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勇
(南通職業(yè)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論留白藝術在空間營造中的形與境
江 勇
(南通職業(yè)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將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一詞引用到了室內(nèi)設計中,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釋了“留白”在室內(nèi)設計中兩個層面的涵義,包括表層的空間形態(tài)留白和深層的美學意境留白。提倡用“留白”手段營造虛實并存的空間環(huán)境,加強室內(nèi)各個空間之間的連續(xù)性及內(nèi)外空間的交融性,增大空間功能的自由度,解放空間,以至達到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
留白藝術;形態(tài);意境;室內(nèi)設計
“留白”最早源于中國畫的“留白”文化,蘊含著“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哲理,在當今各個藝術領域均有廣泛運用。“留白”藝術強調(diào)的是畫面的空靈與通透,它主要是通過在畫面上留下大片的空白,用筆墨和形體的虛實相間來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間意境,以此給欣賞者留下無限的想象。
計白當黑,營造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從而可以產(chǎn)生一種模糊含蓄、虛實相生的意境美,讓人尋味無窮。對于藝術家而言,空白形成畫面的虛空間,留有空白,便有了視覺形象,有了無限想象力,有了精妙的創(chuàng)作構思。藝術之形象超越自然形象,就是以一點空明之心來解構自然,在人們思維意念上占據(jù)著無限豐富的想象余地。[1]
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留白不僅僅在繪畫中常見,也涉及到文學、建筑、書法等領域。從字面意思上看,在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常常留出部分空間不予作為,讓欣賞者自己通過觀看作品內(nèi)容,去聯(lián)想去思考,即為留白。
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運用“留白”的藝術手法。構圖時,畫面不宜被填滿,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間,給人留有想象的余地,營造一種“此處無物勝有物”的意境,引人入勝。我們所熟知的,對于留白的運用主是在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上,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留白藝術的應用非常廣泛,文學、音樂、設計等多門藝術也都離不開留白。一般而言,人們在欣賞作品時有一種基本習慣,是畫面中視覺的焦點,而視覺焦點以外的物體,欣賞者可以適當忽視。中國的水墨畫家,大都也就是根據(jù)這種觀賞習慣來處理畫面的構圖。畫面主體部分必須鮮明、突出;次要部分連同背景可以一筆略過,盡量簡化,甚至可用大片空白代替。
中國水墨畫把“留白”當做我們在繪畫作品中渲染意境的方法之一。李可染先生的《歸渡圖》,先是運用淡墨、濃墨、焦墨,并以漬染、溢染之法繪之,古拙的筆法勾勒出水牛的質感及牧童的神態(tài),使得水牛的動感躍然于紙上,極具力度感,同時池中不勾一線、大片留白,頓時讓人覺得丟水四澤,真實而又生動(見圖 1)。[2]
圖1 《歸渡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都可以簡單地把一件作品分為“黑”與“白”兩部分,也就是實體與虛體。“留白”產(chǎn)生的初衷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感情,以此營造一種氛圍,讓人們回味無窮。換句話說,留白是白色的虛體和黑色的實體共同組成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留白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空靈、一種意象的空間,而不是事先限定的、單一的空間。室內(nèi)設計要與留白結合,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找到二者的結合點,從實物形式上看,建筑追求的是實際空間,留白追求的是“空”,要想二者結合,就必須用“空”去裝扮實物建筑。運用留白到空間中,我們就必須讓建筑成為一個簡單、實用的空間形態(tài),讓空間使用者去裝扮自己的“空”間。正如萊特所指出的:“房屋的存在,不在于它的四面墻和房面,而在于那供生活所需的內(nèi)部空間”[3]。在建筑內(nèi)部,我們就必須利用實體的建筑布局和虛體的建筑布局共同組成建筑,既要讓它成為建筑,又要讓它帶來美感,滿足功能與審美需求的統(tǒng)一。
在對留白形態(tài)的研究中,我們需要將空間的非限定性擺在核心的位置。這是因為,如果要對空間進行拓展和衍生,就會涉及到空間內(nèi)部的留白,這為建筑活動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室內(nèi)設計中,充分考慮留白的非限定性因素,保障空間的開放性和拓展性,才能實現(xiàn)建筑內(nèi)部和外部品質的對比與統(tǒng)一。
室內(nèi)設計實踐中,制約著室內(nèi)空間布局的最大因素就是建筑圍護。在形式上,建筑圍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帶狀的墻體,另一種是點狀的結構。帶狀的墻體在空間設計中非常普遍,點狀的結構也廣泛運用于建筑圍護中。如果建筑圍護被處理為點狀結構,那么就會表現(xiàn)為建筑平面的體系向環(huán)境空白開放,建筑邊緣開始變得模糊。
在空間形態(tài)上,帶狀墻體的作用就是承重與分割。不透明的墻體把視線與身體進行雙重分割,而在透明的時候,則對身體進行了單純的限定,空間分割可以形成一個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墻體的存在意義正是為了圍合所需的“空白”,其平面上呈現(xiàn)的形態(tài)體現(xiàn)著虛與實的對比。
奧地利布雷根茨美術館的主要承重任務,是空間內(nèi)部核心部位的三片帶狀的墻體。這三片墻體為混凝土結構,滿足美術館的承重需求,同時美術館的空間形態(tài)簡單大氣,這也主要歸功于三片帶狀墻體的簡單線性布局。這種布局形態(tài),充分釋放了建筑墻體線的表現(xiàn)力,從而營造出了空間的“留白”。此處的留白因為“空白——建筑圍護——建筑空間”這一特色,與其它形態(tài)區(qū)別開來,滿足美術館應對不同的展覽要求,更具層次感(見圖2、圖3)。
圖2 美術館平面草圖分析
圖3 美術館展廳空間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態(tài)中,常用“柱”來起到建筑體承重功能,而一般的墻體不具有承重的功能,使得中國的建筑呈現(xiàn)出“大”而“空”的特點,從而可以按照功能與審美進行布置,顯得更加自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建筑布局形式開始轉變,從而演變成現(xiàn)今的“中庭”。所謂中庭,就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大”而“空”的特點在垂直向度上的表現(xiàn),其最大特點就在于其“留白”功能,它可以利用其垂直向度上的“大”而“空”的特點,與建筑內(nèi)部其它部分產(chǎn)生空間的虛處理,這種空間上的虛處理,便是留白。不僅如此,中庭的特點使其成為了引進自然光源的重要介質,更加凸顯中庭在室內(nèi)空間留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庭作為引進自然光源的重要介質,它利用光線塑造室內(nèi)空間,從而營造出一種與外部空間既隔離又融合的特有空間形態(tài)。
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間,使得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官拓寬建筑的空間,是室內(nèi)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的考慮方面。而留白則可以彌合建筑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二者之間的差異與斷裂,實現(xiàn)二者的滲透,同時實現(xiàn)多層空間,亦即建筑空間、城市空間、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光相互滲透。通過視線的拓展和光線的滲透,將建筑空間與周圍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積極互動。在對建筑圍護設計留白的時候,通常利用通透的玻璃來減少實體形態(tài)對空間的限定。玻璃作為一種透明的材質,兼具著“有”和“無”兩重形態(tài),使得在實現(xiàn)空間阻隔的同時,又讓我們的視線不受到阻礙。建筑圍護與建筑物之間,不是以往單純的分割關系,而是點綴和勾畫的關系。這種空間的留白處理,展現(xiàn)了空間的開放性,大幅度提升了空間的品質。
挪威建筑評論家諾伯格·舒爾茨在《存在·空間·建筑》中提出:“所謂建筑空間,可以說就是存在空間的具體化。建筑空間意象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為滿足生活而發(fā)達的圖式,是一個心理概念”[4]。對于任何一個空間形態(tài)來說,空間意境的營造都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意境的把握與營造對滿足室內(nèi)空間的精神需求,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品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空間意境的營造,本文從留白藝術的“虛實相生”“模糊含蓄”等特征分析。
留白就是空間的“空白”,是讓空間具有虛實感的首要特征。室內(nèi)空間設計中,太過于飽滿或過于緊湊的布局,會讓人有壓抑、沉悶的感覺,產(chǎn)生疲勞感,無法突出視覺中心和主體內(nèi)容。留白可以打破沉重、緊張、呆板的空間布局,給空間帶來新鮮的氛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流傳至今,一直存在虛實相生的空間設計理念。采用的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主要通過主體建筑與庭院來實現(xiàn)的,其中主要借助梁、柱等進行表層的對比,進而形成虛實的空間效果。虛實相生的運用可以使得內(nèi)外空間相互融合、互相補充,實現(xiàn)了陰陽的交匯,人、空間、自然達到了和諧,形成有機的整體,給人以一種美的感受。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中,大到皇帝的行宮,小到民居的四合院,“虛實相生”的藝術特征無處不在。
梁志天先生設計的上海別墅可謂是這方面代表,別墅的院落與房屋分別代表虛與實兩部分,這兩部分既展現(xiàn)出空曠,拓寬視野,又利用房屋來界定院落的功能。而別墅中的水和墻壁相交映,既利用水投射出墻壁的影子,又利用透明的墻壁把陽光透進來,虛虛掩掩,“意境”盡出(見圖4)。
圖4 九間堂別墅
空間的留白說到底也是追求模糊含蓄,用“模糊”的美帶給人們意境的想象空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模糊含蓄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建筑空間中照壁、亭、外廊、建筑外部的風雨廊、建筑頂層或底層的綠化帶、棟與棟之間的連廊等等。當空間功能限定虛化了,空間的邊界既是限定的,又是模糊的,空間之間的使用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見圖5)。
圖5 傳統(tǒng)建筑中的虛化空間
傳統(tǒng)的建筑中的空間或庭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滿足一定的居住功能,但是這種功能常常又不是單一的,它具有一種虛化、模糊性。庭院空間為一種典型的留白空間,建筑大師莫伯治先生曾指出,庭院的內(nèi)在的品質就是它的不穩(wěn)定性、模糊、含蓄、復合,沒有明確界限。正是這種模糊給人以功能的需求滿足和精神的空靈感覺??臻g的留白此時就有虛空意象之景,建筑實物與空間留白造就了模糊含蓄的意境美。
留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的精神對于意境的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不管是老子還是《周易》都強調(diào)虛實相生、模糊含蓄,在室內(nèi)設計上最佳的詮釋就是留白。室內(nèi)設計是對人們所活動的有限的空間進行合理的安排與整合,在安排與整合的過程中,留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塑造空間的意境,使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進而產(chǎn)生幽遠的回味與深刻的記憶。繼承與發(fā)展“留白”藝術在室內(nèi)設計中的應用,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獲得重生,并對日后設計實踐起指導性作用。
[1]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陳麗香,黃文.無畫處皆成妙境:談中國畫的“空白”[J].裝飾,2003(7):62-63.
[3]李澤厚.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4]諾伯格·舒爾茲.存在·空間·建筑[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Discussion on Form and Intension in Space Creation by the Art of Keeping Blank Space
JIANG Yo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Nantong 226007,China)
Based on the critically absor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paper introduces“empty space”originat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to interior design,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s concerning blank meaning in superficial spatial form and deep aesthetic conception,advocating the co-existence of the virtual and actual space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paces and permeability inside and outside spaces,enlarging the freedom of space division and liberating space so as to set peoples’ideas free.
art of keeping blank space;form;intention;interior design
J061
A
1009-3907(2014)09-1296-04
2014-05-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0YJA760009)
江勇(1981-),男,江蘇南通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
李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