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莉
摘 要:本文梳理了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的主要觀點和思路,即人憑借自身的思維和意志,在審美教育中拒絕感性、理性的分裂錯亂,踏上美的途徑,走向自由王國。并對書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做了理解分析和簡要的評價。
關鍵詞:席勒;《審美教育書簡》;游戲沖動;第三種狀態(tài)
法國革命帶來的反思,現(xiàn)實國家的混亂,讓兼具文學、哲學氣質(zhì)的席勒虔誠得找到了“審美教育”之路,進而引申出社會理想。盡管是原地筋斗,盡管路還是那條,卻已是另一種走法??梢娤盏目嘈暮蜔佬摹?/p>
一
《審美教育書簡》的理論體系有一個高懸的假設和理想,即純粹客體的存在,其外觀為“本義”的國家。在她的國度里,個人天性完滿;物質(zhì)必然就是精神必然,人的沖動就是理想,個人就是國家。
可在現(xiàn)實中,這種理想的完整就一分為二了?!秾徝澜逃龝啞分泻芏嗖糠钟懻摿硕至眩缱匀恍愿窈偷赖滦愿?,多樣性和一體性,人格與狀態(tài),溶解性和振奮性等。
席勒承認甚至支持這種分裂。簡單完整的古希臘會永遠是理想,但不能止步于此。國家的進步需要有“分工”,席勒支持“分”地更清,以便各對立面在各自領域充分發(fā)展到最嫻熟的地步,因為“只有一定程度的清晰才能與一定程度的豐富與熱度共存?!?/p>
所以席勒真正反對的是偏執(zhí)一端,近乎壓倒、舍棄另一端的分裂狀態(tài)。矛頭直指康德。因為我們既需理解世界,也需把握世界;既需國家強大整一又需個人完善。所以,道德性格和物質(zhì)性格,一體性和多樣性等分裂的二元無一可偏廢。
席勒的時代乃至當代,知識機械堆積,感性功能缺失,都造成了社會的失重混亂。國家以知解力、記憶力等作為評價人的標準,人只能發(fā)展某一種力,破壞天性,人成為碎片,國家成為碎片的堆砌。
除了反對偏執(zhí)一端的分裂外,席勒還反對物質(zhì)原則和道德原則的內(nèi)在錯位。這個隱形惡疾正起于幼稚而膚淺的理性啟蒙和國家知解性的評人標準。社會出現(xiàn)了“自然的道德狀態(tài)”和“道德的自然狀態(tài)”,即在官能的自然合法領域壓制沖動,顯擺著剛販來的“文明”、“啟蒙理性”,違心地循規(guī)蹈矩,甘受各種社會專斷、惡俗、誘惑、褥禮的控制。而在真正需要按理性與完滿天性運作的道德領域,人卻因為無法做到慎獨而無法無天了。自然法則的混亂、隨欲、狂野在道德領域橫行,帶給人的傷害兇殘至極。
這種“淺理性啟蒙”混亂了個人內(nèi)在的行為自律規(guī)則,而國家的知解性評人標準則在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截出一條無限的鴻溝。國家的“機器化”使得“國家藝術家”死亡,“本義”的國家消失了,再也不是純粹客體的外觀,再也無法與個人親密無間,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由個人與理想的“人”的關系淪為龐大機器與無生命的組織機構(gòu)之間的關系,與國家、組織打交道就難免使人有出于陌生、未知的恐懼感和強力壓迫感。當“社交”也要被當成一種專門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不知是喜是憂?!吧缃弧?,即社會交往,是否該是人“自然”的“內(nèi)力”?是“人際和諧交流的需要”?每天吃飯,可曾留心手指怎樣夾筷?夾到魚肉又可曾光榮而驕傲?!社交本當是無意、自然而有能到位之舉。另一方面,國家的知解性評人標準,在使國家機器化的同時,又使社會成員零件化,個人被“分配”到的一項知識能力控制住。思考、精業(yè),卻多少忽略了感官、感情世界。務實、勤奮,卻對整體視而不見。冷漠、狹隘讓人與人失去了彼此關愛同情的能力。個人的悲喜再嚴重,別人也無暇為此停留片刻。
席勒所厭惡的自然與理性偏執(zhí)一端的分裂,尤其是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知性、理性偏執(zhí),及其運作范圍的錯位,造成了純粹客體中感性、理性成分的失衡以及彼此根本性質(zhì)上的錯亂和侵犯。通向神圣王國的道路塌陷扭曲了。
二
美是一種可能,是在現(xiàn)實風雨中殘破飄零的藍花瓣在雨打風吹中又驀然湊成花形,后又四散去。美在現(xiàn)實中,她是無限精神的下凡,純粹客體、完美人性在凡間形消神散,化為彼此尋找的感性沖動和形式?jīng)_動,他倆的重逢便成為有限精神,成為純粹理性概念的美。從無限精神到有限精神到美的變體(溶解性的美,振奮性的美)——這是純粹客體、完美人性實現(xiàn)的歷程,是神圣王國的到達,是美的歷程。經(jīng)驗中雙重美的無限溶合、接近,在無限的時間中會完成這個完滿的結(jié)局。美和完美人性一樣,也變成了人的目的。到那時,一切分裂、破碎都煙消云散,這是席勒全部的信念。而這個歷程中一次次分離、會合,便是美產(chǎn)生的第一時間,盡管短暫,卻像星光一樣璀璨——“游戲沖動”、“審美狀態(tài)”等。
感性沖動、形式?jīng)_動結(jié)合生成理想美;溶解性的美、振奮性的美結(jié)合生成最接近理想美的現(xiàn)實美。美,不在分裂的兩方中,而是在“第三種”所在中?!秾徝澜逃龝啞烦霈F(xiàn)了“第三種”現(xiàn)象:第三種性格、第三種基本沖動、第三種狀態(tài)等等。
第三種基本沖動即審美游戲沖動。在游戲沖動中,感性沖動、形式?jīng)_動相互作用而統(tǒng)一,最大的獨立性與生存的最高豐富性于此結(jié)合,產(chǎn)生了理想美,實現(xiàn)了完美人性。人就成了完全的人,就有了自由,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坝屑兇饪腕w存在,就有完美人性,就有美”,游戲沖動直接指向了自由,美的地位又上升了,美,即成為人性的完滿實現(xiàn),即自由了。只是,理性無法解釋感性沖動、形式?jīng)_動之間的距離,所以游戲沖動的范圍被完美地設想為“法則、需要之間的中間位置”,中和了由感性沖動、形式?jīng)_動沖突而起的嚴肅,心情因消解了嚴肅的壓迫而自由了。可“中截面上的自由”本身就仍不是自由,這暴露了抽象推理的拘束。
第三種狀態(tài)即審美狀態(tài),與游戲沖動的空對空不同,“審美狀態(tài)”里留下了自由自遠而近的腳步。這個第三種狀態(tài)首先是被經(jīng)驗確定的,“感覺與思維在此連接了起來”,是實際存在的。其次,理性直接確定了這種狀態(tài)不是對立二元的“折衷物”,而是揚棄二者的新狀態(tài),是實際存在的。理想美在凡間成為溶解性的美和振奮性的美,在“無限的空”里踩上一個個腳印,“空機能”喪失了可規(guī)定性,成為有限制的作用力,在無限的時間里,腳印愈來愈多,直至近乎填滿“無限的空”,成為“空的無限”,感性強制和形式強制的軍隊在對峙中解甲了,感性沖動和形式?jīng)_動在共有的現(xiàn)實對象中體驗到了生活與法則,人性建立了。人從原先的被迫承受變?yōu)橹鲃舆x擇,自由誕生了。
“第三種沖動”和“第三種狀態(tài)”,前者從先驗理論上指向了自由的背影,后者的“實在、主動的可規(guī)定狀態(tài)”記錄了自由的現(xiàn)實腳步,美引向自由。多種美在審美狀態(tài)中要變?yōu)橐环N美,成為最接近美的理想的現(xiàn)實美,這是審美教育的任務。這兩個“第三種”呈現(xiàn)了審美教育的可操作性和自由的值得期待。自由是目標,神圣王國就是自由的王國,美“通過自由給予自由”的路線包孕著智慧和意義。
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法則行事。這首要接受所有的強制,不避苦痛??嗤床皇且环N負擔而是力量和動機,“自我意識”在感性沖動和形式?jīng)_動的碰撞結(jié)合中不由人地形成了。美贈予人“第三種存在”,贈予人“自由心境”、“游戲沖動”,人擁有了極其重要的“豐富的否定”。
“豐富的否定”不是虛空,而是“實在”的否定,他擁有著世界,滿當當?shù)膹娭迫麧M其中使他無立足地,可他還能“游戲人間”。悲苦,是因為看到世事之不得不然,而不知其即自然而然。這種“獲得”式的消除,“自我擴大、充實”式的否定更為深刻,是經(jīng)歷一番掙扎之后的調(diào)和。
“豐富的否定”即游戲沖動,自由心境,中間心境,是最富美學意義的狀態(tài),感性沖動與形式?jīng)_動在對峙中既緊張又松弛,感性力與理性力既不反抗也不退讓,痛感與快感輕輕觸碰,心境如潛流洶涌的靜海,永遠最平靜又最激動。席勒在書的開頭提到的“因人為折磨以獲得自然順從的產(chǎn)物”而丟失的美的整體又回歸了。
這種“中間心境”擁有所有卻一無所有,整個世界可以選擇,這種“功能啟示”是美贈予的,思維憑借自身規(guī)律把人從感覺引向法則,從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絕對存在,意志便實現(xiàn)了思維引導,是思維的唯一支配力,思維和意志是現(xiàn)實中的人實現(xiàn)自由的唯二途徑,從無中生有,萬有中選得“一”。
憑借自身的思維和意志,在審美教育中拒絕感性、理性的分裂錯亂,踏上美的途徑,走向自由王國。這就是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的主要思路,不管這最終的目標是否真實存在,我們畢竟在翻筋斗中擴大充實了自己,也許,目標確實存在,如白天的星辰,我們暫未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