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景強
(福建省121地質大隊,福建龍巖364021)
洋坑礦區(qū)位于福建省龍巖新羅區(qū)東南部的適中鎮(zhèn)后祠村,礦區(qū)面積12 km2(如圖1)。地貌形態(tài)屬侵蝕~剝蝕型中低山區(qū)地貌類型,主要山脈分布在礦區(qū)的東部,山脈總體呈近南北走向。礦區(qū)東部高,西南部低,地形切割強烈,溝谷邊坡度較陡,常見懸崖峭壁。大氣降水自然順溝谷逕流,逕流條件較好,排水通暢。礦區(qū)內有三條較大的溝谷溪流,分布在礦區(qū)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溝谷流水最大和最小流量分別為 108.60 l/s、31.20 l/s;中部溝谷流水最大和最小流量分別為118.70 l/s、37.70 l/s;南部溝谷流水最大和最小流量分別為15.70 l/s、5.20 l/s。其中北部和中部的溝谷溪流上游分別建有人工水庫,為陵坑水庫(最大庫容117.34萬m3,庫底標高+760m,最高水位+788.72m)和洋坑水庫(最大庫容122.26萬m3,庫底標高+738.00m,最高水位+767.66m)。
圖1 洋坑礦區(qū)水文地質簡圖
本區(qū)出露的地層含水性因巖性和構造發(fā)育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富水性特征(如圖2)。各組概略地把它們分為含水巖組和隔水巖組:
圖2 洋坑礦區(qū)第7勘探線剖面圖
1.1.1 含水巖組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巖組
含季節(jié)性孔隙潛水,富水性十分不均勻,區(qū)域上為弱~中等富水。富水性由所處地形及巖性特征等因素決定。
(2)基巖風化帶孔隙~裂隙含水巖組
含孔隙~裂隙型潛水,含水性不勻一,通常富水性弱?;鶐r風化帶是大氣降水滲透補給基巖地下水的必經(jīng)通道,直接影響和控制降雨入滲量。
(3)南園組(J3n)、梨山組(J1l)、文賓山組(T3w)、翠屏山組(P2cp)、林地組(C1l)裂隙含水巖組
南園組富水性較弱;梨山組富水性較弱;文賓山組富水性弱;翠屏山組富水性弱~中等,為間接充水含水巖組;林地組富水性弱。
(4)下二疊統(tǒng)童子巖組三段(P1t3)、一段(P1t1)裂隙含水巖組
P1t3、P1t1均含裂隙承壓水,含水性不均勻,富水性弱。
(5)下三疊統(tǒng)溪口組(T1x)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溪口組溪口組下段灰?guī)r為不均勻巖溶~裂隙含水巖組,富水性中等。
(6)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P1q)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該地層含裂隙~巖溶承壓水,富水性中等~強,且不均勻。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和富水性具有淺部強,深部弱的變化規(guī)律。
(7)火成巖裂隙含水巖組含水性一般較差,富水性弱。
1.1.2 隔水巖組
童子巖組二段(P1t2)、文筆山組(P1w)、大隆組(P2d)為隔水巖組。
礦區(qū)總體以滑脫構造為主導?;摼彅嗔寻l(fā)育,在童子巖組含煤地層內發(fā)育有四條滑脫緩斷裂,為 F0、F02、F03、F04,這四條滑脫緩斷裂使童子巖組含煤地層大部分缺失,造成含煤地層厚度變薄,并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本來隔水或富水性弱的巖層局部變成了不均勻裂隙含水帶,根據(jù)鉆孔揭露和水文地質測繪等資料分析,區(qū)內主要斷裂水文地質特征(如圖1、圖2)總結如下:
1)F0斷裂:為隱伏滑脫斷層,地表未出露,上盤地層為童子巖組第一段下亞段(P1t1)及文筆山組(P1w)上部地層;下盤地層為棲霞組(P1q)地層和下石炭統(tǒng)林地組(C1l)。F0斷裂為局部充導水較強。
2)F02斷裂:為滑脫斷層,地表出露2 km,上盤地層為童子巖組第三段中亞段(P1t3-2);下盤地層為童子巖組第一段及文筆山組(P1w)。F02斷裂為導水性弱。
3)F03斷裂:為滑脫斷層。地表出露3 km,上盤地層為翠屏山組(P2cp)中下部地層,下盤地層為童子巖組第三段上亞段至中亞段(P1t3-3),F(xiàn)03斷裂為導水性弱。
4)F04斷裂:為滑脫斷層。地表出露7 km,上盤地層為下三疊統(tǒng)溪口組(T1x),下盤地層為上二疊統(tǒng)翠屏山組(P2cp)及童子巖組第三段(P1t3)地層。ZK707鉆孔由于封孔質量差,孔口出現(xiàn)涌水現(xiàn)象,涌水量0.5 l/s,F(xiàn)04斷裂充導水性中等。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補給通道為基巖風化帶及地表斷裂帶等。由于區(qū)內地表地形切割強烈,大氣降水多順溝谷排泄出礦區(qū),僅部分下滲補給地下水。淺部地下水逕流路程短,循環(huán)條件好,當溝谷切割含水層時,將以緩慢滲水形式排泄,無明顯的補給、逕流、排泄區(qū);深部地下水逕流路程復雜,含水性不均勻。
區(qū)內地下水具有季節(jié)性動態(tài)變化,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這種特征淺部較深部明顯。
礦區(qū)內有兩個較大的人工水庫,地下水活動存在定水頭補給,季節(jié)性變化減小。大氣降水是本區(qū)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地表溝谷切割強烈,地表溝谷水及淺部地下水排泄條件好,深部地下水(指深部斷裂帶及深部含水層)含水性不均勻,富水性一般弱,排泄以消耗靜儲量為主,童子巖組弱裂隙含水層是礦坑直接充水含水巖層,深部隱伏的棲霞組(P1q)石灰?guī)r沒有與煤系地層直接接觸,上覆的溪口組(T1x)灰?guī)r也沒有與煤系地層直接對口,F(xiàn)02、F03斷裂構造的充水性較弱,F(xiàn)0、F04斷裂構造局部充導水性中等~強,淺部(+638.00m以上)斷裂構造對煤層開采可能會造成充水危害。
區(qū)內小煤窯主要集中分布在7線以南的童子巖組一段(P1t1)地層內,約有10個小煤窯,主要開采37、39和41煤層,開拓方式為平硐和暗斜井,采用機械通風或自然通風,平硐為自然排水,暗斜井為抽水方式排水,小煤窯均已全部關閉。
據(jù)調查訪問,這些個小煤窯大多存在以暗斜井方式開采下山煤層,且大多都已相互貫通。停產(chǎn)關閉后均已積水。下山開采最低標高為+621.0m,積水量約12萬m3,積水水位標高+691.6m(M01井)。這些小煤窯井口僅M01井有礦井水流出。
礦區(qū)內所施工的鉆孔,調查發(fā)現(xiàn)2008年封孔的ZK707鉆孔封孔質量差,鉆孔孔口出現(xiàn)涌水,涌水量0.50 l/s,其余6個鉆孔全孔封閉良好。
大氣降水是礦區(qū)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大氣降水是通過地表風化巖層裂隙帶、構造帶和采空區(qū)塌陷裂隙帶等深入補給各含水巖組,然后向礦坑充水,成為礦坑的主要補給來源。
表1 鉆孔見F0斷裂深度統(tǒng)計表
表2 鉆孔見F02斷裂深度統(tǒng)計表
表3 鉆孔見F03斷裂深度統(tǒng)計表
表4 鉆孔見F04斷裂深度統(tǒng)計表
1)童子巖組第一、三段弱裂隙含水巖組,其富水性弱,且不均勻。
2)溪口組裂隙巖溶含水巖組,其局部富水性中等。
3)棲霞組裂隙~巖溶含水巖組,其富水性中等~強,且不均勻,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和富水性具有淺部強、深部弱的變化規(guī)律。
F0斷層有5個鉆孔揭露,僅ZK303鉆孔在F0斷裂上盤文筆山組地層的破碎帶中(孔深435.91~436.41m)泥漿消耗量較大為0.90m3/h,其它鉆孔均未見漏水現(xiàn)象,F(xiàn)0斷裂造成部分文筆山組地層及童子巖組一段地層的缺失,但并未造成童子巖組煤系地層與棲霞組灰?guī)r直接對口,F(xiàn)0斷層為局部導水斷層;F02斷層有6個鉆孔揭露,消耗量為0.06~0.30m3/h,均未出現(xiàn)泥漿嚴重漏失現(xiàn)象。F02破碎帶調查未見出水點,F(xiàn)02斷層充導水性弱;F03斷層有4個鉆孔揭露,消耗量為0.06~0.20m3/h,均未見泥漿嚴重漏失現(xiàn)象,F(xiàn)03斷層充導水性弱;F04斷層有2個鉆孔揭露。未出現(xiàn)童子巖組含煤地層與溪口組中下部的灰?guī)r直接對口。ZK707、ZK507鉆孔揭露F04斷裂破碎帶時出現(xiàn)泥漿消耗量0.60~1.0m3/h。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ZK707鉆孔由于封孔質量差,孔口出現(xiàn)涌水現(xiàn)象,涌水量0.5 l/s,F(xiàn)04斷層充導水性中等。
調查小煤窯主要集中在7線童子巖組一段地層內,約有10個小煤窯(均已關閉)開采方式為暗斜井,下山開采最低標高+621m,積水標高+621.00~+691.60m,積水量12萬m3,位于P1t1地層的M01廢棄小煤窯礦坑涌水量90.30m3/h。
采礦活動的進行,通常會產(chǎn)生整體移動帶、裂隙帶和冒落帶等三帶,三帶的形成和發(fā)展,往往會切穿含水巖組和斷裂構造帶,有時會波及到地表水體等,擴大和連通充水通道,增加礦坑涌水量,特別是小煤窯開采淺部煤層產(chǎn)生的塌陷區(qū)和采空積水區(qū),更有利于大氣降水和溝谷水的直接下滲,造成較嚴重的充水危害。
洋坑礦區(qū)在未來開采掘進中,可能會使得F02、F03、F04斷裂構造和地下水、地表水體(陵坑水庫、洋坑水庫和三條大的流水溝谷)發(fā)生水力聯(lián)系,造成礦井礦坑涌水量增大。
2.6.1 洋坑水庫
洋坑水庫最大庫容122.26萬m3,庫底標高+738.00m,水庫底部+738.00~+638.00m為童子巖組第三段地層,巖性以砂質泥巖、泥質砂巖為主,洋坑水庫對5煤層開采有影響,洋坑水庫底部與童子巖組第一段可采煤層37、39、41煤層(37、39、41煤層在洋坑水庫底部標高+550m以下)垂直距離為150m以上,洋坑水庫對37、39、41煤層開采無影響。
2.6.2 陵坑水庫
陵坑水庫最大庫容117.34萬m3,庫底標高+760m,水庫底部+760~+610m為溪口組地層,巖性以砂質泥巖為主,陵坑水庫底部與可采煤層5、37、39、41煤層垂直距離為150m以上,陵坑水庫對5、37、39、41煤層開采無影響。
2.6.3 三條較大流水溝谷
北部(S4)流水溝谷標高+730.50m,溝谷底部為溪口組地層,巖性以砂質泥巖為主,與5、37、39、41煤層垂直距離為150m以上,S4對可采煤層開采無影響。
中部(S8)流水溝谷標高+688.10m,溝谷底部為童子巖組第一段下部地層,巖性有砂質泥巖、泥質砂巖、細砂巖等,與可采煤層37、39、41 煤層相距10~50m,S8對可采煤層 37、39、41 煤層開采有影響。
南部(S24)流水溝谷標高+681.00m,溝谷底部為第四系地層,與可采煤層相差達200m以上,第四系地層下部為文賓山地層,S24對煤層開采無影響。
未來采礦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三帶”,一旦“三帶”波及到地表溝谷和水庫,會造成溝谷水直接灌入井下。建議生產(chǎn)中注意留設足夠尺寸的防水巖煤柱,避免因開采而產(chǎn)生的采動裂隙波及地表溝谷和水庫。
下階段工作重點對F04、F0斷裂的充導水性進一步查明,建議在1線ZK103孔以東布設1~2個鉆孔,以便進一步為確定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根據(jù)未來生產(chǎn)需要,有選擇性的開展礦區(qū)地表水、地下水長期觀測工作,以便更好的了解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和動態(tài)特征。
(1)大氣降水是礦區(qū)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2)直接充水含水巖層童子巖組富水性弱,溪口組富水性中等,為不均勻巖溶~裂隙含水巖組;棲霞組富水性中等~強,為不均勻裂隙~巖溶含水巖組;F04斷裂構造充導水性中等;F0斷裂充導水性局部較強;灰?guī)r與煤系地層未直接對口,礦區(qū)內F02、F03斷裂構造不發(fā)育,斷層充導水性弱。
(3)洋坑水庫底部對5線東塊段(Ⅱ-334)5煤開采有影響。洋坑水庫底部與一段可采煤層37、39、41煤層相距達150m以上,對煤層開采無影響。陵坑水庫與可采煤層5、37、39、41煤層相距達150m以上,對煤層開采無影響。中部(S8)與一段可采煤層37、39、41煤層開采有影響。
(4)7線以南老窯下山最低標高+621m,積水水位標高+621~+691.50m,水積量約12萬m3。
(5)位于P1t1地層的M01廢棄小煤窯礦坑涌水量90.30m3/h。
(6)ZK707鉆孔由于封孔質量差,有地下水涌出。
(7)洋坑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屬中等偏復雜型。
參與文獻
[1]煤炭工業(yè)部.礦井水文地質規(guī)程(試行)[S].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地質礦產(chǎn)部.水文地質手冊[S].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
[3]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洋坑礦區(qū)煤礦普查報告[R],福建龍巖:福建省121地質大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