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翕張
《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可謂家喻戶曉。人們在為悟空的耿忠和唐僧的迂腐而感嘆之時,卻忽略了棒打妖精的“程序要件”。從這個意義而言,此經(jīng)典故事,留給我們不少法律智慧和啟發(fā)。
悟空三棒下去,都打中了妖精,實現(xiàn)了實體正義。然而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而言,悟空則沒有做到,甚至可以說根本沒顧及,這也是他被唐僧“炒魷魚”的禍根所在。
讀罷《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人們會為悟空忠心耿耿、忠于職守卻被固執(zhí)、迂腐、“沒本事”的唐僧“炒魷魚”而感到不平。然而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而言,悟空則沒有做到,甚至可以說根本沒顧及。
一句法律人耳熟能詳?shù)母裱允牵骸罢x不僅應當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用訴訟的語言解釋是,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guī)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使一般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然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打:山野里出現(xiàn)一位年輕村姑,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闭f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二打:一個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三打:妖精變成了老頭,悟空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guī)煾福@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北娚穸荚谠贫丝粗?。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悟空本事神通,辨得妖精,然而唐僧是肉身,不識妖精,普通大眾也識不得妖精。對于眼前的情景,于唐僧和普通大眾而言,唯一能判斷的是,此乃可憐的村姑、老嫗和老翁。雖然妖精已經(jīng)有犯罪意圖,但是還沒有著手實施犯罪,悟空不由分說,接連三棒子打下去,一般人當然認為他是濫殺無辜的。即便站在經(jīng)驗主義的角度,悟空有辨識妖魔的能力,很多次都成功地辨識了妖精,但是人有紕漏,馬有失蹄,難免鑄錯。怎么能不由分說,一棒子就打死“人”,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換言之,在普通人眼中,根本看不到孫悟空斬妖除魔這個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所以,唐僧的處罰也沒錯。
悟空還是聰明,在前兩次打白骨精吃了程序正義的虧后,第三次要打白骨精時找來了眾神作證,也就是先鎖定了部分證人證言。在一定程度上說,第三次打白骨精無論是在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上都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由于前兩次的出手,不顧及程序,已經(jīng)鑄成大錯,也影響了唐僧對其第三次打白骨精的判斷,連證據(jù)都不屑看了,直接念緊箍咒,然后炒魷魚。
從這個經(jīng)典故事中,我們可以吸取的法律智慧是:
第一,在司法工作中,沒有程序正義,其他都免談,程序正義應該是司法人員必須時刻秉持的基本理念。換言之,即便我們的偵查人員如同孫悟空一般具備火眼金睛,能夠辨識犯罪分子,但是在沒有掌握確實、充分的證據(jù)之前,絕不可如同孫悟空一樣,一棒子打下來。
第二,任何一份證據(jù)的取得,都必須依法依規(guī),要保證每一份證據(jù)都要具備證據(jù)能力,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俺鍪值漠a品”經(jīng)得起他人的再次檢驗,即便對于有些證據(jù)的制作法律目前沒有具體的操作規(guī)定,也得經(jīng)得起法律精神、法律原則、司法人員職業(yè)操守等考驗,經(jīng)得起邏輯法則、經(jīng)驗法律、良心法則等檢驗,要盡量減少,最好是堅決杜絕“情況說明”這種“狗皮膏藥”。
第三,對于出現(xiàn)違法違規(guī)調查取證,甚至刑訊逼供、誘供、指供等情形的,要切實強化自身監(jiān)督,絕對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敢于念起“緊箍咒”,該“炒魷魚”的及時“炒魷魚”,該移送紀檢機關的,堅決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