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華等
【摘要】“艾滋病恐懼癥”是一種混合性神經癥,核心癥狀可表現(xiàn)為焦慮、疑病、恐懼、強迫、抑郁癥狀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可伴有與艾滋病的臨床癥狀相似的軀體癥狀,患者感到痛苦,反復求醫(yī)。本文通過典型案例,詳述診療過程,來探索艾滋病恐懼癥的診治。
【關鍵詞】艾滋病恐懼癥;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
Case study of comprehensive psychotherapy on the fear of AIDS diseaseCHAO Hua1, CUI Zhanyu2, HAN Lihua1, SHI Xiaomeng2, LIU Na1, CHEN Xi1, LI Lin1,2△. 1. Comprehensive Outpatient, 302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39, China; 2.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302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Fear of AIDS disease" is a mixed neurosis,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one or several symptoms of anxiety, hypochondria, phobia,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d somatic symptoms similar to AIDS. Patients would feel pain and see a doctor repeatedl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and detailing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ar of AIDS diseases are explored.
【Key words】Fear of AIDS diseas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Morita therapy
【中圖分類號】R395.1【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感染人數(shù)不斷增長,且無法治愈。人們對艾滋病的關注和恐懼隨之增高,出現(xiàn)了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心理障礙,尤為突出的就是艾滋病恐懼癥。
艾滋病恐懼癥最早于上個世紀80年代首先報道[1,2],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目前,學者比較認同王建平等[3]提出的定義:它是一種混合性神經癥,對艾滋病有強烈的恐懼感,并伴有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一種或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也可伴有與艾滋病相似的臨床軀體癥狀;有一定的人格基礎,如固執(zhí)、敏感、多疑、追求完美等人格特點;起病常受高危性行為,受生活壓力事件影響;HIV 相關檢測結果為陰性,但心理負擔只能暫時緩解,不久便會產生新的疑慮,而不得不再次就醫(yī);患者內心痛苦,嚴重影響到自身工作、學習和生活?,F(xiàn)將門診接待的1例艾滋病恐懼癥患者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魏某,男,28歲,未婚,漢族,高中文化程度,來北京打工4年余。性格內向寡言,做事認真,追求完美。
心理測驗結果如下:MMPI測驗結果:Hs量表T分72分,D量表T分65分。SCL-90測驗結果:軀體化因子分3.1分,焦慮因子分2.3分,抑郁因子分2.7分。
2主述與個人陳述
2.1主述
因1次不潔性行為而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近2個月情緒低落、焦慮不安、內心痛苦、反復就醫(yī)、影響工作和生活。
2.2個人陳述
3年前,曾發(fā)生過1次不潔性行為,事后內疚自責,擔心染上性病和艾滋病。偶有生殖器不適而懷疑自己患了艾滋病,十分驚恐,在電視上看到預防性病、艾滋病宣傳,更加擔心和害怕。遂自行買治療性病的藥吃,懊悔不已,忐忑不安,白天工作心不在焉,夜里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經窗口期醫(yī)學檢測,排除艾滋病病毒陽性,之后一兩年中,出現(xiàn)疑似艾滋病癥狀。病程中,患者反復多次到綜合性醫(yī)院就診,并做多次HIV檢測,均無明顯氣質性病變及生物學異常指標,但還是不放心,懷疑可能是假陰性。擔心如果得了艾滋病死了,對不起在農村操勞一輩子的年邁父母。近2個月來,整日擔心受怕,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已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前來心理門診就診。
3咨詢師觀察和他人反映
魏某衣著整齊干凈,談吐正常,問答自如,語氣低緩,面容憔悴,略顯疲態(tài)。據(jù)魏某父母反映,魏某內向敏感,父母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因是家里獨子,十分重視其健康。父母均無人格障礙和其他神經癥性障礙,家族無精神疾病史。
4評估與診斷
根據(jù)判斷精神活動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魏某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能夠主動就醫(yī),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的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魏某的心理癥狀發(fā)生和行為異常有2月余,心理沖突有現(xiàn)實意義,有焦慮、抑郁、強迫等不良情緒,并有稍許泛化,社會功能收到輕微影響;從患者的病程、精神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等方面分析,同時結合MMPI和SCL-90的測試結果及其它相關因素,魏某可以被診斷為神經癥[4]。
5治療方法與原理
認知行為療法: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并不是由事件本身所決定,而是由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即信念、評價、解釋等)引起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以改變患者的認知過程,消除錯誤的認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認知模式為核心,結合行為治療,逐步改善患者的不良行為,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并在新的合理的認知模式指導下,將形成的新行為模式逐步內化為患者的自然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適應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更主要的是分析患者思維活動和應對策略的特點,找出其中的不良認知并加以糾正[5,6]。
森田療法:森田療法的著眼點在于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順應自然,為所當為”,以達到“不治而治”的目標。既不是消極忍受,也不是聽之任之,而是不試圖對抗癥狀,從心里完全接受它,學會承受,把自己從反復想消除癥狀的思想泥潭中解放出來,以擺脫精神交互作用,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帶著癥狀積極生活[7]。
6咨詢目標的制定
依據(jù)患者的評估與診斷,與患者進行協(xié)商,確定咨詢目標如下: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采用認知療法逐步指導患者改變不良認知并重建正確適應的認知并結合行為療法,改善患者不良行為且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自然行為。運用森田療法打破患者“精神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進而消除疑病癥。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在改變認知的基礎上,增強患者的心理素質,使其個性更加完善,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能健康、愉快、有意義的生活。
7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分為:診斷評估與關系建立、心理幫助、結束與鞏固3個階段。具體的心理咨詢過程:
第1次:(1)填寫咨詢登記表,收集患者的個人資料和臨床資料,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2)為患者做MMPI、SCL-90測試,并反饋結果;(3)解釋問題發(fā)生和存在的原因,確定咨詢目標;(4)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探尋其心理困擾及改變意愿;(5)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患者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及人格特征寫日記,包括誘發(fā)事件及對此的認知、評價等。
第2次:(1)加深咨詢關系;(2)引導患者發(fā)現(xiàn)并糾正自己的認知錯誤,并對艾滋病的有關知識進行宣教;(3)說明疑病癥形成的生理機制,并舉例說明心理暗示所能產生的生理效應,運用認知療法指導患者重建認知;(4)指導患者把注意力從自身轉向外界;(5)布置家庭作業(yè),繼續(xù)寫日記。
第3次:(1)反饋咨詢作業(yè),進一步幫助患者調整認知;(2)進行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等,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3)布置家庭作業(yè),進行放松訓練,并記錄。
第4次:(1)反饋家庭作業(yè):患者已經開始意識到造成自己心理及行為問題的原因所在,能夠把注意力從自身轉向外界,并運用深呼吸放松、想象放松來緩解緊張、焦慮情緒;(2)進一步鞏固患者已經重建的正確認知:(3)指導患者正確運用“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接納癥狀,并做一些力所能及原本該做的事情;(4)布置家庭作業(yè):記錄自己如何做到逐步接納癥狀,帶著癥狀順利完成簡單的任務,以及當時的體驗如何。
第5次:(1)反饋家庭作業(yè):患者基本學會了接納癥狀,與癥狀共存,并且開始關注自己的外部行為;(2)進一步鞏固掌握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意識,增強其自信心,促進個人成長;(3)布置家庭作業(yè):對自己自心理咨詢過程進行總結,記錄自己的體會、感受及整個咨詢過程中的改變,主要包括改變的認知以及為所當為的主觀體驗。
第6次:(1)反饋家庭作業(yè):患者已經基本重建了認知,改善了行為,鞏固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意識;(2)重測MMPI、SCL-90,各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3)指導患者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完善患者的性格,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咨詢關系基本結束。
8療效和隨訪
咨詢關系結束1個月后,對魏某進行1次電話回訪,已經基本完成咨詢初期制定的咨詢目標:患者已經改變了原來的不良認知,消除了對艾滋病的恐懼,完全恢復了社會功能,能夠積極參加正常的工作和社會生活,個性較為完善,提高了對自我的認識水平,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規(guī)劃和描述,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和生活。咨詢的過程較為完整。
9討論
艾滋病恐懼癥患者往往個性多敏感、多疑、固執(zhí),過分關心自身健康,追求完美、謹慎,或有強迫性特點,在有過高危性行為之后,對艾滋病帶來的后果存在嚴重的預期,并感到自己無力應對,就會出現(xiàn)以焦慮為主的情緒困擾。這種情緒困擾會導致兩種后果:(1)出現(xiàn)疲乏、出汗、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睡眠質量差等伴隨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自主神經癥狀;(2)干擾正常的認知活動,產生認知偏差,出現(xiàn)的自主神經癥狀往往被患者錯誤地認為是艾滋病癥狀,產生求醫(yī)行為,在得到陰性檢查結果和醫(yī)生的解釋之后,心理負擔暫時緩解。但沒過多久疑慮再次產生,不得不再次、反復求醫(yī)[8-10]。
艾滋病恐懼癥的原因之一是對艾滋病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因此了解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識是消除艾滋病恐懼癥的基本措施[11,12]。艾滋病恐懼癥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首先,采用認知療法[12]來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重塑患者的認知,緩解心理壓力;其次,采用放松訓練[13]來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減少自主神經癥狀的發(fā)生;第三,采用森田療法[14,15],幫助患者將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外界,因為越關注身體,那些輕微不適就會被無限放大,導致患者越來越焦慮,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參考文獻
[1]Thompson C,Riccio M.AIDS phobia.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1987,38(3):167.
[2]Miller D,Acton TM,Hedge B.The worried well: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1988,22(3):158-165.
[3]王建平,王珊珊,藺秀云,等.艾滋病恐懼癥的研究初探.心理科學進展,2004,12(2):435-439.
[4]郭念峰.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5]李毅飛,孫凌,趙麗娜,等.認知行為療法.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11-13.
[6]王娟娣,劉斌,鄭真.31 例艾滋病疑病癥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中華男科學雜志,2012,18(12):1135-1137.
[7]孫梅玲,王永學,劉愛紅.森田療法配合三線放松法治療疑病癥6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5):3700.
[8]向琴.心理治療疑病癥48例.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7):200.
[9]莫美珠.認知干擾對艾滋病恐懼癥患者情緒行為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56(7):40-41.
[10]何玉玲,王東耀,張玉環(huán). 一例疑病癥病人的心理診斷與治療.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2,21(8):716-718.
[11]李學云,劉瑩,牛姬飛.艾滋病恐懼癥心理干預效果觀察.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13,5(29):377-379.
[12]蔣雙陽,張楊,張曉東.艾滋病疑病癥病理心理及心理治療效果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1,27(8):406-407.
[13]朱紅梅,畢見好.運用綜合心理療法治療成人場所恐懼癥1例報告.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2):1134-1135.
[14]張俊玲.疑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病因及心理治療方法.中國社區(qū)醫(yī)學,2007.24(6):50-51.
[15]杜德榮,郭慶,劉汝青.性病疑病癥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綜合療法研究.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7,14(8):211-214.
(收稿日期: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