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眉間尺與哈姆萊特的復仇之路在內(nèi)在動因的驅(qū)使下曲折而堅定,本文借助文本細讀的方法,聯(lián)系中國對親緣關系的重視,西方受人文主義思想與基督教神思想的影響,得出親情的助推和堅守的信念是二者復仇的內(nèi)在動因。
關鍵詞:復仇動因;親情助推;信念堅守
盡管《鑄劍》與《哈姆萊特》創(chuàng)作年代、背景不同,但塑造的具有反思意識、反抗精神的復仇者形象卻具有相似之處:他們急于復仇,卻由于各種原因一再延宕時機,最終以悲壯的自我犧牲作結。主人公眉間尺與哈姆萊特歷來被冠以優(yōu)柔寡斷的頭銜,但潛藏在優(yōu)柔背后的真正復仇動因卻不盡相同。通過文本分析,眉間尺復仇的內(nèi)在動因在親情的助推下被激發(fā)出來;而哈姆萊特延宕中則受人文主義思想與基督教神思想對其影響,這種對信念的堅守是哈姆萊特復仇的內(nèi)在動因。
眉間尺在被告知父仇之前,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對于夜間擾夢的老鼠表現(xiàn)出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而并非優(yōu)柔的性格。聽得“撲通一聲”和“爪子抓著瓦器的聲音”,他驚得睜開眼睛,高興地點上松明一探究竟,這里的旁觀是等著看熱鬧的欣喜,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痛快,更是一個少年好奇心的展現(xiàn)。想到老鼠夜夜咬家具,他憎恨,看到水面上露出老鼠的小紅鼻子,他可憐;見到濕淋淋的老鼠全身,他憎恨,見到老鼠不能動彈,他可憐;老鼠似乎要逃走,他大驚失色地踩死,老鼠大概死掉,他又覺得很可憐。對待老鼠的態(tài)度在憎恨與憐惜之間搖擺,無異于貓將捉到的老鼠置于捉、放往復的游戲。眉間尺態(tài)度上的變化表現(xiàn)得是一個孩子的稚嫩,他想到哪,情感態(tài)度就變化到哪,他的憎恨是生活體驗帶來的不便(夜不能寐,家具被蠶食),而他的憐惜則是一個孩子對于動物最真實的情感表現(xiàn),沒有性格優(yōu)柔的拔高,只是一個少年無法掩飾善良本性的真實表現(xiàn)。這種單純的性格在得知復仇使命后依然顯現(xiàn)。他擔心雄劍傷到向他跑來的孩子,嚇出了一身冷汗,急忙遠離人群??梢?,象征復仇使命的雄劍雖然背負在肩,但是眉間尺卻承受不住這份重托,像害怕犯錯的孩子一樣擔心傷及無辜。而反省自己的軟弱時,想到的卻是“母親的嘆息是無怪的”,母親對于自己的認同似乎高于復仇本身?;谝陨衔谋痉治?,我們可以看出眉間尺的復仇情緒被點燃是依靠外力,即母親敘述為父報仇的事件,真正的復仇動因是親情。中國向來重視血親關系,父父子子的綱常加固了血緣的認同,雖然沒有西方信仰的力量,但骨肉血親的生死相連同樣能夠使一個稚嫩的少年義不容辭地接受為父報仇的使命,然而少年畢竟還是16歲的少年,當涌動在胸口的熱血被冰冷的現(xiàn)實所冷卻,他的優(yōu)柔只是生命的弱小,是16歲的少年無法逾越的鴻溝,如若他真的優(yōu)柔,又怎會有自刎時的決絕與干脆?
哈姆萊特的延宕一直被用來證明其性格具有優(yōu)柔寡斷的特點。知人論世,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要還原當時的時代背景?!豆啡R特》取材于十二世紀的丹麥史,卻映射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現(xiàn)實社會。戲劇沖突的雙方帶有一定的代表性??藙诘宜勾矸饨ㄅf勢力;哈姆萊特則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也帶有中世紀基督神學思想的印記。正是在這兩種思想的影響下,哈姆萊特的復仇一再延宕,外在表現(xiàn)為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特征,實則是對信仰的堅守,對復仇的堅定。與東方部分地區(qū)相信鬼神之說類似,西方也相信鬼魂之言,當哈姆萊特從父親的亡魂中得知真相,他沒有被復仇的怒火沖昏頭腦,而是對父親的被害進行一番科學的考證。戲中戲的成功,證實了父親死亡真相,而復仇的“絕佳”機會,又在哈姆萊特的延宕中“失之交臂”。第三幕第三場中,克勞狄斯正在祈禱,在讀者看來這是絕好的報仇機會,然而對于深受基督神學思想影響的哈姆萊特而言則不然?;浇陶J為,人生來即有罪,唯有通過向上帝虔心懺悔,才可以減輕乃至消除自己的罪惡而免墮地獄。也就是說,一個信奉基督的人,哪怕是一個弒兄娶嫂的惡人,當他虔心向基督懺悔時,基督就會傾聽他的悔悟,寬恕且消除他的罪惡。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哈姆萊特又一次停住了復仇的步伐。而人文主義者則主張憑借自己的力量鏟除任何破壞幸福生活的個人,他們只承認現(xiàn)實,不相信來世;他們有仇必報,更何況是殺父竊國之仇。在人文主義和神學思想的沖突下,哈姆萊特在痛苦的矛盾中依然堅守住兩種信仰,以自我犧牲的方式為父報仇。探尋哈姆萊特的復仇動因需要將人物置于其成長環(huán)境中,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被認為復仇最佳時機的延宕,在基督神學思想的解釋下合情合理,而不再將目光拘于性格的優(yōu)柔寡斷。哈姆萊特執(zhí)著于人文主義思想和基督神學思想,小心求證父親亡魂的真相,深思熟慮地走在復仇的道路上。
眉間尺與哈姆萊特一對看似優(yōu)柔的難兄難弟,復仇動因卻在東西方思想的影響下南轅北轍。一個是16歲涉世未深的少年被親情所助推,一個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王子在人文思想與神學思想的雙面夾擊下艱難地堅守,無論途中遇到多少曲折,他們依然堅定地前往復仇之路,以自我犧牲式的結局完成了復仇使命。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鑄劍》,《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朱生豪譯 [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3]王毅:論哈姆萊特延宕和復仇中的圣經(jīng)思想[J].國外文學(季刊),2003(3).
[4]王雅清:讀《鑄劍》兼論魯迅的復仇意識[J].現(xiàn)代文學研究,2012(3).
作者簡介:孫蓉蓉(1990.07-),女,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在讀,中國現(xiàn)當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