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自從去年除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xù)三次現(xiàn)場直播石阡堯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體過大年”的盛況后,記者一直有一種去堯上的沖動。直到今年春節(jié)期間在石阡走訪親戚,才有機會一探堯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堯上距離石阡縣城30余公里,村莊300余人,坐落在石阡與施秉、鎮(zhèn)遠毗鄰的佛頂山山麓。
村莊四周群山蒼翠,包溪河如同玉帶縈回,典雅的干欄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鄧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紅色的風雨橋,彰顯“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還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仡佬毛龍、仡佬木偶戲……
今年春節(jié)期間,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時分,村前的廣場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陸續(xù)圍著旁邊的呈六邊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見服務員端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有冬蟲夏草童子雞、苔茶糯米酥、香菇長壽湯,還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邊品味著美味佳肴,一邊觀看精彩的文藝表演。廣場上,觥籌交錯聲、歡笑聲、祝福聲、歌聲不絕于耳。
村里人講,六和三角宴原本是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團圓飯的宴席。六和宴的擺放有講究,呈三角寶塔式布局,長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齡逐一就坐,這種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
來自湖北武漢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駕游來到堯上的,他說:“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傳遞出來的‘和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p>
石阡縣旅游局局長李玲說:“六和表示父母和藹、夫妻和鳴、家庭和順、鄰里和睦、環(huán)境和美、社會和諧,寓意六六大順。彰顯團結(jié)、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精神,而擺放的三角寶塔式造型的宴席則體現(xiàn)了村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p>
關于“六和”的來歷,70多歲的村民鄧華忠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祖上流傳下來的故事:鄧氏家族來到這個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兩個夭折,其余六兄弟長大成人,因相互間經(jīng)常發(fā)生糾紛不和,六家人商議每年除夕時聚在一起吃飯,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訓言:后人要永遠和睦相處。后來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飯成為慣例,“六和宴”就這樣誕生了。
鄧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塊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慶元年(1796),是關于仡佬鄉(xiāng)民防止偷搶灌溉用水所立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上面清晰記載:鄉(xiāng)民“量其田之遠近,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處以水管為憑,照股均分,無分晝夜輸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轉(zhuǎn)”,并規(guī)定違約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個值日周期的懲罰。
在農(nóng)耕社會,水之于農(nóng)業(yè)對仡佬先民來講彌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種“六和”精神的傳遞,大家和睦共處,使得這方土地一直以來顯得安寧、祥和。
鄧華忠老人家客廳的墻上貼著一張“石阡縣孝心媳婦”的獎狀,這張獎狀正是三年前縣里頒給兒媳席運梅的,提起這位兒媳婦,老人表示很滿意,“一家人和和順順,從來沒吵過嘴”。
就在三年前,鄧華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癥,席運梅扔下手頭上忙碌的生意活,陪著老人輾轉(zhuǎn)到貴陽、長沙等地尋醫(yī),由于癌癥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席運梅就帶著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詳。
不僅如此,鄰里之間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祿家因電線短路導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齊心協(xié)力下,大火被撲滅,房屋得以幸存,也讓緊挨著的幾棟仡佬民居免遭滅頂之災。
如今,堯上依托獨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間文化和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佛頂山自然生態(tài)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全村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即使是物質(zhì)生活開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為鄰里往來、家庭構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內(nèi)核。
在這里,不管是游客,還是本地村民,都浸潤在這種歷久彌新的“六和文化”氛圍里。(責任編輯/朱廣彥)
自從去年除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xù)三次現(xiàn)場直播石阡堯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體過大年”的盛況后,記者一直有一種去堯上的沖動。直到今年春節(jié)期間在石阡走訪親戚,才有機會一探堯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堯上距離石阡縣城30余公里,村莊300余人,坐落在石阡與施秉、鎮(zhèn)遠毗鄰的佛頂山山麓。
村莊四周群山蒼翠,包溪河如同玉帶縈回,典雅的干欄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鄧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紅色的風雨橋,彰顯“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還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仡佬毛龍、仡佬木偶戲……
今年春節(jié)期間,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時分,村前的廣場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陸續(xù)圍著旁邊的呈六邊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見服務員端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有冬蟲夏草童子雞、苔茶糯米酥、香菇長壽湯,還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邊品味著美味佳肴,一邊觀看精彩的文藝表演。廣場上,觥籌交錯聲、歡笑聲、祝福聲、歌聲不絕于耳。
村里人講,六和三角宴原本是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團圓飯的宴席。六和宴的擺放有講究,呈三角寶塔式布局,長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齡逐一就坐,這種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
來自湖北武漢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駕游來到堯上的,他說:“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傳遞出來的‘和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p>
石阡縣旅游局局長李玲說:“六和表示父母和藹、夫妻和鳴、家庭和順、鄰里和睦、環(huán)境和美、社會和諧,寓意六六大順。彰顯團結(jié)、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精神,而擺放的三角寶塔式造型的宴席則體現(xiàn)了村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p>
關于“六和”的來歷,70多歲的村民鄧華忠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祖上流傳下來的故事:鄧氏家族來到這個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兩個夭折,其余六兄弟長大成人,因相互間經(jīng)常發(fā)生糾紛不和,六家人商議每年除夕時聚在一起吃飯,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訓言:后人要永遠和睦相處。后來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飯成為慣例,“六和宴”就這樣誕生了。
鄧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塊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慶元年(1796),是關于仡佬鄉(xiāng)民防止偷搶灌溉用水所立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上面清晰記載:鄉(xiāng)民“量其田之遠近,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處以水管為憑,照股均分,無分晝夜輸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轉(zhuǎn)”,并規(guī)定違約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個值日周期的懲罰。
在農(nóng)耕社會,水之于農(nóng)業(yè)對仡佬先民來講彌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種“六和”精神的傳遞,大家和睦共處,使得這方土地一直以來顯得安寧、祥和。
鄧華忠老人家客廳的墻上貼著一張“石阡縣孝心媳婦”的獎狀,這張獎狀正是三年前縣里頒給兒媳席運梅的,提起這位兒媳婦,老人表示很滿意,“一家人和和順順,從來沒吵過嘴”。
就在三年前,鄧華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癥,席運梅扔下手頭上忙碌的生意活,陪著老人輾轉(zhuǎn)到貴陽、長沙等地尋醫(yī),由于癌癥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席運梅就帶著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詳。
不僅如此,鄰里之間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祿家因電線短路導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齊心協(xié)力下,大火被撲滅,房屋得以幸存,也讓緊挨著的幾棟仡佬民居免遭滅頂之災。
如今,堯上依托獨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間文化和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佛頂山自然生態(tài)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全村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即使是物質(zhì)生活開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為鄰里往來、家庭構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內(nèi)核。
在這里,不管是游客,還是本地村民,都浸潤在這種歷久彌新的“六和文化”氛圍里。(責任編輯/朱廣彥)
自從去年除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xù)三次現(xiàn)場直播石阡堯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體過大年”的盛況后,記者一直有一種去堯上的沖動。直到今年春節(jié)期間在石阡走訪親戚,才有機會一探堯上“六和文化”的究竟。
堯上距離石阡縣城30余公里,村莊300余人,坐落在石阡與施秉、鎮(zhèn)遠毗鄰的佛頂山山麓。
村莊四周群山蒼翠,包溪河如同玉帶縈回,典雅的干欄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鄧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紅色的風雨橋,彰顯“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還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仡佬毛龍、仡佬木偶戲……
今年春節(jié)期間,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品味六和三角宴。
傍晚時分,村前的廣場上燃起熊熊篝火,游客陸續(xù)圍著旁邊的呈六邊形的六和桌就坐。只見服務員端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美味佳肴,有冬蟲夏草童子雞、苔茶糯米酥、香菇長壽湯,還有香甜的米酒。
游客一邊品味著美味佳肴,一邊觀看精彩的文藝表演。廣場上,觥籌交錯聲、歡笑聲、祝福聲、歌聲不絕于耳。
村里人講,六和三角宴原本是這里村民每年除夕吃團圓飯的宴席。六和宴的擺放有講究,呈三角寶塔式布局,長老最先在塔尖的六和餐桌就坐,然后依照年齡逐一就坐,這種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
來自湖北武漢的李在林一家是自駕游來到堯上的,他說:“這里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六和宴傳遞出來的‘和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石阡縣旅游局局長李玲說:“六和表示父母和藹、夫妻和鳴、家庭和順、鄰里和睦、環(huán)境和美、社會和諧,寓意六六大順。彰顯團結(jié)、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精神,而擺放的三角寶塔式造型的宴席則體現(xiàn)了村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p>
關于“六和”的來歷,70多歲的村民鄧華忠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祖上流傳下來的故事:鄧氏家族來到這個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兩個夭折,其余六兄弟長大成人,因相互間經(jīng)常發(fā)生糾紛不和,六家人商議每年除夕時聚在一起吃飯,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訓言:后人要永遠和睦相處。后來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飯成為慣例,“六和宴”就這樣誕生了。
鄧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塊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慶元年(1796),是關于仡佬鄉(xiāng)民防止偷搶灌溉用水所立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上面清晰記載:鄉(xiāng)民“量其田之遠近,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處以水管為憑,照股均分,無分晝夜輸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轉(zhuǎn)”,并規(guī)定違約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個值日周期的懲罰。
在農(nóng)耕社會,水之于農(nóng)業(yè)對仡佬先民來講彌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種“六和”精神的傳遞,大家和睦共處,使得這方土地一直以來顯得安寧、祥和。
鄧華忠老人家客廳的墻上貼著一張“石阡縣孝心媳婦”的獎狀,這張獎狀正是三年前縣里頒給兒媳席運梅的,提起這位兒媳婦,老人表示很滿意,“一家人和和順順,從來沒吵過嘴”。
就在三年前,鄧華忠的老伴不幸罹患癌癥,席運梅扔下手頭上忙碌的生意活,陪著老人輾轉(zhuǎn)到貴陽、長沙等地尋醫(yī),由于癌癥晚期,老人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席運梅就帶著她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最后老人走得很安詳。
不僅如此,鄰里之間也很和睦。去年冬天,李世祿家因電線短路導致房屋起火,在全村人的齊心協(xié)力下,大火被撲滅,房屋得以幸存,也讓緊挨著的幾棟仡佬民居免遭滅頂之災。
如今,堯上依托獨特的仡佬族民族民間文化和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佛頂山自然生態(tài)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全村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即使是物質(zhì)生活開始富足,“六和”精神仍然成為鄰里往來、家庭構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內(nèi)核。
在這里,不管是游客,還是本地村民,都浸潤在這種歷久彌新的“六和文化”氛圍里。(責任編輯/朱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