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杏
在一部韓國電影中,一名女孩在街頭被棍棒打死,人們圍觀,無人施救。后來,女孩的父親通過視頻,把圍觀者全部找到,并一一殺掉。這個劇情的前半部,在山東招遠的麥當勞再現(xiàn),但對現(xiàn)場無人出手相救這事,死者家屬表示理解,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畢竟兇手太殘暴,他們唯一的要求,是嚴懲兇手。
與家屬的反應不同,一部分民眾把憤怒推向了沉默的圍觀者。有人悲觀地喊出:我今日沉默,他日我受到苦難誰又會為我吶喊?如果我不聞不問,當作路人,那么,有一天,一旦不公降臨于我身邊時,亦無人為我吶喊。更有甚者把這事上升為國人的劣根性。其實,如此貶低國人大可不必,類似的事情在國外也時有發(fā)生。
在紐約昆士鎮(zhèn)的克尤公園曾發(fā)生一起謀殺案,死者是一名年輕的酒吧經(jīng)理吉娣·格羅維斯。一天晚上,格羅維斯在回家途中,被一名殺人慣犯用刀捅死。這場謀殺持續(xù)了半個小時,兇手刺中她后,引起了鄰居的注意,遂逃離現(xiàn)場,不過幾分鐘后,兇手返回再刺。期間,受害者反復尖叫,大聲呼救,有38個人從窗口聽見和看到她被刺,但始終沒人出來幫她,也沒人給警察打電話。
這種在緊急情況發(fā)生時,由于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旁觀者效應,旁觀的人數(shù)越多,救助的傾向就越低。社會心理學家分析,多人在場,旁觀者的道義責任被大家分散了,自然降低了援救他人的可能性,就像沒有一滴雨認為水災是自己造成的一樣。
當然,并不是說這樣的悲劇是旁觀者造成的,始作俑者依然是施暴者。作為旁觀者,目睹他人施暴而無所作為,或許早已良心不安,深深自責;又或者,他們并不是魯迅眼中冷漠的看客,他們并沒有對生殺予奪習以為常,而只是震驚之后的手足無措。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攤上這檔子事兒。
與其求全責備,不如給旁觀者多一些引導和保護,讓他們敢于先站出來,只要有這么一個人站出來,追隨者就會變多。就像行軍打仗,一定要有一個勇士在隊伍最前面向敵營沖殺,其他戰(zhàn)士才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跟著他勇往直前。對他們而言,進退可能就在一念之間。
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勇士。對于“見義勇為者”,各國在法律上做出明確的獎勵回應,比如發(fā)放獎金和提供優(yōu)撫待遇等,一些國家,更是對“見死不救者”做出監(jiān)禁和罰款的處罰。若是少了些后顧之憂,多了些非做不可,我們可能更有底氣勇敢,至少再次面對這種突發(fā)事件時,知道應該或是必須做些什么。
但法律的完善仍需時日,想要避免類似的悲劇,我們?nèi)孕柘葢?zhàn)勝自身的畏懼,聚集正義的力量,培養(yǎng)勇敢的底氣,做一個對生命充滿敬畏的人。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