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歷史悠久的人類文化長河中,神秘而靈異的蛇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搜神記》更是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本文將《搜神記》中的蛇形象分為祥瑞災(zāi)異型、因果報應(yīng)型和作祟禍人型三類。通過對其形象的研究,我們可以觸摸到那個動蕩時代中人們所特有的精神風貌、情感世界及其思想境界。
[關(guān)鍵詞] 祥瑞災(zāi)異型;因果報應(yīng)型;作祟禍人型
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的奇葩,其塑造的飽滿而豐富的蛇形象在《搜神記》所開拓的奇異瑰麗的鬼神世界中更是熠熠生輝,這些超于現(xiàn)實之外的蛇形象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祥瑞災(zāi)異型
《搜神記》中的蛇是一種充滿靈性的神物,它通達于神意、降旨于人間,是溝通天人的先知化身。如第149則《德陽殿蛇》、第238則《馮緄綬笥有蛇》為個人官運的象征;第111則《蛇斗國門》、第125則《蛇斗廟下》、第197則《臨淄大蛇入祠》為“皇權(quán)”的象征;第113則《九蛇繞柱》是祭祀的象征;第197則《大蛇居神祠空樹》是戰(zhàn)爭的象征,這也體現(xiàn)出古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不只《搜神記》,中國古代此類蛇故事不勝枚舉,如《博物志·卷三·異獸》中有“見委蛇者霸”之說,齊桓公即見委蛇而成為霸主;《拾遺記·卷八》也有張承母因夢到三尺白蛇入舟而成為祥瑞之兆的情節(jié),借此宣揚蛇的出現(xiàn)預(yù)示官運亨通、福壽安康。最廣為流傳的是《史記·高祖本紀》中所載“高祖斬蛇”的故事,“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币虼恕皵厣摺背蔀榈蹣I(yè)啟動的祥瑞之兆和朝代更迭的政治文化象征。由此觀之,以《搜神記》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中所刻畫的蛇形象普遍具有預(yù)示個人吉兇禍福、帝王榮辱興衰、王朝興廢更迭以及國家政治走向的象征意義。
讖緯萌芽并盛行于兩漢之際,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崩離析、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動蕩混亂,處于極度痛苦矛盾之中的人民開始尋求精神寄托,因而淫祀之風、神靈鬼怪思想風行,讖緯也得以借此繼續(xù)傳承發(fā)展。讖緯思想主要源自董仲舒的“祥瑞災(zāi)異”說和“天人感應(yīng)”說。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中說:“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yīng)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yīng)之,牛鳴則牛應(yīng)之。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故物以類相召也?!倍偈嬲J為一切事物皆應(yīng)類而起,善召善,惡召惡,帝王將興必有祥瑞之兆,帝王將亡必有災(zāi)異出現(xiàn),祥瑞和災(zāi)異都是上天在國祚政事發(fā)生之先而降下的預(yù)兆,這些預(yù)兆的產(chǎn)生是“受命之符”,并非人為,而為天意。這段論述很好地闡釋了其“祥瑞災(zāi)異”思想?!端焉裼洝分?,當個人命運多舛、皇權(quán)根基不穩(wěn)或宗廟祭祀有異時,上天均派遣蛇來指導(dǎo)人們趨吉避禍。此外,干寶“性好陰陽術(shù)數(shù)”的興趣愛好、“發(fā)明神道之不巫”的創(chuàng)作目的以及華夏民族古老的蛇圖騰崇拜傳統(tǒng),多種因素使得蛇在《搜神記》中責無旁貸地充當起上天為警示下民而降下的祥瑞災(zāi)異之象。
二、因果報應(yīng)型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圖騰的演化經(jīng)歷了一個由“人的擬獸化”到“獸的擬人化”的過程。在上古社會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對自身生命充滿憂懼的原始先民幻想通過對圖騰的模仿而得到神靈的護佑。他們斷發(fā)文身,根據(jù)圖騰的形象來裝扮自己,祈禱獲得如圖騰所代表的猛獸一般強大的力量,此即人的擬獸化階段;而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原始人的思想逐漸成熟,逐步意識到自身對自然的主觀能動性,故而從對圖騰神盲目崇拜與畏懼的蒙昧狀態(tài)中掙扎出來。圖騰也因此走下神壇而開始有了人類的情感與性格,于是圖騰發(fā)展到了獸的擬人化階段。蛇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逐漸人格化,具有了與人相同的愛憎怨怒,因此產(chǎn)生了具有強烈報恩與復(fù)仇意味的蛇故事。
《搜神記》中此類蛇故事也借由報恩與復(fù)仇兩種故事類型鮮明地刻畫出了蛇恩怨分明的形象?!峨S侯珠》、《金龍池》、《竇氏蛇》等故事中,蛇或被人救助而銜珠相贈、或由人養(yǎng)大而報答恩情、或直接是人的子女而備盡孝道。與蛇知恩圖報的向善品質(zhì)相對的是蛇睚眥必報的強烈復(fù)仇意識,《華亭大蛇》、《廖姓蛇蠱》、《郭璞噬病》中,蛇被殘害致死后靈魂不滅,或直接向仇家索命,或化為蛇蠱引發(fā)滅族之災(zāi)。憤怒的蛇象征著刻骨的怨毒與仇恨,作惡的人類則無法逃避蛇堅決而可畏的糾纏與報復(fù)。
《搜神記》中的因果報應(yīng)型蛇形象有其厚重而廣博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在上古時期的鬼神崇拜中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報應(yīng)觀,早在《周易·坤·文言》中即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論說。老子《道德經(jīng)》中也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善惡觀。東漢時期產(chǎn)生的道教以這些思想為根基,在其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將“善惡報應(yīng)”的倫理觀念發(fā)展補充成為意義更為深廣的“承負說”,一個人的善惡報應(yīng)擴展到一個家族的果報福禍?!俺胸摗彼枷氤鲇趯暝诔胸摖顟B(tài)下的生命的同情和悲憫,鼓勵人們努力修行、積極行善以擺脫“承負”之災(zāi)。儒家也有一人作孽,舉家食粥的樸素果報觀念。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愈加權(quán)威的地位,這一時期的動蕩混亂使佛教逐漸上升為人們的精神支柱與情感依托,故其所宣揚的因果報應(yīng)、天道輪回之說也深入人心。綜上所述,《搜神記》中因果報應(yīng)型的蛇故事是道、儒、釋三家思想融而為一的產(chǎn)物,作為“良吏”的干寶借此類故事勸人向善,具有明顯的勸誡意味。
三、作祟禍人型
古代中國具有非常繁榮的精魅文化,人們普遍相信物老則會成精為怪,世間萬物經(jīng)過成年累月的潛心修煉都會幻變?yōu)槿耍踔劣鸹癁橄?。干寶也繼承了這一思想而記錄了大量動植物修煉成精而作祟禍人的事例。水中的魚鱉黿鼉、陸上的獐狐蛇鼠,乃至古剎的鐘鼓、荒宅的古樹、擱置的家什都可以成精作怪,由此表現(xiàn)出魏晉人濃重的“萬物有靈”觀念?!端焉裼洝分写祟惿咝蜗罂梢苑譃榫趾蜕吲畠深悾址謩e以《李寄斬蛇》和《羽衣人》為代表。
《李寄斬蛇》作為廣為流傳的精怪故事,是《搜神記》中蛇故事描寫精彩絕倫的經(jīng)典篇目。我們可以從平民少女李寄為挽救百姓生命而勇斗蛇精的事跡中挖掘到多層隱含的文化意蘊。首先,此篇塑造了一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少女形象。為保全鄰里而斬殺蛇怪的主動請纓表現(xiàn)出其自我犧牲、勇敢堅毅的精神;臨危不懼、步步為營的斬蛇過程突顯出李寄機智冷靜、沉著謹慎的品質(zhì);殺蛇后面對洞穴枯骨的嘆息塑造出其從容不迫、善良悲憫的性格。至此,一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這一形象的塑造符合特定時代下人們的普遍心理狀態(tài):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崩離析、社會黑暗混亂、戰(zhàn)禍連綿不斷,人民生活痛苦艱辛,生當亂世的百姓熱情地贊頌為民除害的李寄,渴望并期待救萬民于水火、拯生靈于涂炭的英雄出現(xiàn)。因而李寄成為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的理想化身。其次,此篇反映出干寶男女平等的觀念。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視紅顏為禍水的封建社會更是男尊女卑觀念盛行的時代。在《李寄斬蛇》中,拯救萬民的英雄卻由幼小的弱女子李寄充當,女性題材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愈加鮮明,便愈能感受到干寶對男尊女卑思想的沉重反擊。再次,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自身和自然物的界限變得清晰明朗,人們對蛇這種神秘危險的動物開始由最初的崇拜敬畏轉(zhuǎn)向抗拒斗爭,因而出現(xiàn)了由蛇幻化的精怪故事。此篇即采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李寄成功斬蛇的事跡宣揚了人定勝天的自信態(tài)度與樂觀精神。
《搜神記》雖然是一部講述精魅鬼怪故事的志怪小說,但卻在魔幻詭譎的鬼神世界中再現(xiàn)了一個紛繁復(fù)雜而又真實凡俗的煙火人間,借狐鬼精魅關(guān)照社會人生,以花木蟲蛇展現(xiàn)世俗人情,滌蕩著魔幻色彩的奇異故事充滿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而蛇這一物種在這個虛幻王國中則化身為頗具人情的塵世形象,演繹著凡夫俗子們的生死苦樂與愛憎恩仇。因此,對《搜神記》以及其中蛇形象的研究探索對于把握魏晉時期特有的社會風尚、政治變遷、文化傳承、思想交融以及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人民所展現(xiàn)出的精神風貌與思想境界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山海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左丘,明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聞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李傳江,魏晉南北朝文化中的蛇文化探究[J],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4.
作者簡介:吳亞媛(1989—),女,河南濮陽,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生,學(xué)歷(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