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誠 魏盟 任靜
【摘要】 目的 探討小梁切除術改良與傳統(tǒng)術式治療難治性青光眼臨床效果。方法 20例(20眼)難治性青光眼患者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改良組施行改良術式:鞏膜囊袋小梁切除術, 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術后隨訪1年、聯(lián)合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結果 術后1周、1個月兩組視力變化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1年, 改良組保持功能性濾泡率高于對照組;術后1周、6個月及1年改良組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梁切除術改良術式較傳統(tǒng)術式, 能更有效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關鍵詞】 難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改良;傳統(tǒng)
難治性青光眼是指那些利用藥物難以控制眼壓, 并且常規(guī)手術治療預后差的青光眼。臨床上常見的新生血管性、外傷性、無晶體性、先天性以及濾過手術失敗的青光眼均屬此類[1]。本研究對比小梁切除術改良和傳統(tǒng)術式, 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以探討更有效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難治性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 其中男12例(12眼), 女8例(8眼)。年齡29~57歲, 平均年齡(37. 25±8.16)歲;新生血管性6例, 外傷性6例, 人工晶狀體性4例, 行濾過手術后失敗4例;眼壓:術前眼壓23.30~45.67 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眼壓(35.80±6.06)mm Hg。隨機將兩組所有患者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位醫(yī)師完成。改良組術前20 min 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采用倍諾喜滴眼液術前間隔10 min滴眼3次, 1滴/次, 常規(guī)消毒鋪巾, 置開瞼器, 20 g/L利多卡因0.3 ml結膜下麻醉, 做以穹隆為基底的L型結膜瓣, 燒灼止血, 沿角膜緣后4 mm平行于角膜緣做寬5 mm的鞏膜切口, 深度1/3~1/2鞏膜厚度, 用隧道刀向角膜緣剖切, 深入透明角膜區(qū)1 mm, 制備成4 mm×5 mm鞏膜袋, 在10點鐘角膜緣做前房穿刺, 放出少量房水, 用角膜剪沿鞏膜袋兩側剪開, 制成鞏膜瓣, 剪除鞏膜瓣下的小梁組織, 約1.5 mm×2.0 mm大??;切口位置做虹膜周切, 恢復虹膜;鞏膜瓣頂端用10-0尼龍線縫合2針, 間斷縫合結膜瓣;從角膜穿刺點注入BSS液, 恢復前房深度;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 mg和妥布霉素10 mg, 術眼繃帶加壓包扎24 h。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小梁切除術。
1. 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視力 術后1周, 改良組較術前視力提高(視力表提高≥2行)4眼( 40.0%);不變( ±1行) 5眼(50.0%);降低(降低≥2行)1眼(10.0%)。對照組較術前視力提高3眼(30.0%);不變6眼(60.0%);降低1眼(10.0%)。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濾過泡 改良組術后6個月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5眼(50.0%);改良組術后1年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4眼(40.0%), 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5 早期并發(fā)癥 改良組術中前房出血1例, 對照組3例, 均于術后1周內(nèi)吸收。術后1周內(nèi)發(fā)生淺前房和低眼壓改良組為2例, 對照組為3例, 經(jīng)散瞳和加壓包扎, 術后2周均自行恢復。
3 討論
各種類型的青光眼患者中, 難治性青光眼是最為棘手的難題, 主要原因就在于通過常規(guī)濾過性手術, 不能建立有效的濾過通道, 達到保護現(xiàn)有視功能的目的。術后病理檢查證實青光眼濾過術后手術區(qū)球結膜和鞏膜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 膠原纖維收縮, 產(chǎn)傷瘢痕化、纖維化, 導致手術失敗 。
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青光眼的經(jīng)典術式, 通過去除鞏膜組織, 建立房水流出通道, 從而降低眼壓。對于難治性青光眼, 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術成功率較低, 如何通過手術方式建立更通暢的房水流出通道是改良的目的。本研究中, 改良之處:①改良麻醉方式。小梁切除傳統(tǒng)術式的麻醉是球后麻醉, 操作易誤傷眶內(nèi)血管、神經(jīng), 甚至損傷眼球, 引起球后出血、視神經(jīng)損傷、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另外傳統(tǒng)麻醉易出現(xiàn)瞳孔散大、虹膜脫出等情況, 增加手術難度, 而改良術式采用表面麻醉聯(lián)合結膜下麻醉, 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fā)生。②手術采用鞏膜隧道刀制備鞏膜瓣, 瓣的厚度均勻, 切口平滑, 減少了濾過道因切口深淺不均、不平整而發(fā)生粘連瘢痕化, 避免粘連, 提高濾過功能。③鞏膜瓣厚度均勻, 眼球變形少, 術后散光小, 視力恢復好。④角膜穿刺口放出部分房水, 降低眼壓, 可減少眼壓突然減低引起的驅逐性出血、脈絡膜脫離等并發(fā)癥[2]。
改良術式的應用, 術后的并發(fā)癥:比如淺前房、低眼壓等的發(fā)生率也較傳統(tǒng)術式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術式鞏膜濾過通道寬窄不一, 房水流出不穩(wěn)定, 術后早期容易出現(xiàn)淺前房, 低眼壓, 而改良術式中鞏膜濾過通道均勻, 房水流出量比較均衡, 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幾率下降[3]。
總之, 改良的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難治性青光眼更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興懷.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 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 1995, 19(1):26-31.
[2] 朱勤, 胡竹林.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現(xiàn)狀. 眼科研究, 2010(4): 325-326.
[3] 馮光強.青光眼濾過泡的并發(fā)癥及治療.國外醫(yī)學眼科分冊, 2000, 24(5):17.
[收稿日期:2014-05-13]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小梁切除術改良與傳統(tǒng)術式治療難治性青光眼臨床效果。方法 20例(20眼)難治性青光眼患者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改良組施行改良術式:鞏膜囊袋小梁切除術, 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術后隨訪1年、聯(lián)合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結果 術后1周、1個月兩組視力變化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1年, 改良組保持功能性濾泡率高于對照組;術后1周、6個月及1年改良組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梁切除術改良術式較傳統(tǒng)術式, 能更有效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關鍵詞】 難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改良;傳統(tǒng)
難治性青光眼是指那些利用藥物難以控制眼壓, 并且常規(guī)手術治療預后差的青光眼。臨床上常見的新生血管性、外傷性、無晶體性、先天性以及濾過手術失敗的青光眼均屬此類[1]。本研究對比小梁切除術改良和傳統(tǒng)術式, 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以探討更有效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難治性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 其中男12例(12眼), 女8例(8眼)。年齡29~57歲, 平均年齡(37. 25±8.16)歲;新生血管性6例, 外傷性6例, 人工晶狀體性4例, 行濾過手術后失敗4例;眼壓:術前眼壓23.30~45.67 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眼壓(35.80±6.06)mm Hg。隨機將兩組所有患者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位醫(yī)師完成。改良組術前20 min 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采用倍諾喜滴眼液術前間隔10 min滴眼3次, 1滴/次, 常規(guī)消毒鋪巾, 置開瞼器, 20 g/L利多卡因0.3 ml結膜下麻醉, 做以穹隆為基底的L型結膜瓣, 燒灼止血, 沿角膜緣后4 mm平行于角膜緣做寬5 mm的鞏膜切口, 深度1/3~1/2鞏膜厚度, 用隧道刀向角膜緣剖切, 深入透明角膜區(qū)1 mm, 制備成4 mm×5 mm鞏膜袋, 在10點鐘角膜緣做前房穿刺, 放出少量房水, 用角膜剪沿鞏膜袋兩側剪開, 制成鞏膜瓣, 剪除鞏膜瓣下的小梁組織, 約1.5 mm×2.0 mm大??;切口位置做虹膜周切, 恢復虹膜;鞏膜瓣頂端用10-0尼龍線縫合2針, 間斷縫合結膜瓣;從角膜穿刺點注入BSS液, 恢復前房深度;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 mg和妥布霉素10 mg, 術眼繃帶加壓包扎24 h。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小梁切除術。
1. 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視力 術后1周, 改良組較術前視力提高(視力表提高≥2行)4眼( 40.0%);不變( ±1行) 5眼(50.0%);降低(降低≥2行)1眼(10.0%)。對照組較術前視力提高3眼(30.0%);不變6眼(60.0%);降低1眼(10.0%)。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濾過泡 改良組術后6個月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5眼(50.0%);改良組術后1年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4眼(40.0%), 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5 早期并發(fā)癥 改良組術中前房出血1例, 對照組3例, 均于術后1周內(nèi)吸收。術后1周內(nèi)發(fā)生淺前房和低眼壓改良組為2例, 對照組為3例, 經(jīng)散瞳和加壓包扎, 術后2周均自行恢復。
3 討論
各種類型的青光眼患者中, 難治性青光眼是最為棘手的難題, 主要原因就在于通過常規(guī)濾過性手術, 不能建立有效的濾過通道, 達到保護現(xiàn)有視功能的目的。術后病理檢查證實青光眼濾過術后手術區(qū)球結膜和鞏膜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 膠原纖維收縮, 產(chǎn)傷瘢痕化、纖維化, 導致手術失敗 。
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青光眼的經(jīng)典術式, 通過去除鞏膜組織, 建立房水流出通道, 從而降低眼壓。對于難治性青光眼, 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術成功率較低, 如何通過手術方式建立更通暢的房水流出通道是改良的目的。本研究中, 改良之處:①改良麻醉方式。小梁切除傳統(tǒng)術式的麻醉是球后麻醉, 操作易誤傷眶內(nèi)血管、神經(jīng), 甚至損傷眼球, 引起球后出血、視神經(jīng)損傷、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另外傳統(tǒng)麻醉易出現(xiàn)瞳孔散大、虹膜脫出等情況, 增加手術難度, 而改良術式采用表面麻醉聯(lián)合結膜下麻醉, 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fā)生。②手術采用鞏膜隧道刀制備鞏膜瓣, 瓣的厚度均勻, 切口平滑, 減少了濾過道因切口深淺不均、不平整而發(fā)生粘連瘢痕化, 避免粘連, 提高濾過功能。③鞏膜瓣厚度均勻, 眼球變形少, 術后散光小, 視力恢復好。④角膜穿刺口放出部分房水, 降低眼壓, 可減少眼壓突然減低引起的驅逐性出血、脈絡膜脫離等并發(fā)癥[2]。
改良術式的應用, 術后的并發(fā)癥:比如淺前房、低眼壓等的發(fā)生率也較傳統(tǒng)術式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術式鞏膜濾過通道寬窄不一, 房水流出不穩(wěn)定, 術后早期容易出現(xiàn)淺前房, 低眼壓, 而改良術式中鞏膜濾過通道均勻, 房水流出量比較均衡, 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幾率下降[3]。
總之, 改良的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難治性青光眼更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興懷.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 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 1995, 19(1):26-31.
[2] 朱勤, 胡竹林.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現(xiàn)狀. 眼科研究, 2010(4): 325-326.
[3] 馮光強.青光眼濾過泡的并發(fā)癥及治療.國外醫(yī)學眼科分冊, 2000, 24(5):17.
[收稿日期:2014-05-13]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小梁切除術改良與傳統(tǒng)術式治療難治性青光眼臨床效果。方法 20例(20眼)難治性青光眼患者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改良組施行改良術式:鞏膜囊袋小梁切除術, 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術后隨訪1年、聯(lián)合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結果 術后1周、1個月兩組視力變化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1年, 改良組保持功能性濾泡率高于對照組;術后1周、6個月及1年改良組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梁切除術改良術式較傳統(tǒng)術式, 能更有效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關鍵詞】 難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改良;傳統(tǒng)
難治性青光眼是指那些利用藥物難以控制眼壓, 并且常規(guī)手術治療預后差的青光眼。臨床上常見的新生血管性、外傷性、無晶體性、先天性以及濾過手術失敗的青光眼均屬此類[1]。本研究對比小梁切除術改良和傳統(tǒng)術式, 治療難治性青光眼, 以探討更有效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難治性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 其中男12例(12眼), 女8例(8眼)。年齡29~57歲, 平均年齡(37. 25±8.16)歲;新生血管性6例, 外傷性6例, 人工晶狀體性4例, 行濾過手術后失敗4例;眼壓:術前眼壓23.30~45.67 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眼壓(35.80±6.06)mm Hg。隨機將兩組所有患者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 每組10例(10眼)。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同一位醫(yī)師完成。改良組術前20 min 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采用倍諾喜滴眼液術前間隔10 min滴眼3次, 1滴/次, 常規(guī)消毒鋪巾, 置開瞼器, 20 g/L利多卡因0.3 ml結膜下麻醉, 做以穹隆為基底的L型結膜瓣, 燒灼止血, 沿角膜緣后4 mm平行于角膜緣做寬5 mm的鞏膜切口, 深度1/3~1/2鞏膜厚度, 用隧道刀向角膜緣剖切, 深入透明角膜區(qū)1 mm, 制備成4 mm×5 mm鞏膜袋, 在10點鐘角膜緣做前房穿刺, 放出少量房水, 用角膜剪沿鞏膜袋兩側剪開, 制成鞏膜瓣, 剪除鞏膜瓣下的小梁組織, 約1.5 mm×2.0 mm大?。磺锌谖恢米龊缒ぶ芮?, 恢復虹膜;鞏膜瓣頂端用10-0尼龍線縫合2針, 間斷縫合結膜瓣;從角膜穿刺點注入BSS液, 恢復前房深度;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 mg和妥布霉素10 mg, 術眼繃帶加壓包扎24 h。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小梁切除術。
1. 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的視力、濾過泡和眼壓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視力 術后1周, 改良組較術前視力提高(視力表提高≥2行)4眼( 40.0%);不變( ±1行) 5眼(50.0%);降低(降低≥2行)1眼(10.0%)。對照組較術前視力提高3眼(30.0%);不變6眼(60.0%);降低1眼(10.0%)。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濾過泡 改良組術后6個月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5眼(50.0%);改良組術后1年保持功能性濾泡6眼(60.0%), 對照組為4眼(40.0%), 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5 早期并發(fā)癥 改良組術中前房出血1例, 對照組3例, 均于術后1周內(nèi)吸收。術后1周內(nèi)發(fā)生淺前房和低眼壓改良組為2例, 對照組為3例, 經(jīng)散瞳和加壓包扎, 術后2周均自行恢復。
3 討論
各種類型的青光眼患者中, 難治性青光眼是最為棘手的難題, 主要原因就在于通過常規(guī)濾過性手術, 不能建立有效的濾過通道, 達到保護現(xiàn)有視功能的目的。術后病理檢查證實青光眼濾過術后手術區(qū)球結膜和鞏膜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 膠原纖維收縮, 產(chǎn)傷瘢痕化、纖維化, 導致手術失敗 。
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青光眼的經(jīng)典術式, 通過去除鞏膜組織, 建立房水流出通道, 從而降低眼壓。對于難治性青光眼, 常規(guī)的小梁切除術成功率較低, 如何通過手術方式建立更通暢的房水流出通道是改良的目的。本研究中, 改良之處:①改良麻醉方式。小梁切除傳統(tǒng)術式的麻醉是球后麻醉, 操作易誤傷眶內(nèi)血管、神經(jīng), 甚至損傷眼球, 引起球后出血、視神經(jīng)損傷、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另外傳統(tǒng)麻醉易出現(xiàn)瞳孔散大、虹膜脫出等情況, 增加手術難度, 而改良術式采用表面麻醉聯(lián)合結膜下麻醉, 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fā)生。②手術采用鞏膜隧道刀制備鞏膜瓣, 瓣的厚度均勻, 切口平滑, 減少了濾過道因切口深淺不均、不平整而發(fā)生粘連瘢痕化, 避免粘連, 提高濾過功能。③鞏膜瓣厚度均勻, 眼球變形少, 術后散光小, 視力恢復好。④角膜穿刺口放出部分房水, 降低眼壓, 可減少眼壓突然減低引起的驅逐性出血、脈絡膜脫離等并發(fā)癥[2]。
改良術式的應用, 術后的并發(fā)癥:比如淺前房、低眼壓等的發(fā)生率也較傳統(tǒng)術式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術式鞏膜濾過通道寬窄不一, 房水流出不穩(wěn)定, 術后早期容易出現(xiàn)淺前房, 低眼壓, 而改良術式中鞏膜濾過通道均勻, 房水流出量比較均衡, 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幾率下降[3]。
總之, 改良的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難治性青光眼更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興懷.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 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 1995, 19(1):26-31.
[2] 朱勤, 胡竹林. 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現(xiàn)狀. 眼科研究, 2010(4): 325-326.
[3] 馮光強.青光眼濾過泡的并發(fā)癥及治療.國外醫(yī)學眼科分冊, 2000, 24(5):17.
[收稿日期:2014-0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