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法
“當一名大力士與一位武術家比試,會有什么結果?”答案毫無懸念,比力氣的話,勢必大力士勝,如若進行搏擊比賽,大都會是武術家贏。這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雙方都是習武者,那就要看誰的功夫好,誰的技法嫻熟,用得巧妙,顯然并非靠力氣大小決定輸贏。那么在實戰(zhàn)中是否存在“四兩撥千斤”呢?以下筆者將進行詳細論證。
一、古譜依據
古拳譜《打手歌》云:“■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文中的“四兩撥千斤”形容以智取勝,這作為以小博大的代名詞已經被大家廣泛認可。但在武術實戰(zhàn)中能否實際應用,卻遭到不少武術名家的質疑,他們認為:“只有有了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在適時之機化動四兩撥千斤,如果沒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兩力去撥動千斤是不可能的?!边€有人補充:“比如小孩練武術很熟練了,若與大人比試,大人即使不會武術,憑力氣也可以制服小孩。這是‘一力降十會易,以巧破千斤難?!睂嶋H上,小孩習武,筋骨嫩,外形動作容易做到位,對于拳的內在精義還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便能勝任與力大于己者較量的任務。這些判斷在實證科學的范疇下是無可爭議的。物理實驗證明,在水平桌面上,兩組砝碼用繩連接,在桌子兩側下墜,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將重量小的拉動。同理,二力相向對頂,力大者推動力小方。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古譜常常把推手也稱為打手,綜合《打手歌》全文的含意,古文非常準確地表明了當對方用巨大的力量打來時,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撥動他。對照實戰(zhàn)我認為此論并非虛構,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觀可行。應該留意的是“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后面做了補充的句子:“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笨醋V要聯系全文,否則,會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覺,給人們造成誤解,以致會認為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就可以“四兩撥千斤”。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寫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兩撥千斤”具體過程。加上文首兩句“■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整個六句話的含意是:當人們掌握了太極的功夫,認真地用■、捋、擠、按的勁法和“沾、黏、連、隨”的身法,在推手過程中,通過在接觸中感覺對方力的情況,將自己身體上下協調配合好,根據彼力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勁,當彼力進來時不頂勁又不脫開,如此“黏”著對方同步進退。由于雙方接觸部位沒有空隙,他力就發(fā)不出來,無法脫手,就不能出擊。我保持在這種狀態(tài)下與他周旋,他便對我無能為力。因而,任憑對方用巨大的力進犯,我都能順其勢,將他引進,運用太極勁法,我用微小的勁即可撥動他侵來的巨大的力,導致他推空,進而身體失去平衡,此時我再由化變發(fā),當發(fā)出的勁與彼失重欲跌的方向一致時(俗稱“打合了”)即可將對方放出。
為了確定“四兩撥千斤”原意的準確無誤,我們還可以從古文的修辭和語法入手,進行判斷。古文沒有現代形式的標點符號,只有句讀點,因此在《打手歌》中的“■捋擠按”每字后面并沒有頓號。以此推理,文中“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后面應該寫作頓號,與“四兩撥千斤”為并列句,文中“牽動”和“撥”是針對“彼打來的巨力”而言的,可理解為:我用太極勁法導引及撥動他打來的力。前人之所以如此“潑墨”,此乃大寫意之妙??上攵?,古文精練,寓意深刻,既給你留出體悟經驗的空間,又達到疏而不漏的效果,巧妙地勾畫出“四兩撥千斤”的輪廓。古代著書論道者絕非等閑之輩,若在當代皆堪稱文豪式的武術家,他們深諳拳理,寫作言簡意賅,才能寫出如此奇文。古拳譜是經過長期實踐,反復推敲、不斷修改完成的。撰寫后又經歷了很多代武術家體驗、增補和重新定稿,方才流傳至今,因此,經典古拳譜很少出現筆誤。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才容易產生分歧。不少現代人竭心盡慮用文字表達拳義,往往文字繁冗,言不及義。另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筆誤難免發(fā)生,但此等誤導性筆誤,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極少會流傳后世。何況習武、練功之人絕非只靠看拳經和依照個人理解能有所大成的,武術需要言傳身教和心領意會,而且需要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到了融會貫通之時,才能隨心所欲地應對來力,才能真正“懂勁”。
此拳論闡明,對方用巨力打來,不但無奈于我,還被我左右。這絕非“天方夜譚”。我運用太極的勁法進行實戰(zhàn)的確有同感。下面具體剖析“四兩撥千斤”的可行性。
二、“四兩撥千斤”必須具備的條件
首先,將他者來力引進向我身前又打不著我的方法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關鍵所在,這就需要太極整勁作為堅實后盾。
(一)太極勁的運行方式
太極拳將每一動作都融在全身整體運行中,每個招式都依靠身體整體運作中的內勁變化來實現,所以各種動作僅僅是內勁變化的外在體現。因此,假若只按照外形動作去模仿太極拳的形,那么無論模仿得多么逼真和完美,多么適合表演比賽,多么適合大眾推廣,都不能真正觸及太極拳的靈魂。因為表演無濟于實戰(zhàn),空有其形,沒有內涵,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練拳者花費了大量時間練肢體動作而不找內勁,卻欲求太極真功,豈非舍本求末嗎?
可見,太極拳技擊術應該從基本功練起。打基礎和太極內養(yǎng)功是一脈相承的,不必把太極養(yǎng)身內功與實戰(zhàn)完全割裂開來,雖然練的目標不同,但出發(fā)點一致,只要掌握清楚二者的異同之處,那么結合修煉內功就能達到既鍛煉出健康的體魄又為太極實戰(zhàn)打牢基礎的的效果。故此,練太極拳亦可按太極養(yǎng)生功的要求練起,從身形要領及拳架的運行方式入手。所以只有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套路的訓練,練拳者才能逐步達到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松腰、坐胯、裹臀、屈膝、圓襠、腳趾抓地的基本要求,進而慢慢進入到氣沉丹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的狀態(tài),然后才有身、腿的松柔勁,有中正安舒之態(tài)。在此基礎上,再掌握太極的內氣的運行方法就容易多了。
假設把人體的腰脊視作一個豎立的門軸,身兩側為門扇,若采取“撥浪鼓”方式的左右動擺動,由于人的雙腿不能像齒輪一樣轉動,當轉到一側時,身體就會被“自鎖”,無法連續(xù)轉動,只得再轉身回擺。這樣,身體在轉動中就會出現停頓,導致僵滯現象發(fā)生。而太極拳要求通過全身螺旋轉動而帶動四肢末梢運動,因此當身體轉動到一側時,要運用旋腰轉胯的方式將勁力傳導至雙腿,并產生互相反向旋轉的作用,通過虛實變化將其中支撐重心的腿經腳碾轉于地面,再將勁力螺旋上返促動身體回轉,沿著“∞”形軌跡移向另一側。如此往復折疊,使身體在雙腳為界的范圍內連綿不斷地循環(huán)運行。運行中,這種雙腿對開運轉使螺旋裹攏的身體同時含有向外的撐展勁,使身體抱撐八面,達到調正身形、加強的穩(wěn)定的效果。
雙腿的運轉又促進“旋腰轉脊”經身帶動雙臂纏轉。當身體向右轉時,形成右掌向內旋、左掌則外旋之勢。松活的各關節(jié)配合全身運轉成周身一家,如同合成為萬向軸。這樣,在推手時,既能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倚又可任意調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與對方來力的接觸,可起到改變外力對我身體的作用力強度的效果。
綜合以上內容可見,太極拳在以雙腳為底盤的范圍內,全身整勁連綿運行的運動方式,適合防化,不宜主動進攻。當對方打來時,先求化解,待得機取勢后再進行還擊。這樣做,即使沒有奏效,仍有回旋余地。因為,只要用勁發(fā)放對方,身體就會變?yōu)槎ㄊ?,使太極整勁運行中斷,如果對方被我打擊后,其此刻仍具備攻擊能力,在我未及恢復整體運化之前,我暴露出來的危險部位就易被對方擊中。因此,太極拳是在化解了對方的來力之后,在我順彼背時才實施發(fā)放。
在經過長期盤架與推手練習,漸漸掌握了這些太極基本功后,方可牛刀小試。通過練習再朝向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的方向努力。
(二)小巧之勁從容駕馭打來巨力
太極拳講究“后發(fā)制人”,以勢贏人。從雙方對峙開始,我凝神靜氣,全神貫注地觀察對方,全身內氣運轉,含機待發(fā),身形架勢據彼動作變化進行相應調整,只要他一出手,我就能依其動向“有的放矢”。當對方朝我進攻,腳步下落時,我已做出準確判斷,在他腳剛挨地時,我已身隨步進,邁到正確的步眼上,占據了有利的方位,此刻身順勁整。當他站定出擊時,我已掐準時機格閃進身,迫使他著力點偏移。這種迎戰(zhàn)不存在角力現象,因為我是趁他打進來之機牽制其身臂的。具體運作如下:
當對方用右手向我面部打來時,我以右臂從他右臂側面切入,將來手掛向我右臂外,由于我臂含松柔纏綿勁,能與他用力打來的剛實之臂相融。前方,我用腕部■接來臂,以不脫離為度。后方,在全身內勁貫穿下,使具有柔韌的彈性勁的臂膀游走于身體各部,并松活自如地隨伸就屈,將對方來手導向有利于我的位置。這種勁還有緩沖作用,保證了身體的穩(wěn)定。
當他用巨力打來時,我接其臂側面,將我的勁作用到他力的側面。運動力學稱有方向的力為“矢向力”。力學公式表明:正壓力乘以cosα等于矢向力;1000斤×cos90°=0。這表明,他發(fā)出的千斤力方向如果是向前時,其力對于側面橫向90°卻沒有絲毫作用力,此時,我在其力側面施加很小的橫勁就可以撼動他的巨力。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運動中的二力刮蹭,會產生摩擦力。該摩擦力的大小為(按一般物體摩擦系數為0.15計算)1000斤×0.15=150斤,因此,在實際運動中,接觸如此大的摩擦力的沖擊,只有掌握好接力的角度,合理利用摩擦力,我才能在挨到他來力時,接重若輕,身體照常運行自如。根據橫勁破豎力原理,我只要在他打來的巨力側面變化勁的角度,就可對他來力進行制約,并通過這個接觸部位導引他身臂的運行。
這樣,我依據他力的變化,利用太極螺旋勁不斷調整雙方接觸部位的角度,就可恰到好處地只承受他巨力的部分摩擦力,同時,將我的勁滲透到他力臂的橫向部位。這樣雙方的力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使接觸部位之間沒有空隙,同步運行,他無法脫手出擊,力也發(fā)不出來,我則以逸待勞地借用他的來力推動我右臂。如此這般,“黏”著他打來的右臂“牽引”進我的門戶,依照我的太極運行體系運動。太極拳用這種方法化解了他巨力的進犯,實現了小力牽制大力的現實效用。
太極拳運動就是在被動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不但使身體避免受到打來的巨力威脅,還利用其力為我所用,控制了對方的動向。
(三)“四兩撥千斤”的過程
通過文字很難把太極無形的意、氣、勁的運行完全表達出來。為了清晰地呈現“四兩撥千斤”的過程,在此,我借助機械傳動鏈的模式牽強地示意,雖然機械運動與人體運動有很大區(qū)別,機械運動的解釋不能替代人體復雜的運動的解釋,但是,用機械運動的運轉模式作為形象的比喻,可一目了然。不妥之處,我再以二者互補的方式進行說明。
當他巨力打來被我引進后,我的右前臂與他的右腕側相搭,我■住此著力部位,在彼臂向我推進中的摩擦力作用下,我右前臂隨著來力內旋,大臂膀隨著撐轉,帶動彼身向我身右側進,而碾動其臂的反作用力又促我身體向右前轉,形成二人身體相向移動。此時,隨身而動的左腿相當于主動齒輪向左轉動,與其嚙合的被動齒輪(右腿)向右轉動,這相當于左腿向左轉螺旋經過胯的傳導促進右腿向右螺旋,雙腿在反向對撐轉中推動身體沿“∽” 軌跡向右前移,造成我身體在與彼對稱向迎,勁、力相當,達到了運動中的平衡。
為什么他巨力推來,非但沒有逼退我,反而促我婉轉進身,使得雙方力相向而進,但不對頂呢?這緣于他力推動的是我的臂,沒能直接推到我身上。我運用的太極勁法,使臂與身既為有機的整體又不固定不變。當與對方巨力相遇時,對方的力只能與我身體平行交錯至擦邊而過,不會出現對頂狀況。這類似于“曲柄連桿機構”裝置:肩膀、右臂和其他部位組合成為力臂。推動連桿的滑塊為鉸鏈連接的方式,在推手中被雙方臂腕滾動接觸替代。以他的右臂為動力的螺桿齒輪與我的前臂腕如同斜齒輪一樣相嚙合,隨著他右臂的推進,我只需■住其前臂,貼著他來臂的側面并借他的推力內旋,這相當于連桿的右臂被來力催動膀轉身移。這種“旋腕轉膀”運動的力傳導到我身上與我自身的運轉形成互動;我據對方的來力,協調自身勁的運行狀況,分輕、重、緩、急沿著太極“∞”形軌跡運行。這樣,就保證了我的身勁和對方的來力不頂抗,并在運行中調整了自己與他者的相對位置。機器的傳動無比精確,運行十分規(guī)則,而推手是復雜多變的,隨時要根據實戰(zhàn)情況變化運行路線、給勁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必要時脫手見分曉。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實戰(zhàn)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對方發(fā)出力的目的是推倒我,他的目標必然直逼中門。他右手推我右腕,左手按我右肘,推至我胸前,把我的右臂與身合嚴。當我感覺到他發(fā)力時,在下意識反應下,丹田氣瞬間爆發(fā),加速了轉腰抖胯勁,此勁經右腿至腳碾地,再“旋踝轉膝”,上返至“旋腰轉脊”,使內勁上下貫穿、一氣呵成。身體的驟然“折疊”,使二爭勁對開,身向右后擰轉,將他推力閃空。此刻,他推力的方向與我抖轉的切線方向一致,二力相合,他必被放出。他推力越大,速度越快,產生的慣性就越大,一旦落空,身體就會前傾失重,此時,我順勢抹帶,一觸而就。
眼看著他把我身臂“欺嚴”,而我在驀然轉身之間,卻將他的巨力卸掉,化為烏有,他還被我放出,這似乎很蹊蹺。其實,略加分析,即可點破迷津。作為“曲柄連桿機構”搖轉的是肩膀,這肩軸與我以脊柱為中心的立軸之間有個偏心距,我身是間接受力,對方來力經此結構傳導,則不能直接作用到我之中心軸上。除非我緊張對抗導致身體固成一體,他才能擊實我身一處而致全身;又或我身體全然松懈,彼一給力,全身“癟”成一體,他的來力才可直接貫向我之中心軸。
雖然,他在發(fā)力前,我右臂已被緊按到胸部,我用內勁不僅向前■住被按部位,還撐住胸與脊梁之間,如此會產生偏心距,只要他用力推我的前半面身體,我前身粘住彼力不動,后面扭轉腰脊這個中心軸,就會一邊隨他的推力轉動,一邊沿太極“∽”形路線偏轉繞到他前側。具體地講,他雖然“吃嚴”我身的前部,但無法限定我身后的空間,在雙腿的運行勁的促進下,身體便可“旋腰轉脊”。因此,他無論如何推擊,我動態(tài)移動的中心軸在轉動中就會與其推動的部位產生偏心距,使他在推我的過程中突然推空。我在他發(fā)力時,順勢加速折疊并撥轉他臂,將其身體一起“送”向我身后方,便可輕易地完成“四兩撥千斤”。
可見,太極的撥動對方,不是雙腳站定、全身一體,身臂一起用力擺動去撥對方,而是彼推我轉,相對運動,所以,不存在與對方拼力的問題。實質上“四兩撥千斤”是“力從人借,勁從脊發(fā)”的具體體現。
假如,他推空后沒有跌出,極力“回正”,我還需要“補手”。經過身體折疊后,我身體的重心已沿∽路線移到左側,身體完成了右轉,此時正面對他身右側。他用力推我時,必出直力,身已成剛架,一旦被我化空,便下意識地迅速回撤,但是,向前進的慣性,在突然回返時會出現停頓,會造成身體前后晃動,帶起足跟,此時,我以左掌推擊他犟實的右肩側(橫力打豎力),他便無任何抵抗力,而且,肩在身體上屬較高的部位,此處給勁,產生的力矩大、更省力,不費勁即可把他從側面放出。
倘若他以試探方式推我,當感覺到要被引向我右側時,改變?yōu)橄蜃笸?,但目標仍不離我身的中心線。此時,我只需隨彼力,身改為向左轉,同時,伸左臂迎彼托我右肘的左掌,由下向上,用左掌在螺旋中挑開彼左腕并與其相搭。我右臂掌抽出,繞到他身左側,托他左肘,同時右腿變?yōu)樽笮?,左腿變?yōu)橛肄D,使全身逆原為太極“∞”形軌跡方向。將彼臂帶身引向我身左側落空,其他方式依舊。這就進入了太極的順其自然、左右逢源、順勢化發(fā)的境態(tài)。
三、“四兩撥千斤”的真實顯現
事實勝于雄辯,舉一實例便可知。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天氣燥熱,我背著太極劍到“新開河”對岸去習練。從橋上路過,橋上的便道三五成群的人在納涼,這時有位閑人發(fā)出話來,“我在小王莊練武,讓我看看你的寶劍?!蔽肄D身一看,此人很壯實,并不認識,我覺得都是武術同好,就把劍遞了過去,他伸出手來接過劍,毫不客氣“刷刷”練了幾下,還擺了個姿勢造型,博得了圍觀人的贊嘆,他更來了“精神”,把劍向我手里一遞,用雙臂交替向橋上碗口粗的路燈鋼管磕去,震得十多米高的燈柱顫動、山響,嘴里還念念有詞:“我都練了50來年了,別看我剛50出頭,是娃娃功。你還得好好練練?!蔽叶劥搜跃蜕斐鲇沂郑f:“咱們試試,你動手吧,”此人愣了一下,說:“你行嗎?”我再次講:“你出手吧?!边@時,不少人漸漸圍攏過來觀看,他看了大家一眼,雙手猛地向我撲來,我用右臂一檔,他一手按我右腕,一手托肘,用力一推,我就勢一捋,豪不夸張地講,只見他雙腳騰空而起,我右臂已感覺不到他的體重,他已完全失控,身體前趴狀,頭向水泥橋欄撞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下意識地用右手拽住他右腕,同時右轉身,在他身后,用左手圈住他左臂,右手別住他的后頸,定睛一看他的臉離橋邊的石欄僅半尺許,有驚無險,我在他耳旁問:“還有嗎?”他低聲回答:“我不行?!蔽野咽炙砷_,觀眾一片嘩然,當雙方站定后,他對大家講:“看這位師傅挺瘦,咱還真弄不了他?!蔽以诖松昝?,回憶軼事,絕非自我炫耀,事實上我也曾在對練中跌過不少跤,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悟個中味道。這里,我只是為了表明“四兩撥千斤”的真相,才聯想到了較接近的實例,以便針對性地“解剖麻雀”,讓有志者得到太極的真諦。
只有練就了太極內功,才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內勁的運用方法。太極拳把千變萬化的招式概括到八個勁法中,萬法歸宗,大道從簡,各種手法都可用勁法發(fā)揮。竊可以認定,此文“四兩撥千斤”的“撥”用的是“■、捋”勁的綜合運用。所以若想將太極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僅要靠精湛技藝,更要靠精神境界。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太極功夫自然會運用得出神入化。
綜合上述,掌握了太極功法,不僅可化解對方巨力的攻擊,還能利用它的作用力,使我即省勁又鞏固了身體的穩(wěn)定。面對巨力打來不是望風而退,而是進身相迎,動中含法,道法自然。悟出此道,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立于不敗之地?!坝媚X子打拳,隨意識行動”是我們運用太極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推理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過程,是在自然而然中緩緩撥開的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門。
倘若他以試探方式推我,當感覺到要被引向我右側時,改變?yōu)橄蜃笸?,但目標仍不離我身的中心線。此時,我只需隨彼力,身改為向左轉,同時,伸左臂迎彼托我右肘的左掌,由下向上,用左掌在螺旋中挑開彼左腕并與其相搭。我右臂掌抽出,繞到他身左側,托他左肘,同時右腿變?yōu)樽笮笸茸優(yōu)橛肄D,使全身逆原為太極“∞”形軌跡方向。將彼臂帶身引向我身左側落空,其他方式依舊。這就進入了太極的順其自然、左右逢源、順勢化發(fā)的境態(tài)。
三、“四兩撥千斤”的真實顯現
事實勝于雄辯,舉一實例便可知。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天氣燥熱,我背著太極劍到“新開河”對岸去習練。從橋上路過,橋上的便道三五成群的人在納涼,這時有位閑人發(fā)出話來,“我在小王莊練武,讓我看看你的寶劍。”我轉身一看,此人很壯實,并不認識,我覺得都是武術同好,就把劍遞了過去,他伸出手來接過劍,毫不客氣“刷刷”練了幾下,還擺了個姿勢造型,博得了圍觀人的贊嘆,他更來了“精神”,把劍向我手里一遞,用雙臂交替向橋上碗口粗的路燈鋼管磕去,震得十多米高的燈柱顫動、山響,嘴里還念念有詞:“我都練了50來年了,別看我剛50出頭,是娃娃功。你還得好好練練?!蔽叶劥搜跃蜕斐鲇沂?,說:“咱們試試,你動手吧,”此人愣了一下,說:“你行嗎?”我再次講:“你出手吧。”這時,不少人漸漸圍攏過來觀看,他看了大家一眼,雙手猛地向我撲來,我用右臂一檔,他一手按我右腕,一手托肘,用力一推,我就勢一捋,豪不夸張地講,只見他雙腳騰空而起,我右臂已感覺不到他的體重,他已完全失控,身體前趴狀,頭向水泥橋欄撞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下意識地用右手拽住他右腕,同時右轉身,在他身后,用左手圈住他左臂,右手別住他的后頸,定睛一看他的臉離橋邊的石欄僅半尺許,有驚無險,我在他耳旁問:“還有嗎?”他低聲回答:“我不行?!蔽野咽炙砷_,觀眾一片嘩然,當雙方站定后,他對大家講:“看這位師傅挺瘦,咱還真弄不了他。”我在此申明,回憶軼事,絕非自我炫耀,事實上我也曾在對練中跌過不少跤,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悟個中味道。這里,我只是為了表明“四兩撥千斤”的真相,才聯想到了較接近的實例,以便針對性地“解剖麻雀”,讓有志者得到太極的真諦。
只有練就了太極內功,才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內勁的運用方法。太極拳把千變萬化的招式概括到八個勁法中,萬法歸宗,大道從簡,各種手法都可用勁法發(fā)揮。竊可以認定,此文“四兩撥千斤”的“撥”用的是“■、捋”勁的綜合運用。所以若想將太極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僅要靠精湛技藝,更要靠精神境界。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太極功夫自然會運用得出神入化。
綜合上述,掌握了太極功法,不僅可化解對方巨力的攻擊,還能利用它的作用力,使我即省勁又鞏固了身體的穩(wěn)定。面對巨力打來不是望風而退,而是進身相迎,動中含法,道法自然。悟出此道,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立于不敗之地?!坝媚X子打拳,隨意識行動”是我們運用太極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推理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過程,是在自然而然中緩緩撥開的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門。
倘若他以試探方式推我,當感覺到要被引向我右側時,改變?yōu)橄蜃笸?,但目標仍不離我身的中心線。此時,我只需隨彼力,身改為向左轉,同時,伸左臂迎彼托我右肘的左掌,由下向上,用左掌在螺旋中挑開彼左腕并與其相搭。我右臂掌抽出,繞到他身左側,托他左肘,同時右腿變?yōu)樽笮?,左腿變?yōu)橛肄D,使全身逆原為太極“∞”形軌跡方向。將彼臂帶身引向我身左側落空,其他方式依舊。這就進入了太極的順其自然、左右逢源、順勢化發(fā)的境態(tài)。
三、“四兩撥千斤”的真實顯現
事實勝于雄辯,舉一實例便可知。2002年夏的一天傍晚,天氣燥熱,我背著太極劍到“新開河”對岸去習練。從橋上路過,橋上的便道三五成群的人在納涼,這時有位閑人發(fā)出話來,“我在小王莊練武,讓我看看你的寶劍?!蔽肄D身一看,此人很壯實,并不認識,我覺得都是武術同好,就把劍遞了過去,他伸出手來接過劍,毫不客氣“刷刷”練了幾下,還擺了個姿勢造型,博得了圍觀人的贊嘆,他更來了“精神”,把劍向我手里一遞,用雙臂交替向橋上碗口粗的路燈鋼管磕去,震得十多米高的燈柱顫動、山響,嘴里還念念有詞:“我都練了50來年了,別看我剛50出頭,是娃娃功。你還得好好練練。”我耳聞此言就伸出右手,說:“咱們試試,你動手吧,”此人愣了一下,說:“你行嗎?”我再次講:“你出手吧?!边@時,不少人漸漸圍攏過來觀看,他看了大家一眼,雙手猛地向我撲來,我用右臂一檔,他一手按我右腕,一手托肘,用力一推,我就勢一捋,豪不夸張地講,只見他雙腳騰空而起,我右臂已感覺不到他的體重,他已完全失控,身體前趴狀,頭向水泥橋欄撞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下意識地用右手拽住他右腕,同時右轉身,在他身后,用左手圈住他左臂,右手別住他的后頸,定睛一看他的臉離橋邊的石欄僅半尺許,有驚無險,我在他耳旁問:“還有嗎?”他低聲回答:“我不行?!蔽野咽炙砷_,觀眾一片嘩然,當雙方站定后,他對大家講:“看這位師傅挺瘦,咱還真弄不了他?!蔽以诖松昝?,回憶軼事,絕非自我炫耀,事實上我也曾在對練中跌過不少跤,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感悟個中味道。這里,我只是為了表明“四兩撥千斤”的真相,才聯想到了較接近的實例,以便針對性地“解剖麻雀”,讓有志者得到太極的真諦。
只有練就了太極內功,才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內勁的運用方法。太極拳把千變萬化的招式概括到八個勁法中,萬法歸宗,大道從簡,各種手法都可用勁法發(fā)揮。竊可以認定,此文“四兩撥千斤”的“撥”用的是“■、捋”勁的綜合運用。所以若想將太極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僅要靠精湛技藝,更要靠精神境界。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太極功夫自然會運用得出神入化。
綜合上述,掌握了太極功法,不僅可化解對方巨力的攻擊,還能利用它的作用力,使我即省勁又鞏固了身體的穩(wěn)定。面對巨力打來不是望風而退,而是進身相迎,動中含法,道法自然。悟出此道,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立于不敗之地?!坝媚X子打拳,隨意識行動”是我們運用太極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推理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過程,是在自然而然中緩緩撥開的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