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梅++賴宏志++王洪斌
摘 要:初入大學校門的新同學,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諸多方面的新情況和新變化,部分同學能迅速轉變角色,適應環(huán)境,順利融入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但很大比例的同學因自身心理和思想準備不足、成長經歷和體驗積累不夠、學習目標和動力指向發(fā)散等原因,導致出現了情緒焦躁、思想迷茫,甚至行為變異等現象,即所謂的“環(huán)境不適癥”。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大一新生的環(huán)境適應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一新生; 環(huán)境適應; 適應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106-03
著名心理學家利蘭·科恩認為,社會適應性是個體在與社會生存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適應,即對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應對。剛從高中學校、家庭走出來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因其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性格差異、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習慣,這些多元化的個體因素匯集在一體。當面對一個嶄新的環(huán)境、若干的新要求新標準和眾多的個性群體時,其心理調適性和行為矯正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否通過自身調適、外力疏導以及實踐助力等渠道,使其盡快適應并融入大學生活,激發(fā)其對全新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積極性介入,不僅關系到其四年的健康成長,而且對未來步入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在2006年首屆中國文化論壇“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主題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2002級本科生雷思溫報告中的大一體驗,就很有代表性,“由于我對大學的期望格外高些,所以,經歷的虛無和迷茫就更多些,整個大一多用來定位和尋找”[1]。如果大學生的整個大一光陰都用來重新定位和尋找,代價未免有些過大。
一、大學新生環(huán)境適應中的主要問題
1.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環(huán)境不適
進入大學前,絕大多數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活軌跡和吃穿用度,都是在父母或其他長輩的精心呵護下完成的。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明顯不足,缺乏良好的行為自覺和習慣。其人際交往范圍基本上囿于家庭成員、與學習相關或與生活簡單聯系的少數同學,導致溝通交流、團隊協作,尤其是處理矛盾和沖突的經驗與能力嚴重不足。眾多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通常存在此類現象:床鋪雜亂、個人物品時有丟失;不能按時吃早餐、不能及時就寢;遇到特殊情況或事件,不能自主處理解決;個人和寢室公共衛(wèi)生差;同學間時常因為一言不合或者一件小事就互不相讓、惡語相向,甚至發(fā)生肢體沖突,更有甚者引發(fā)嚴重后果,牽動家庭和社會不安。由于地域文化、飲食習慣、生活情趣、語言行為特點和家庭生活條件等諸多差異,大一新生不能及時融入到大學的生活狀態(tài)中,從而引發(fā)環(huán)境不適癥,產生心理不適、身體不適和生活不適等,此類情況眾多。
2.學習方式改變帶來的環(huán)境不適
學習內容簡單、模式固化、周期較長和追求目標單一,決定了大一新生入學前學習方式簡單化和被動化。學習內容簡單,即課程門類少;模式固化,即填鴨式教學,題海式應試模式;周期較長,即單一課程學習持續(xù)時間長;目標單一,即學生的最終目標就是考上大學。近100%的中國式大一新生有著近乎一樣的學習路徑和經歷:課堂學習—課后輔導—習題作業(yè)—反復測試—高考檢驗。在此過程中老師們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家長們苦口婆心、軟硬兼施;學生們咬緊牙關、苦苦堅持。而進入大學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大學學習更強調自覺性和主動性,更需要內在動力、靈感領悟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一般只在概要、重點等方面進行引領,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及時總結和善于提煉,對一些疑難問題,必須通過自己主動探求、交流、請教和研討才能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之前那種教師的緊緊約束和家長的事事督促,很多大一新生對新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很不適應,常常為不得要領而苦惱,心理上產生焦慮煩躁情緒,甚至有人因此懷疑自己的智力和學習能力不足,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擊。
3.管理方式改變帶來的環(huán)境不適
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教育學名著《愛彌兒》中指出:“你認為你已經使兒童和青年養(yǎng)成了許多習慣,然而其中有一部分不是真正的習慣,因為他們是被你強迫著那樣做的,而且在他們迫不得已地那樣做的時候,他們一有機會就不會再那樣做的。”[2]我國現階段高、中、小學的管理,封閉式、命令式、強制性的特征較為突出,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度關注,耳提面命。學生的思想情緒、言行舉止基本處于老師和家長的視野之中、掌握之下。這種管理方式雖然也帶來個別學生的心理抵觸甚至行為叛逆,但長此以往他們也產生了心理和行為的慣性依賴。進入大學,盡管仍有各種校規(guī)校紀約束,但大學的生活更加開放、人性化與個性化,有著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加上遠離父母親人的視線和脫離了高考的心理束縛,大一新生突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輕松。在這里,他們可以嘗試很多從前想做但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遲到、缺課、交異性朋友、各種形式的休閑,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從事勤工儉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志愿服務、特色社團等工作。但由于缺乏生活經歷、知識能力與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準備,面對種種選擇和誘惑,他們常常因把握失度而造成適應偏差。如由于缺課、遲到導致學業(yè)不佳;由于不當戀愛導致情感受挫;由于喝酒不慎導致安全問題;由于專注某一愛好而荒廢學業(yè);等。當這些情況發(fā)生時,有的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的心理傾向,個別人還由此引發(fā)悲劇。
4.目標選擇多元化帶來的環(huán)境不適
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前的階段性、現實性目標是非常明確而具體的。在這一時期,盡管還有其他的考慮,如專業(yè)選擇和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等,但考入大學這一目標是最基礎、最關鍵的,竭盡全力實現這一目標,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動力。進入大學后,他們有機會接觸了各種知識層次的人,有機會看到了更加多彩的世界,有機會感受各種文化思潮的吸引,有時間思考他們未來的職業(yè)方向和生存空間。以上種種都需要他們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現實實際,針對社會需求和未來社會發(fā)展理性地做出選擇和調整。但他們的經歷、知識、能力和心理特點,使得他們中的一些人面對各種選擇,或好高騖遠,或心猿意馬,產生了許多行為、思想和心理上的偏差。常見的一些問題是:有的發(fā)現身處的大學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有的感嘆所學專業(yè)并非興趣所在;有的感覺老師、同學的表現和自己期待的標準存在差距;有的面對各種文化思潮和觀點交鋒無所適從;有的參加很多活動但無法找準自己的定位;有的未來追求目標很多,但不知哪一個是自己最愛;等等。因而產生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對未來抱以悲觀心態(tài),甚至發(fā)生不理智行為或違法違紀問題。
二、解決大一新生環(huán)境適應問題的對策
1.從細微處入手,做好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讓大一新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融入大學生活
一是要做好自立自強的教育引導工作。培養(yǎng)大一新生的成人意識和養(yǎng)成成人行為習慣。實現從過去的“人人為我”到現在的“我為人人”的思想轉變,同時逐步強化對大一新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yǎng),擺脫以往對家長高度依賴的慣性。二是加強公德意識和團隊精神培養(yǎng),讓大一新生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在團隊中成長。通過開展基礎文明教育、禮儀培訓、人際關系輔導、團體心理訓練、素質拓展集訓,以及開展豐富的班級和寢室集體活動來最大限度地養(yǎng)成大一學生的文明素質,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諧人際關系。從而克服部分學生任性、自私、偏執(zhí)、自卑等缺點,在悅己悅人、寬容理解、合作奉獻和爭創(chuàng)集體榮譽中感受幸福和快樂。三是做好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工作,通過新生家長會、家訪、電話和網絡聯系的渠道,讓家長們了解大學的生活環(huán)境和特點,定期關注和聯系自己的孩子,和學校共同做好幫助學生擺脫依賴心理、克服嬌驕習氣、樹立自立自強意識、矯正不良行為的工作。四是對于存在問題較突出的學生,輔導員要堅持職業(yè)操守,做合格的大一新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察微觀細、循循善誘,對有環(huán)境不適癥的學生要及時發(fā)現、及時甄別并對一些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幫扶,提供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逐步提升大一新生的環(huán)境適應力。
2.從學習動力和學習方法入手,讓大一新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一是通過專業(yè)和學業(yè)教育,讓大一新生了解學科專業(yè)的歷史沿革、特色優(yōu)勢以及未來發(fā)展前景,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熱愛度,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舉辦成功人士和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校友、優(yōu)秀學長講座,用他們的先進業(yè)績和奮斗經歷,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以他們較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引領大一學生的學習實踐。二是開展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方法講座,就學習中的難點、重點問題開展交流,讓學生既認識到科學探索的艱辛,又能感知付出辛勞之后的喜悅,讓學生增添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三是通過優(yōu)秀學業(yè)獎勵和學業(yè)預警制度的實施,既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又兼顧解決個別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萌芽性問題,使學生自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威脅,并以積極的行動彌補學業(yè)損失。四是強化教、學、導聯動機制的運行,通過教師、學生和輔導員之間的信息溝通、情況反饋和定期總結等,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來了解大一新生在學業(yè)上遇到的思想問題和現實表現,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及時解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共性或個性問題。五是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知識競賽和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通過固化的學習實踐載體,讓他們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在充滿競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磨煉毅力,增強學習動力。
3.從責任心培養(yǎng)、自我管理意識養(yǎng)成和綜合素質提升入手,讓大一新生在成長中學會把握人生的時、度、效
一是要幫助大一新生做好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通過自我設計明確自我發(fā)展路徑,解決好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效果的問題,由此產生自我負責、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完善的意識和動力。二是加強法紀法規(guī)、校紀校規(guī)教育,通過學習了解各項規(guī)章制度、入學的系列初識教育和借鑒以往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幫助大一新生規(guī)范個人言行,增強法律法規(guī)意識,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三是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大一新生政治安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學業(yè)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識。四是強化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重視學工隊伍心理知識培訓和心理問題干預能力培養(yǎng),做好大一新生心理問題的甄別、篩選,輔導、干預和轉介工作。其次是在新生入學一段時間后,集中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及時對有心理問題者進行跟蹤和幫扶;舉辦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使之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團體輔導,通過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和經歷,享受互相關愛的溫暖,促進自身的成長。五是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真理、磨煉品格、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4.從營造優(yōu)良環(huán)境、打造健康精神文化入手,讓大一新生在學會選擇中成人成才
一是要認真研究大一學生的特點、成長規(guī)律和個性訴求,使開展的系列適應工作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他們思想上出現困惑、心理上出現不適、生活中出現挫折、學業(yè)上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有效的個性化指導。二是要重視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發(fā)揮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大一新生的人文情懷、時代精神以及誠信、創(chuàng)新、開放的文化品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中肯地指出:“中國的教育哲學與美國的教育哲學有基本的不一樣的地方,中國注重訓導,美國注重啟發(fā),這當然是極重要的區(qū)別。”[3]三是加強學校的文化載體建設,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和文化活動形式,使大一新生置身于充滿關愛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讓他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正能量認知,在親身感受國情校情的過程中,能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堅定信念、正確選擇。若如此,那些剛剛走進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就會較快地以良好的精神風貌融入大學環(huán)境,并由此迸發(fā)出走向美好未來的不竭力量。
參考文獻
[1] 甘陽.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2006:489.
[2]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657.
[3] 楊振寧.曙光集[M].北京:三聯書店,2008:389-390.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