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枝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5)
數十年來,在崇尚、肯定革命的主流話語體系中,端方(1861-1911)是一個歷史反動派,一則他屬于反動官僚地主階級的一員,二則他鎮(zhèn)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是革命者仇恨、刺殺的對象,最后,他死于革命者手中。
但是,認真收集、整理歷史資料,我們會發(fā)現,端方這個“歷史反動派”不太長的一生的具體作為中,不少事例不僅不反動,反而順應歷史潮流,領風氣之先。尤其是文化教育事業(yè)方面,他的貢獻是值得后人書寫、感念的。
先略看端方其人生平。端方,字午橋,號匐齋,滿洲正白旗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直隸漫陽(今河北豐潤縣)的一個滿洲貴族家庭。端方自幼過繼給伯父桂清為子,而桂清是慈禧的親信,同治皇帝的老師,先后做過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和內務府大臣。1882年端方中舉,獲得入仕為官的科舉正途出身,但因為連續(xù)丁父母憂,直到1889年才出考妣之喪,出任官職。歷任直隸霸昌道,陜西按察使、陜西布政使、湖北巡撫、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戊戌變法中,他屬于維新派,清末新政中,他是出洋五大臣之一。在考察了美國和歐洲十來個國家后,他不僅贊同在政治領域盡快實行憲政,還主張在文化、教育等領域向西方各國學習。1911年秋,四川保路運動白熱化時,清廷派端方率政府軍前去鎮(zhèn)壓,路上他被倒向革命的士兵殺死,終年50歲。
端方在文化教育事業(yè)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圖書館是以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圖書資料,以供讀者進行學習和參考研究的公共文化機構。圖書館的作用巨大,主要表現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放智力資源、提供文化娛樂等方面。在現代社會,公共圖書館的狀況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繁榮的重要標志。十九世紀中葉,西方開始出現由政府舉辦的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圖書館,而在中國,直到1904年,才有了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在此之前,由藏書樓承擔圖書館的部分功能。藏書樓主要由官府、私人、書院、寺觀藏書樓四個系統(tǒng)所組成,現存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絕大多數都是這些藏書樓保存、傳遞下來的。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藏書樓,其基本特點都是“藏”,不具備公共、公開、共享的特征。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漸漸認識到藏書樓的明顯局限,一些有識之士呼吁建設公共圖書館。如人類社會許多新事物的成長一樣,中國公共圖書館的出現離不開有實力人物的扶持,而最初的扶持者就是端方。1906年,他從西方考察歸國后,就向光緒帝上奏,請求學習各國舉辦圖書館、博物館、萬牲園(動物園)、公園等幾項公共設施,以開闊民眾的視野,開啟民智。這幾項設施中,端方又將圖書館列于首位。
在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的初創(chuàng)階段,端方做了哪些工作呢?今天,湖北省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江南圖書館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圖書館,其中湖北省圖書館由湖廣總督端方所倡設,繼任張之洞接辦;湖南圖書館一開始計劃民辦,后來由端方決定官辦;江南圖書館也由端方奏請籌辦,而且,在他的斡旋下,尚在籌辦中的江南圖書館搶先于日本一步,從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的丁氏“八千卷樓”中購來二十萬卷書籍,其中有不少善本書。因此,江南圖書館的藏書一時間成為全國之冠。
端方在美、歐考察時,比較留心各國的博覽會,還專程去意大利米蘭參觀正在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及漁業(yè)賽會,認為博覽會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明顯。回國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后,他就開始醞釀舉辦博覽會,以張謇為代表的東南紳商也積極響應他。于是,他便向朝廷奏請在江寧(南京)舉辦以振興實業(yè)、開啟民智為主旨的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朝廷準奏。通過兩年多的準備,1910年6月5日南洋勸業(yè)會開幕,歷時近半載,11月29日閉幕。此次博覽會先后開列的展館共32所,國內各省除蒙古、西藏、新疆外,全部提供展品;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都有產品參展;東南亞華僑也送來展品。勸業(yè)會展品不僅來源廣泛,而且種類繁多,共分教育、圖書、科學、經濟等24部,計42類,達10萬多件。博覽會會場除了各種展館之外,還有許多輔助建筑:會務機關有會議廳、事務所、發(fā)行所、審查室、警務所等,娛樂設施有劇場、馬戲場、動植物園牌樓、奏樂亭、紀念塔、噴水池等,販賣設施有勸工場、會館、商店等,交通設施有郵局、電話局、輕便鐵路等。而且,會場晚上也對游客開放,電燈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在古老的南京城亮相。南洋勸業(yè)會吸引了30多萬人參觀,當時的社會要人如袁世凱、張謇、熊希齡、張靜江等都親臨現場,后來的社會名流魯迅、矛盾、鄭逸梅、葉圣陶等人都游覽會場。
除了博覽會外,端方認為,舉辦萬牲園是極有效地引導民眾、開闊眼界的方法。出洋考察期間,他在外國訂購了斑馬、花豹、獅子、老虎、袋鼠、鴕鳥等珍奇動物,回國后便上奏請建萬牲園。當時,社會上立憲、向西方學習的呼聲很高,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決定做一些開風氣的實事,端方又是受慈禧器重的大臣,故萬牲園很快就在北京西直門外建了起來。1907年7月19日,它正式開園接待游客,時間為上午八點到下午六點,門票是20枚銅元,兒童、仆役減半,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入園參觀還可以免票。萬牲園剛開園時展覽的動物,就是端方從外國買回來的那一批。
萬牲園的開放,對于打破中國社會的男女大妨起到了一定作用。鑒于社會現狀,萬牲園開放前制訂游覽規(guī)則時,還規(guī)定男女不同游,每星期一、三、五、日對男性開放,二、四、六對女性開放。不過,開園以后,男性游園日來了女性,女性游園日來了男性的事多有發(fā)生,在現實面前,那時的管理者不固執(zhí)守舊,很快就廢除男女不同游的規(guī)則。這也許是中國官方所設立的公共場所中最早取消男女大防的案例。
早在戊戌變法期間,端方就和多數維新派人士一樣,倡導新式教育。成為地方大員后,他更身體力行,積極地興辦新式小學、中學,以及師范學堂、實業(yè)學堂,用官費派出大批留學生,1905年還與張之洞、袁世凱、趙爾巽等人會銜上奏,請廢科舉制度。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幾個第一都是端方創(chuàng)建的。
1.端方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所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主要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它前面與0-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后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奠基時期,個體的許多重要能力和個性品質都在這個階段形成。20世紀之前,中國幼兒教育由家庭承擔,官方和民間都沒有幼兒教育機構。維新變法中,康有為等人介紹了西方幼兒教育情況,提出了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中國幼兒進行社會化教育的主張。
端方最先將這一主張落到實處。1903年9月,時任湖廣總督的端方在武昌開辦了中國第一所幼兒園——湖北幼稚園。幼兒園的設備由日本購進,辦園模式模仿日本幼兒園,就連最初的三名教師都是從日本聘來的。
2.端方主持了暨南學堂的創(chuàng)建
暨南學堂是暨南大學的前身,是中國華僑教育的搖籃。1906年,端方從歐洲考察歸國時途徑南洋(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在與當地華僑代表會談時,就勸告他們興辦學堂,教育好子弟;不久,清政府派學部官員錢恂到南洋調查學務,錢到達華僑比較集中的爪哇島后,發(fā)現當地學堂因受到師資、教材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教學質量普遍比較低下,不少華僑都有送子弟回國讀書的愿望。錢恂便挑選數十名青少年,準備將他們分批帶回國內?;貒?,錢致電兩江總督端方,請他主持南洋僑生的回國求學事宜(如協(xié)調解決學校、食宿等),端方欣然同意。于是,1907年年初,錢恂將第一批21名僑生帶到南京。端方、錢恂本來準備將僑生分送到南京各個學堂的,但到南京后一考察,發(fā)現他們的水平參差不齊,又對國內的風俗習慣極其陌生,便決定在南京專門為他們辦一所學校。1907年3月23日,學堂正式開學。學堂據《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敝x,取名暨南。
3.端方派出了中國第一批公費女留學生
1872年,中國啟動了官派公費留學。至十九世紀末,中國社會男女不平等現象還非常嚴重,很多正式的社會活動都沒有女性參與,官派留學自然不會將女性考慮在內。二十世紀,部分主張新政的官員及社會有識之士開始嘗試改變這種狀況,在此問題上,端方又開了風氣之先。1907年,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在選派十幾名公費留美學生時,其中包括三位女學生胡彬夏、王季茝、曹云芳,她們是中國最早的官派公費女性留學生。
[1][清]端方.端忠敏公奏稿[M].1918年印制.
[2]徐鐵猊.名人與圖書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3]張海林.端方與清末新政[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