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椏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早上六點半,小雨,路滑。小明經(jīng)過花壇時,瞥見一位老太太摔倒在地,沒扶,繼續(xù)趕路。他上了公交車,車上人多擁擠。小明無意間看見有人把手伸進一個女士的包里,他沒吭聲,并提前下了車。今天是月考的日子,到了學校,小明簡單地準備了一下。上午和下午的考試,小明發(fā)現(xiàn)有同學交頭接耳、遞紙條舞弊,他忙著做自己的題,沒去理會老師沒管到的這些事。放學后,小明回家,寫作業(yè),復習功課。媽媽在廚房忙碌,準備晚餐。晚餐后,小明看到媽媽如此辛苦,便倒了一杯溫水,說:“媽媽,您辛苦了,請喝水!”
根據(jù)以上材料,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策劃肖雄杰)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是我們生存的大環(huán)境,也是我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依托。
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與社會休戚相關,那么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怎樣的做法才能推動個人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呢?
長久以來,獨善其身成為人們的處世哲學,國人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圭臬,先修煉自身,再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再管理國家、安定天下。
這種由內而外、自下而上的人生軌跡的設計方式,對于個人內外兼修、成為社會棟梁之才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對此我們切莫片面理解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是彼此分離、互不相干的,否則就會出現(xiàn):
有的人在家里能孝敬至親而在社會上卻像“小悅悅”事件中冷漠的路人,抑或像看見馬路上有老人摔倒卻佯作不知、快步走開的人,也可能像知識水平比較高而行為舉止令人唾棄的人(譬如復旦大學投毒案中的罪犯)。
近來對摔倒老人該不該扶的問題,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議,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那句“人倒了還能扶起來,可人心倒了就扶不起了”的感嘆。這句話一語中的,扶不扶摔倒老人只不過是一念之間的事,可在這一念之間卻能窺視社會萬象。
同是扶起摔倒老人,而回報結果卻大相徑庭,有的得到被扶老人及家人的感謝,有的則好心沒好報,甚至稀里糊涂被誣陷、被訛詐。
這里,做同一件好事的不同遭遇是引起社會熱議的關鍵所在,而伸出援手者的理解恐怕就在于在“扶”的選擇中對社會責任感的定位。
如果一個人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那么無論面對怎樣的結局都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因為在其眼中自己的行為是人心良知使然。
推而言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心中考慮他人總比考慮自己要多,“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哪怕是被玫瑰刺傷也在所不惜。
社會呼喚責任感。作為學生,平時應注意培育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自覺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付諸實踐,從你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樣,不但學生自身得到全面發(fā)展,而且整個社會也會持續(xù)健康、和諧進步。
本文將材料主題確定在“責任感”上,采取議論的形式,以事實為依據(jù),論證有力,呼喚人人皆應有責任感,頗有現(xiàn)實意義。(悅之)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