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草原》打算紀念創(chuàng)刊六百期活動的消息時,我正參加錢塘江從頭至尾的采風,第一天,到了它的源頭開化蓮花峰下。一個隨行的年輕網(wǎng)絡(luò)編輯問我:“你叫趙健雄嗎?”我答是。她接著說,那得感謝你為詩歌做出的貢獻與努力。我感覺有點突然,盡管漫不經(jīng)心地回應(yīng),那已是過去很久的事了,心里還是有一點感動。
因為這不是在內(nèi)蒙古,時光也已進入了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文學的影響日趨衰落,自己早就遠離詩歌,而一個年輕的記者,居然還是知道這段歷史。
將近三十年前,我文研班畢業(yè),到《草原》編詩歌,先后也就待了不足七年時間,在自己至今為止的歲月中,只占了九分之一弱。所編刊物,也僅僅只有六百期的八分之一,并無足夠分量。但因為恰逢時代之盛,竟成為一段激動人心的日子。
那時新詩潮涌動已有幾年時間了,最初在地下,隨后有個別官方刊物蠢蠢欲動,被新鮮的意象與前所未見的手法與觀念觸發(fā),覺得它應(yīng)當屬于思想解放運動的一部分,乃視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冒了一點風險,使之見諸版面。
風險當然也是有一點的,不期而至的“反對自由化”等,往往不由分說把一種文學上的嘗試當作路線斗爭乃至階級斗爭的一部分。
但也止于此,因為這種運動本身無疾而終,畢竟不是“文革”年代了。
《草原》并非最早投入新詩潮的(記得更早有《安徽文學》,乃至《詩刊》,盡管所涉篇幅要小得多),卻后來居上,主要是很快形成了規(guī)模,刊發(fā)作品質(zhì)量比較高,也有代表性。一年四期《北中國詩卷》,在當時國內(nèi)詩壇上是很大的容量。盡管我們沒有偏廢傳統(tǒng),還是因為比較集中地推出新潮作品,而引起各地詩人關(guān)注,很快稿子雪片一樣飛來。當時的主編陳廣斌,本身就是詩人,創(chuàng)作上并不追隨新潮,卻能夠容納這樣辦刊,很不容易。他也知道我與尚貴榮沒有私念。
小尚那時剛剛從遼寧大學畢業(yè),分到詩歌組。直到我離開,彼此合作非常愉快,各有自己的組稿范圍與聯(lián)系對象,相得益彰。除了編稿外,他還負責版式,引入原來只存在于民刊的粗獷作風,使形式與內(nèi)容相統(tǒng)一。幾年間,互相間完全沒有齟齬,這在容易相輕的文人中,十分難得。
事實上《北中國詩卷》能夠形成這樣的局面,與整個內(nèi)蒙古詩歌界老中青幾代人的支持與包容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有影響的中老年詩人,像卓有聲望的賈漫與安米,都胸懷開闊,積極支持,即使具體問題上有意見,也不來為難我們。那么一種藝術(shù)上各有追求,精神上團結(jié)一致的局面,為國內(nèi)少見乃至僅見。
形成寬容的局面,還與自治區(qū)宣傳系統(tǒng)的領(lǐng)導有很大關(guān)系,時任分管副部長的扎拉嘎胡,盡管從來沒有表揚過我們,卻始終也沒有正面批評過我們,在當時變化多端的復雜形勢下,這位早年因為小說《紅路》受過整肅的蒙古族作家,以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默默的支持,至少是包容。
沒有這些因素,哪里會有《北中國詩卷》?
刊物引起相當大的反響,乃至最初不明白我們在干什么的小說家丁茂先生,幾乎每次出外開會,都聽到贊揚,他升任主編后,也就繼續(xù)放手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來做。
說到辦刊條件,身處塞上的《草原》肯定不是最好的,甚至說不上好。元朝之后,邊地文化始終沒有真正影響過中原。當時內(nèi)蒙古有全國輻射力的詩人也不多,需要借力外地。但因為我們膽子比別人大一點,而具有了某種優(yōu)勢,使最優(yōu)秀的作品都能夠匯集到《草原》來。若干年過去,回頭來看,不少當代詩歌代表性作品是在《草原》首先刊發(fā)的,譬如海子的一些著名篇章。
客觀回顧與總結(jié)上世紀新詩潮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草原》的確起了某種推動作用。當然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因為十分注意包容各種詩歌流派與培植自治區(qū)本土詩人,特別是蒙古族青年詩人,這就在各方面之間達成一種平衡與諒解。當時還沒有和諧社會的說法,而上世紀八十年代《草原》的詩歌,各路英豪做到了和諧相處。
進入九十年代后,社會風氣發(fā)生很大變化,整體上趨于物質(zhì)化與世俗化,詩歌漸漸成為小圈子的活動,我也不無遺憾地離開了《草原》,回到江南,開始另一種筆墨人生。
其實人一輩子所能做的事不多,對我而言,最有成就感的編輯工作也就是《草原》的七年,盡管至今我仍在從事編輯工作,做過從中學生讀本、文學刊物、政治性報紙乃至專門給領(lǐng)導人看的叢書,就影響力的廣泛與深遠而言,恐怕再也沒有超過《草原》,為此我感謝這份讓生命與青春發(fā)出光彩的雜志,也覺得沒有愧對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這是當年頗為流行的說法)。
值此紀念六百期之際,我向所有堅持閱讀這份雜志,熱愛文學與詩歌的朋友請安,也?!恫菰吩睫k越好!
(趙健雄,男,漢族,1949年生于浙江湖州。1984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研究班。1969年赴內(nèi)蒙古插隊。歷任《草原》雜志編輯、詩歌組組長、編輯部主任?!恫菰け敝袊娋怼返陌l(fā)起者。1991年調(diào)回杭州工作。1977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詩集《明天的雪》《最后的雨》,隨筆集《糊涂人生》《天下零食》《拾酒樓醉語》等。)
〔責任編輯 阿 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