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近幾個月來,兩棲攻擊艦被媒體多次提起:法俄在制裁之下順利移交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被西方媒體反復批評;美國海軍“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訪港被解讀為增強亞太軍力之舉;日本防相則反復提到要引進兩棲攻擊艦“加強西南諸島防御”……一種兩棲作戰(zhàn)艦只,忽然就成了多家海軍眼里的香餑餑,不得不讓人驚訝現(xiàn)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
由于噸位不小且具備巨大的飛行甲板,搭載各種軍機的兩棲攻擊艦也常常被人們當做航空母艦的同類看待?!皽屎侥浮薄ⅰ靶『侥浮?、“直升機航母”等各種稱呼也表明了人們對這一艦種的認識與期待。畢竟從源頭上,兩棲攻擊艦是航空母艦家族的“衍生產品”。
上世紀50年代噴氣式戰(zhàn)機普及后,舊式航母要使用它們必須經過價格不菲的升級,加上二戰(zhàn)結束后各國均大規(guī)模裁減海軍,不少服役沒幾年的航母面臨下崗。恰在此時,直升機的實用化使得大規(guī)模運用直升機空降成為時髦戰(zhàn)法。兩相結合,第一批兩棲攻擊艦就借著廢舊航母的軀殼誕生了。
不過很快兩棲攻擊艦就和航母劃清了界限。隨著二戰(zhàn)航母的退役,接替他們的艦船與同時代的航母逐漸拉開了差距:因為不需要起飛噴氣式戰(zhàn)機,兩棲攻擊艦上沒有斜角甲板、彈射器和阻攔索;與慢速兩棲艦協(xié)同作戰(zhàn)使其放棄了高速航行的能力;不少兩棲攻擊艦還增加了放置登陸艇的塢艙和搭載陸戰(zhàn)隊員的住艙,弱化了原本就一般的航空作業(yè)能力……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原本只是廢物利用的兩棲攻擊艦成了一種高成本的專用艦艇,一時間,兩棲攻擊艦變得鮮有人問津,成了超級大國的炫耀之物。
不過冷戰(zhàn)之后的軍事格局給這種原本走進死胡同的艦種帶來了新生機。一方面,冷戰(zhàn)后各種國際行動對軍隊的部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兩棲攻擊艦同時攜帶戰(zhàn)機、人員和船艇的功能備受各方青睞;另一方面,以“鷂”式為代表的垂直起降戰(zhàn)機賦予直升機母艦以執(zhí)行防空作戰(zhàn)和對地攻擊的能力,新一代的F-35隱形戰(zhàn)機更是將這一能力增強到不亞于傳統(tǒng)航母的水平。用比航母少得多的錢,辦比航母多的事成了新時代兩棲攻擊艦的賣點,雖然它更像一個“萬金油”,但在不需要專業(yè)航母的時代,樣樣稀松好過一門精通。
美國海軍近年來開始日益重視兩棲攻擊艦的作用,新一代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著重強化使用F-35隱形戰(zhàn)機的能力,使其能夠取代航母,獨立面對低烈度的作戰(zhàn)任務,為美軍航母分擔更多職能,保障航母打擊大隊“好鋼用在刀刃上”。
而對于更多囊中羞澀的國家,花錢不多的兩棲攻擊艦儼然成了維持“大國尊嚴”的高效手段:意大利將自己的航母裝上塢艙以省卻再買專用兩棲艦的開銷;法國、俄羅斯在無力添置更多航母的情況下用西北風級作為幫手填補數(shù)量的不足;西班牙、澳大利亞則干脆用兩棲攻擊艦取代了航母作為艦隊核心;連韓國都自己鼓搗了兩棲攻擊艦,美名其曰“準航母”,為自己的宇宙大國夢添磚加瓦。
相對而言,快速壯大的中國海軍對兩棲攻擊艦的需求存在但不迫切。東海和南海諸島的問題在中國有能力輕松奪占的情況下,早已成為一個政治問題,制止臺灣搞“臺獨”需要的也不是這種運輸小規(guī)模部隊的突擊戰(zhàn)艦。加上中國暫時還沒有垂直起降戰(zhàn)機,中國兩棲攻擊艦將被迫同航母協(xié)同,在航母編隊的保護下作戰(zhàn)。這非但不能分擔航母職能,還加重了航母戰(zhàn)斗群的負擔。由此看來,中國海軍裝備兩棲攻擊艦的目的,更多也將是探索性的。
至于日本求購兩棲攻擊艦,可能是諸大國里最接近兩棲攻擊艦本來作用的一個了。日本已經裝備了多艘直升機母艦,早已過了找一艘平甲板船撐場面的階段。日本看上的,是兩棲攻擊艦相對平衡的運載能力和較強的航空支援火力。不過在狹小的東海上,使用一艘數(shù)萬噸的艦艇執(zhí)行兩棲攻擊任務實在不是什么明智的決定。倘若日方沒有獲得海上制空權,這種做法無異于為對手提供了絕佳的打靶目標;倘若日方掌握了制空權,為什么還要兩棲攻擊艦去執(zhí)行普通船艇就能做的工作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