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鵬
摘 要:目前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僅是改革進程中的過度性稅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和國際慣例,適應全球化趨勢,構建“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個人所得稅制,推進個人所得稅制的發(fā)展,主要改革建議包括: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分類所得稅制度模式,實現向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轉化;進一步擴大稅基;降低稅率,減少稅率檔次;推廣稅收指數化,建立彈性稅制;改進不公平的差別待遇,規(guī)范稅前費用扣除,進一步實現稅負公平;改進不公平的差別待遇,規(guī)范稅前費用扣除,進一步實現稅負公平;改革個人所得稅稅收征收管理體制,形成以納稅申報為基礎,以稅務稽查為保證,以稅務代理為輔助的征管模式。
關鍵詞: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彈性稅制;稅收征收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311-02
幾經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雖然朝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國際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但經過實踐證明,它仍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為便《個人所得稅法》繼續(xù)得以完善,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們認為在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立法的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應對《個人所得稅法》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發(fā)展變化:
1.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分類所得稅制度模式,實現向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轉化。中國1980年的《個人所得稅法》采用的是分類所得稅制,1987年的《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暫行條例》采用的是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仍然采用分類所得稅制。從發(fā)展趨勢看,中國《個人所得稅法》應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因為,分類所得稅制雖然計征方便,但不能較好地體現稅收公平主義原則,不能有效地消除納稅人負擔差異;綜合所得稅制雖然可以消除這一差異,但又對不同來源的收入實施稅收歧視。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綜合上述兩類稅制的優(yōu)點,因而為大多數經濟比較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所采用。在中國。鑒于個體工商戶實為自然人的狀況,在應稅所得中沒有單位設立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必要,而應將之分散在其他應稅所得中。并將工資、薪金收入,承包、轉包收入,財產租賃收入,財產轉讓收入等合并為綜合收入,在作合理的費用扣除后,適用累進稅率,其余收入適用比例稅率。這樣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優(yōu)點,適應國際發(fā)展的趨勢。
2.進一步擴大稅基。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雖然擴大了稅基,但不不夠,應根據經濟生活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稅基。其措施一是應根據新情況增加一些新的應稅所得,如農業(yè)生產經營所得、期貨交易所得,同時要加強對分配給個人的福利實物收入的課稅,避免稅收的流失;二是取消或降低一些費用扣除,如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承包所得、承租所得的費用扣除可適當降低;三是對個人購買國債和國家發(fā)行金融債券的利息征收預提稅。
3.降低稅率,減少稅率檔次。各國實踐證明,高稅率不一定有高收入,還有可能誘使納稅人逃避稅收,阻礙經濟增長。而目前世界性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一大趨勢就是降低稅率和減少檔次。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對工資、薪金所得規(guī)定適用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但實際上中國月收入在4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少之又少。據測算,中國工薪收入者扣除800元費用后,繳納個人所得稅者約為1%,且1%的納稅人中,大部分只適用5%和20%兩級低稅率。第五級至第九級稅率設置意義不大,可以考慮合并,參與國際通行做法規(guī)定一個統一的比例稅率。
4.推廣稅收指數化,建立彈性稅制。稅收指數化是指根據通貨膨脹的情況相應調整費用扣除和稅率表中的應稅所得額級距,再按適用稅率計稅。這樣可有效地防止因通貨膨脹所導致的稅率攀升,低消通貨膨脹對稅收公平的消極影響。目前,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只是在對工薪所得課征涉外個人所得稅方面,規(guī)定可以根據納稅人的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匯率變化情況確定附加減除費用,只是形成了隨通膨脹調整稅制的雛形。今后,有必要先將現行僅對納稅人涉外所得適用的靈活性條款延伸至全部所得,然后在條件成熟時再采用正式的稅收指數化條款,并采取從只調整費用扣除額到同時調整稅率表只能感應稅所額級距的逐步過渡的方式。
5.改進不公平的差別待遇,規(guī)范稅前費用扣除,進一步實現稅負公平。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中不公平的差別待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薪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同為勤勞所得,卻實行差別待遇;二是對工資、薪金所得等勤勞所得采用5%~45%的超額累進稅率,利息、股息、紅利、財產租賃、財產轉讓所得等非勤勞所得采用了20%的比例稅率,前者的最高稅率大大高于后者,不但會影響按勞分配原則的實施,且會導致稅負失平;三是對同為非勤勞所得的股息、紅利課稅,而對存款,金邊債券利息免稅,有失公平。故應對同一性質的所得平等征稅,盡可能實現稅負的公平。
另外,稅負不公平還表現在《個人所得稅法》所采用的統一固定數額的費用扣除上。具體表現在:(1)不同的納稅人取得不同的應稅所得,所花費的成本和費用不相同,故費用扣除應有所區(qū)別,如稿酬所得。(2)還要考慮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狀況,如1993年上海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貴州的9.5倍,絕對差高達10.468元,應就東部和中西部發(fā)展水平確定一個發(fā)展指數,正確制定不同的扣除標準。(3)法定扣除還應考慮家庭負擔的差異,應該制定出有贍養(yǎng)父母的家庭和不需要贍養(yǎng)父母的家庭不同的扣除標準。因此,《個人所得稅法》對生活費給予的扣除,不應是固定的,而應是浮動的,即應隨著國家匯率、物價水平和家庭生活費支出增加諸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此外,還應增加一些特定項目的免稅,如依國家賠償法取得的賠償金,各類學校學生獲得的獎學金等。
6.改革個人所得稅稅收征收管理體制,形成以納稅申報為基礎,以稅務稽查為保證,以稅務代理為輔助的征管模式。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采取源泉征收為主、自行申報為輔的征收方式,在目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因為中國公民的納稅意識還比較薄弱,自行申報納稅的觀念尚未普遍形成,為了加強稅源控制,堵塞稅收漏洞,實行以代扣代繳為主的稅款征收方式是比較切合實際的,但根據國際慣例,從培養(yǎng)公民自覺履行納稅義務的角度來看,應從以下方面來改革現行征管模式:(1)完善納稅申報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納稅人納稅專用編碼;實行納稅人和有支付能力的單位雙向申報;詳細規(guī)定申報主體、申報表格等內容,使納稅人有章可循。(2)推行稅務代理制度,提高納稅申報質量,實行全國統一的、公開的稅務代理資格認證制度。(3)加強稅務稽查,確保納稅申報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責任編輯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