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財
摘要:本文分析了紫云英的生物學特性與利用價值,總結了閩北山區(qū)高產栽培紫云英的主要技術措施,包括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水肥病蟲草管理等。
關鍵詞:紫云英;栽培技術;閩北山區(qū)
中圖分類號:S5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36-2
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建設現代生態(tài)文明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針政策,閩北山區(qū)年降雨量大,水田多數為中低產田,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紫云英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對改良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化肥用量,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減少面源污染,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1 生物學特性與利用價值
1.1 生物學特性
紫云英又稱紅花草,豆科黃芪屬,是一年生或越年生半匍匐性草本植物,喜溫暖潮濕氣候,不耐積水,生長期遇積水就會爛苗爛秧,甚至死亡,不耐寒,幼苗在-5℃時發(fā)生凍害或部分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不耐瘠薄,適于在壤土或粘壤土及無石灰性沖積土上生長,適宜土壤pH為5.5~7.5。
1.2 利用價值
紫云英葉量豐富、莖稈柔軟、適口性好,營養(yǎng)價值高,初花期干物質中含粗蛋白25.81%、粗脂肪4.61%、粗纖維11.81%、無氮浸出物40.97%、粗灰分7.62%。可以用作青飼、青貯,調制干草、草粉、顆粒飼料,是各類家畜都喜食的飼草;其幼苗的嫩莖嫩葉還可食用,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上等佳肴;紫云英也是優(yōu)質綠肥作物,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紫云英花期較長,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2 優(yōu)良品種的選擇
2.1 選用新鮮的種子
紫云英的種子呈腎形,種皮光滑,正常的種子有淡綠色的光澤,收獲或貯藏不當的種子則呈紅色或黑褐色。
2.2 選擇優(yōu)良品種
在泰寧縣最大面積種植的品種是由福建省農科院土肥所選育的“閩紫5號”,該品種從播期到花期184~191天,生育期221~229天,4月上旬始花,植株較高大,莖稈較粗,鮮草和種子的產量都較高。
3 田塊選擇與處理
3.1 田塊選擇
紫云英怕旱怕澇,選擇排水良好、土壤含水量為20%~25%、pH值5.5~7.5、質地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田塊。
3.2 田塊處理
3.2.1播前曬田紫云英是喜溫暖濕潤、怕漬水作物,要在播種前曬田,以免播種時種子陷入深泥中,影響出苗以及種子發(fā)芽。
3.2.2三溝開挖一般在晚稻分蘗末期結合曬田開出“三溝”輪廓,播種之前按標準開好廂溝、圍溝和主溝,溝深15厘米~20厘米, 溝寬25厘米~230厘米。
4 播前種子處理
4.1 曬種
播前選擇晴好天氣曬種4~8小時,可增強種子內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種子發(fā)芽,曬種時要薄攤、勻攤、勤翻,做到曬種程度一致。
4.2 選種
用5%鹽水選種,可去雜去劣,清除菌核,提高種子質量。
4.3 擦種
按每10公斤種子摻2~2.5公斤細砂,裝入編織袋內用力揉擦,擦破種皮上的蠟質,可提高種子吸水速度,加速發(fā)芽。
4.4 浸種
用0.2%鉬酸銨溶液浸種10~12小時,或放入0.2%的磷酸二氫鉀液中浸種10~12小時,再用20%~30%的腐人尿浸種10~12小時后撈起晾干,既能使種子吸足水分,利于發(fā)芽又起到肥育種子的作用。
4.5 接種
根瘤菌接種是提高紫云英生物產量的有效途徑,特別是紫云英新種地區(qū),按根瘤菌100克/公斤種子攪拌進行接種。
4.6 拌種
為提高勻播效果,用鈣鎂磷肥5公斤/畝與20~25公斤/畝細干土、草木灰混合均勻,再與接過種的種子充分拌勻,拌后即播。
5 適時適量播種
5.1 適時播種
紫云英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種,即在晚稻收割前10~15天播種,有利于紫云英種子出苗和生長。播種過早,稻肥共生期過長,幼苗瘦弱;播種過遲,則易受凍害,越冬苗不足。
5.2 適量勻播
一般畝用種2~2.5公斤/畝,播種時一定要按田定量,分畦勻播,落子均勻。
6 田間水肥管理
6.1 田間水管
抗旱防漬保全苗:播種后遇干旱天氣,要灌一次“跑馬水”,保持田間濕潤;預防為主促生長:水稻收割后增開廂溝,清挖腰溝和圍溝,溝泥干燥后打碎撒于田面,并灌一次“扎根水”;掌握溫濕保生長:遇冬季雨水偏多,田爛土濕,易造成紫云英幼苗落黃、爛根,甚至死苗,及時疏通廂溝、腰溝加深圍溝,冬季至初春后要求土壤潤而不濕,土壤含水量保持18%~20%;秋冬遇干旱田面現白開裂時,以灌跑馬水調節(jié),但冰凍來臨前不宜灌水,以免加重凍害;春季水管排為主:立春后及時清理廂溝,加深腰溝和圍溝,大塊田增加“井”字溝,小田塊加深“十”字溝,做到雨停溝干田面無積水。
6.2 施肥措施
冬前追施提苗肥,一般出苗后,用250~300公斤/畝稀薄糞水,結合抗旱澆施,充分利用冬前溫光條件,加速幼苗生長;施好臘肥防凍害,適時施用越冬肥,大力推廣“以磷增氮,以鉀增氮,促進生長”的農業(yè)技術,在12月上中旬,每畝施土雜肥400~500 公斤/畝加過磷酸鈣15~20公斤或氯化鉀5公斤均勻撒施,可使紫云英幼苗根系發(fā)達,促進根瘤菌形成,增強抗寒能力,減輕凍害,做到壯苗越冬;追施春肥促春發(fā),開春后紫云英莖葉生長快,需肥量大,要及時追施肥料每畝追施尿素3~5公斤,氯化鉀3~4公斤,灰肥100~200公斤。以加速春暖后枝葉猛發(fā),提高鮮草產量??刺飰K及苗情補肥,少數缺磷嚴重的田塊,開春后再補施過磷酸鈣10~15公斤/畝 ;對缺鉀田塊冬至前施氯化鉀5公斤/畝;對苗勢較差的田塊,潑澆水糞50公斤/畝;增施硼、鉬等微肥,尤其是留種田塊,施用方法為葉面噴施,噴施濃度:硼砂為0.1%~0.15%溶液,鉬酸銨為0.05%溶液,噴施時期為3月中下旬。
7 草害
7.1 稻草清理
及時散開稻草,對人工收割的可以整理成垛作他用,機收的稻草較碎細,可以散開薄蓋一層稻草,起到保溫作用,且不會成堆把種子悶死。
7.2 清除雜草
閩北山區(qū)水稻收割后競爭性雜草主要是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旱雀麥、狗尾草、金狗尾草、狗牙根等,前期紫云英剛萌發(fā),禾本科雜草對紫云英形成吞噬,用10.8%高效蓋草能375~450毫升/公頃可有效地防治。
8 病蟲害防治
為害紫云英的病蟲主要有蚜蟲、薊馬、潛葉蠅和白粉病、菌核病、葉斑病等。
8.1 蟲害
蟲害發(fā)生時可用10%吡蟲啉粉劑20~30克或40%高效氯青菊脂30~50克對水40~50公斤進行防治。
8.2 病害
出現病害時可選用退菌特或甲基托布津75~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對水50公斤進行防治。
9 合理利用
紫云英的收割時期,應根據紫云英的生長及后作的需要兩方面來決定。紫云英在盛花期鮮草總產量和含氮總量最高;盛花期后由于落葉漸多,根瘤衰老,消耗及轉移到種子里的養(yǎng)分增多,鮮草含氮量漸少。過早翻漚產量不高,肥效低,另外鮮草翻漚過嫩,含氮量低,含水量高;如翻漚過遲,雖然產量高,但鮮草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增多,植株老化,不利于腐爛分解,肥效也低,而且分解的有機酸和大量的二氧化碳及硫化氫等氣體會影響早稻秧苗成活和分蘗。因此,紫云英一般在盛花期后3~5天割下漚制,且控制在后作秧前15天耕漚的較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