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元淦恭
香港富豪團訪京
文 / 元淦恭
歷任最高領導人為何如此重視香港商界?他們與香港商界的會晤在時間點選擇上又有何玄機?
哪些香港富豪3次進入訪京團(部分名單)
李嘉誠
華人首富、和記黃埔、
長江實業(yè)集團董事局主席資產310億美元
吳光正
全國政協(xié)常委九龍倉集團主席資產70億美元
每當香港社會面臨重大轉折的時刻,最高領導人往往會高調會見香港商界人士,以釋放信號,安定人心。
9月22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香港工商專業(yè)界訪京團。訪京團團長是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李嘉誠、李兆基、吳光正、郭鶴年、鄭家純等香港商界知名人士均在列。
這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國家主席第三次會見此類規(guī)模的香港商界訪京團。2000年6月、2003年9月,江澤民、胡錦濤分別會見過高規(guī)格的香港工商界訪京團。那兩次訪問團的團長,是已故的時任全國政協(xié)香港籍副主席霍英東。
歷任最高領導人為何如此重視香港商界?他們與香港商界的會晤在時間點選擇上又有何玄機?
與西方國家的普選制度不同,在香港工商專業(yè)界人士擁有遠比普通民眾更多的政治參與權利。
以立法會為例,有一半的議席由“功能組別”選出,另一半的議席才由全港市民普選?!肮δ芙M別”的選民大多是工商界和專業(yè)界的精英,他們雖然僅占香港全部選民的7%,但卻有資格選出超過四成的立法會議員。與此同時,這些工商專業(yè)界人士還占到香港特首選舉委員會的多數(shù),并優(yōu)先參與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選舉和推選。也就是說,誰來當香港特首,誰能進入人大政協(xié),商界的聲音尤為重要。
香港這種中央與商人緊密合作,商人高度影響政治發(fā)展方向的特殊體制,使香港一直維持其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經濟特色。中央甚至明確強調,香港的政治體制要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就是說香港的政治經濟發(fā)展必須充分保障資本家的利益。與中國內地過從密切的香港“紅色資本家”,以愛國者的身份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定位掌握了這個“資本主義”地區(qū)的政治命脈。
香港回歸以來,工商界人士深度參與政治治理。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是“船王”董浩云之子,在當選特首之前就曾經營家族企業(yè)東方海外。中央政府往往選擇在敏感時期會見香港工商界人士,關鍵源于工商界對香港政治的特殊作用。
每當香港社會面臨重大轉折的時刻,最高領導人往往會高調會見香港商界人士,以釋放信號,安定人心。
事實上早在香港回歸之前,中央政府高層就曾會見過與此次訪京類似規(guī)格的香港訪京團。1984年6月22日,鄧小平曾會見過香港工商界訪京團。當時正值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的最后階段,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策牽動香港人心。鄧小平稱,中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之后,香港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這一次會面降低了香港商界對于回歸的擔憂和疑慮。
2000年香港商界“富豪團”訪京,恰好在香港回歸三周年前夕。彼時香港剛剛在內地支持下度過亞洲金融危機,江澤民、朱镕基分別會見訪京團成員,一方面表達對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支持,另一方面還向香港商界推介了西部大開發(fā)的不少項目。相較于2003年和2014年兩次訪京團進京,2000年的那一次氣氛明顯輕松許多。
2003年9月,香港訪京團進京的時點非常敏感。當時,香港剛剛經歷了1997年回歸以來最大的一次政治震蕩。根據(jù)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規(guī)定,香港特區(qū)應該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年中,香港政府推動此項立法,但未能得到香港社會的一致共識;加之2003年年初香港又遭遇“非典”疫情的沖擊,有香港市民對特區(qū)政府的應對措施不滿。多重因素之下,當年“七一”,香港部分市民發(fā)起一場抗議游行,并引發(fā)了香港特區(qū)政府內部的重組,國家安全相關立法也被擱置。
當年9月27日,胡錦濤和香港商界的會面,釋出中央政府對香港政局的基本立場。胡錦濤在會晤過程中明確表態(tài),中央政府支持董建華的“依法施政”,中央對董建華的工作“充分肯定、完全信任”,“相信他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梳理2000年以來三次港商訪京團的名單,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熟面孔很多。
本次訪京團成員中,李嘉誠、李兆基、吳光正、郭鶴年、鄭家純、黃志祥、陳有慶、陳永棋、李家杰等,都是連續(xù)三次參加未有缺席。
香港永久居民不需具有中國國籍,一些持有外國護照的華人也定居香港在港營商,成為港商的重要部分。連續(xù)三次進京面見國家主席的上述成員中,包括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地的首富,陣營可謂豪華。
香港證交所市值最大的香港本土企業(yè),其負責人大多都參加了訪京團。
由訪京團名單可見,房地產業(yè)在香港的巨大影響。習近平會見今次訪京團,有8位港商發(fā)言,包括李嘉誠、李兆基、吳光正、郭鶴年、鄭家純、王冬勝、米高·嘉道理、何超平。其中李嘉誠、李兆基、吳光正、鄭家純2003年訪京時都曾同胡錦濤交談,他們都涉入房地產業(yè)。在全部訪問團的商界人士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涉入房地產。
李兆基
恒基兆業(yè)主席、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主席、新鴻基地產副主席、資產200億美元
鄭家純
新世界發(fā)展公司主席、周大福集團董事長 其父鄭裕彤資產155億美元
黃志祥
(新加坡籍)華人,新加坡首富,信和集團主席 黃志祥、黃志達兄弟資產共110億美元
互聯(lián)網具有虛擬性,互聯(lián)網金融是完全通過網絡傳輸來實現(xiàn)的,對信息技術手段的要求很高。沒有過硬的互聯(lián)網技術就容易導致互聯(lián)網金融的資金安全問題。例如,由于互聯(lián)網操作技術的不過關造成黑客和病毒的入侵,導致計算機軟硬件失去作用、信息泄露、資料被篡改等后果,這對資金的安全是極其不利的,容易使資金被盜[1]。此外,在我國互聯(lián)網技術還不夠成熟,我國的互聯(lián)網金融機構的技術支撐大多是從國外購買的。由于我國互聯(lián)網技術的核心技術的缺乏,大量的對外來軟硬件的引進,使我國的金融信息安全失去了保障。
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以董建華為團長的香港工商界專業(yè)界訪京團。
除了房地產業(yè)以外,訪問團中也有金融業(yè)代表,包括匯豐集團的王冬勝、亞洲金融集團的陳有慶等。為了體現(xiàn)訪問團的多元性,訪問團成員中還包括一些專業(yè)界人士,他們分別來自會計師、律師、醫(yī)師等行業(yè)。
香港商界大佬,在一定程度上是香港現(xiàn)行政治安排的受益者。在香港社會中,民間也一直不乏對他們的批判,尤其是他們大多集聚在房地產業(yè),且與內地香港政界聯(lián)系篤厚,更被指為“地產霸權”。香港社會關于政治發(fā)展的主要分歧,也在于是循序漸進地調整現(xiàn)在這種工商界主導政治的制度安排,還是更激進地“一步到位”。
相較于特區(qū)“體制內”的官員,大多數(shù)富商在政治上的表態(tài)相對溫和,對社會各階層而言都沒有強烈的刺激意味,李嘉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確表示過“制度民主化,商人地位會更健康”,也在關鍵時刻強調民主發(fā)展“要向前走”。但總體上,香港工商界大佬的基本立場相當清晰,大都支持中央主導的漸進民主框架,他們憂心如果激進地推動民主改革,本已貧富差距巨大的香港社會會民粹盛行,政府可能變得疏遠商人,而且政治人物可能為了選票而通過高福利“討好”選民,使香港落入福利社會的陷阱。
雖然商人對政改的表態(tài)往往比較溫和,但對于反對香港爆發(fā)大規(guī)模政治運動,商界大佬都有共識,這也是中央、特區(qū)政府和香港商界的最大公約數(shù)。在香港政改爭議發(fā)生之后,李嘉誠、李兆基、呂志成、鄭家純等香港商界大佬幾乎都站出來表態(tài),激進的政治運動妨害城市的正常運轉,對香港有害。
訪京團早已成為香港工商界與中央政府建立長期聯(lián)系的重要平臺。富商們在這種聯(lián)系中也會獲得政策支持。
與中央交好的老一代港商攜繼承人進京面見領導人,從2000年的訪京團就已開始。根據(jù)當時《人民日報》的報道,在當時三十余人的訪問團團員中,就有霍英東霍震寰、李嘉誠李澤楷、唐翔千唐英年、李兆基李家杰、曾憲梓曾智明等五對父子。
在中央政府和香港商人的長期互動中,內地和香港的經濟結合趨于緊密。
中共高層對于香港富商的社會影響力,頗為重視,對于那些影響力巨大的香港商人,高層不僅會在訪京團這類場合會見,還會安排單獨的會晤。
李嘉誠是其中代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曾專門單獨會見過他,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極難得的高規(guī)格禮遇。
在霍英東、邵逸夫等人先后謝世后,他的地位更加凸顯。22日,訪京團與習近平見面時,李嘉誠的座位僅次于團長董建華。
近年來,李嘉誠頻繁傳出將國內和香港的投資向海外轉移,引發(fā)各界關注。去年11月22日,李嘉誠在香港接受了南方報業(yè)集團下屬多家報章的聯(lián)合采訪,相關報道于11月28日同時刊出。
在此之后,李嘉誠又接受了內地財新傳媒的采訪。李嘉誠在敏感時期,不選擇本港媒體或者內地官媒,而是選擇內地有較大影響力的市場化媒體發(fā)聲,一度被外界解讀為李嘉誠與內地官方溝通管道不暢的信號。
但從此次李嘉誠在訪京團中受到的禮遇來看,李嘉誠和中央的關系似未受到明顯影響。
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香港富豪”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僅左右著香港的政治、經濟命脈,而且會成為中央政府治港最為倚重的力量。
來源 / 智谷趨勢研究中心,微信號zgtrend,
2014年9月24日,原標題為“習近平會為什么如此重視香港商界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