怨文化[J].中關村,2010(07).
[9]張慶輝.高校貧困生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J].華章,2012(18).
[10]金小紅,應辰.“互構”型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缺失與城市外來青少年犯罪[J].蘭州學刊,2010(08).
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大學生“中國夢”愿景調查及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13103000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