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玨
摘要: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其創(chuàng)作的鋼琴獨奏《流浪者幻想曲》融入了奏鳴曲多樂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無拘無束的氣質和華麗的技巧,被認為是舒伯特難度最大的鋼琴作品。關于此曲高難度的技巧部分,學者們早有研究,本文將主要探討技術層面之上的音樂表達,從情感把握、構思布局、音樂想象、手腦配合等方面對演奏方法進行剖析,希望能對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舒伯特 《流浪者幻想曲》 情感把握 構思布局 音樂想象 手腦配合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31-1828.11.19),奧地利作曲家,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他雖31歲就英年早逝,但其作品卻極其豐富。他創(chuàng)作了600多首歌曲,7部交響曲全集、宗教音樂,還有歌劇、配劇音樂,以及大量的室內樂、鋼琴曲作品。舒伯特在世時,他的作品僅被小范圍的仰慕者所賞識。但是在他離世后,越來越多的人對他的作品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門德爾松、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十九世紀的作曲家發(fā)現(xiàn)了他的作品,并對其極力推薦。如今,舒伯特已被列入早期浪漫主義音樂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流浪者幻想曲》(The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5 D.760 ),是舒伯特于1822年11月所作的四樂章的鋼琴獨奏幻想曲。作品是作曲家根據(jù)呂克特同名詩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的旋律為主題而創(chuàng)作的,以變奏為基礎,融入了奏鳴曲多樂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無拘無束的氣質和華麗的技巧,被認為是舒伯特難度最大的鋼琴作品。舒伯特自己說“大概只有魔鬼才可以演奏它”,意指想要做得完美無暇連他自己都力所不能及。本文將主要探討技術層面之上的音樂表達,從情感把握、構思布局、音樂想象、手腦配合等方面對演奏方法進行剖析,希望能對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情感把握
要想準確的把握此作品的情感基調,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作曲家的“流浪者情節(jié)”。所謂“流浪者情節(jié)”,筆者認為可以這樣概括:離鄉(xiāng)背井,渴望卻又得不到幸福,但仍懷貝多芬式的英雄般的理想、氣概和情懷。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演奏一首樂曲,需先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背景,置身于情境之中,方能準確表達作品的內涵。《流浪者幻想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厚重的,甚至可以用凄涼和悲壯來形容。
一方面,受1789年法國大革命①和1799年“霧月政變”②的影響,舒伯特的朋友相繼被捕,圈內一些朋友的藝術觀、價值觀發(fā)生變化,越來越習慣被奴從,這使追求思想解放、藝術自由的舒伯特非常失望?,F(xiàn)實中無法獲得自由的舒伯特,把自己對自由的追求傾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通過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來抒發(fā)內心的壓抑、痛苦和孤寂;另一方面,晚年的舒伯特身患不治之癥,精神遭受重創(chuàng),他在一封信中寫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
(二)《流浪者之歌》的歌詞含義
《流浪者之歌》是舒伯特1816年的作品,歌詞采自德國詩人呂貝克的詩作,歌詞中這樣寫到:“我孤寂的到處流浪,嘆問‘往何方?往何方???!人生渺茫,我孤獨的到處流浪。啊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你在何方?我尋覓,我幻想,不知何往!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無限盼望,無限盼望。在那玫瑰已開放,和朋友散步游蕩,和親人歡聚一堂,鄉(xiāng)音溫暖著我的心房。我孤寂的到處流浪,嘆問‘往何方?往何方?聽微風低聲向我說:‘流浪者的幸福,就在故鄉(xiāng)!”
舒伯特20歲時就因父親反對他從事作曲的自由職業(yè)而離開了家庭,從歌詞中我們不難看出舒伯特流落異鄉(xiāng)時的孤獨、無助,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渴望與親人團聚的熱切的愿望。
基于上述因素,作者將《流浪者之歌》的主題進行發(fā)展,創(chuàng)作了《流浪者幻想曲》,作品氣勢磅礴,仿佛在宣誓,在吶喊,在以一切可能的力量克服命運的束縛和不公。演奏時,需把握這樣的情感基調,才有可能準確的表達作品風格。
二、彈奏要點
作為一首結構龐大的鋼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中涉及到諸多高難度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須進行嚴苛的練習方能演奏。但在掌握技巧之后,對音樂的認識及處理則顯得更為重要。
(一)用腦構思
熟悉作品的演奏者想必都知道,樂譜上有很多“f”,更有一些地方已經(jīng)是“ff”還要求繼續(xù)漸強,很多人按照樂譜的要求彈奏,導致整首樂曲從頭到尾都很吵,聽眾難以接受,自己還“費力不討好”,無法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筆者認為,音樂情感的表達必定依托音樂中戲劇性的沖突和變化才能得以實現(xiàn),一味的用“f”去演奏,反倒使音樂變的平淡無奇。演奏者在對樂譜的二度創(chuàng)作時,對待大段的“f”和“ff”,可以考慮在中間的某個地方先撤回一些力量,再推上去,使段落變成“f-p-f”,這樣,既使演奏者得以休息,又豐富了音樂層次,增加了樂曲的可聽性。此外,對單一樂句以內以及幾個段落之間的處理,亦該提前構思,再上手彈奏,這樣的音樂聽起來才更有味道。
(二)用腦想象
作品的第二樂章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形式的變奏,演奏者應賦予不同的變奏以不同的音樂形象。
從譜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三段變奏右手旋律完全相同,但調性和左手伴奏肢體的不同,便使它們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音樂色彩:譜例1為升C大調,色彩明亮,左手的分解和弦穩(wěn)定而柔和,加之右手優(yōu)美的旋律,好像是一家人坐在美麗的后花園中享受悠閑的午后時光,愜意而溫暖;譜例2則馬上變?yōu)樯齝小調,色彩黯淡而陰沉,左手密集的和弦,更突出了緊張的氣氛,仿佛作者回到了現(xiàn)實,一切美好都只是夢境,想到自己流離失所,身患絕癥,卻還未能與家人相見,家在何處?故鄉(xiāng)在何處?何時能回到家鄉(xiāng)?心生絕望;譜例3回到升C大調,但卻沒有譜例1那樣的甜美,右手中聲部的加入,更像是作者面對現(xiàn)實,表達出無奈中略帶悲涼的情感。
作品中還有諸多這樣的變奏部分,需要演奏者在練習中不斷加以合理的想象,才能恰如其分的塑造音樂形象。
(三)腦手配合
腦手配合,是指大腦對音樂形象和層次進行加工后,將這些信息通過手準確的在琴鍵上表達出來,而這就考驗演奏者對音色的敏感度以及怎樣表達不同的音色。
譜例4第三小節(jié)是作品第一樂章中的一個音樂動機,后面還有兩次發(fā)展,是從單音發(fā)展到八度,再發(fā)展到大跨度八度的過程,音樂上情緒漸漸激動,力度不斷加強。但在演奏中,很多人只知道要“漸強”,可怎樣才能做到正確的“漸強”呢?關鍵在于懂得用手臂的不同部位的重量來表達音樂中力度的變化。比如,譜例4第三小節(jié)是動機的第一次出現(xiàn),彈奏時只需要把力量落到手指前端,用前端的力量彈奏便可,無需過多加力。在這里需強調,手掌支撐是演奏“l(fā)egato”的基礎,只有保證手掌的支撐,才能真正實現(xiàn)連奏;當發(fā)展到八度時,音樂色彩更為濃烈,可在演奏中加一些小臂的重量,用肘關節(jié)和手腕“拖”著手指橫向運動,切記動作要小,方能更好的連接每個音符;最后發(fā)展到大跨度的八度,是作者情感的迸發(fā),應使用大臂的力量進行彈奏,把整個手臂的力量全部落到指尖,突出聲音的厚重感,以此來折射作者渴望沖破束縛、獲得幸福的愿望。此外,左手的力度變化應與右手保持統(tǒng)一,且始終保持在手掌支撐下穩(wěn)定的彈奏。
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表現(xiàn)出作者雖然經(jīng)歷痛苦與折磨,但仍向往美好生活的英雄般的氣質。演奏這首作品,應使技巧與音樂并舉,巧妙構思布局,合理發(fā)揮想象,準確表達信息,方能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注釋:
①1789年由法國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反對君主制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
②1799年11月9日由拿破侖發(fā)動的政變,此政變使他開始了長達15年的獨裁統(tǒng)治。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德]恩斯特·希爾馬.舒伯特[M].王劍南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楊靜.舒伯特的鋼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4]王立彬.復活舒伯特[J].愛樂,2011,(08).
[5]何慮.解讀舒伯特鋼琴作品的浪漫主義特征[J].作家,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