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程彬
肺癌是一種病發(fā)率高和死亡率高的惡性疾病,近些年來肺癌已經成為了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的殺手之一[1]。肺癌往往會因為人體特質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況,同時還會根據(jù)病發(fā)的不同位置、嚴重程度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這就使得肺癌的檢查變的十分困難[2]。雖然當前有著很多的肺癌檢查方式,但是大多數(shù)方式的都是根據(jù)人體細胞來檢查,其敏感度十分的低,檢查的準確性也不高。人們逐漸將肺癌的檢查由細胞檢查轉向了血清的檢查,但是單一的腫瘤指標物的檢查準確性并不高,于是聯(lián)合檢查在近幾年逐步興起[3]。本文對200例患者進行了血清多種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癌患者,其中男138例,年齡26~67歲,平均(41.38±2.4)歲;女62例,年齡32~69歲,平均(45.8±3.6)歲。所有的患者均已通過細胞檢查法確診為肺癌患者,符合關于肺癌患者的定義要求。
1.2 方法 首先進行血清標本收集,所有患者均需要空腹在早上進行采血,所有患者均從靜脈中抽取5 mL血液,然后使用離心機進行離心分離,將分離所得到的血清放入試管中密封,放置零下20 ℃以下的冷藏箱中存儲,進行檢測前5 min才能取出。將患者的血清進行癌胚抗原(CEA)、糖類抗癌原199(CA19-9)、糖類癌抗原125(CA125)、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細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5個項目進行敏感度、準確性和特異度的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片19(CYFRA21-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糖類抗癌原199(CA19-9)和糖類抗癌抗原125(CA125)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所有的檢查數(shù)據(jù)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將檢測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4-5]。
1.3 觀察指標 所有檢查均已獲得患者的書面同意,通過實驗觀察單項和聯(lián)合檢測中的腫瘤標志物的敏感度、準確性和特異度[6]。
2.1 單個項目檢查 結果顯示細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在單個項目的檢測中肺癌診斷的敏感度和準確性最高位(64%和75.6%),然而特異度卻是糖類抗癌原199(CA19-9)以(98.8%)排在首位。見表1。
2.2 聯(lián)合檢測結果 與單個項目的檢測數(shù)據(jù)相對比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有著的明顯的提高,以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NSE)和細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的(83.6%和82.9%)排在第一,特異度則以糖類癌抗原125(CA125)和糖類抗癌原199(CA19-9)的(97.6%)最高。見表2。
表1 血清中多種腫瘤標志物單一檢測結果 %
表2 血清中多種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結果 %
血清中的腫瘤標志物檢驗是對肺癌進行確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它能夠密切跟隨著病變位置和嚴重程度而發(fā)生變化,檢測的結果能夠有效的反應出實際的情況,在實際臨床檢測中可以大規(guī)模的使用[7-9]。通過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單個項目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其敏感度和準確性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其中最重要的檢查項目CEA的數(shù)據(jù)反映不夠清晰,所以單一項目的血清檢測的實用價值不大[10-11]。但是聯(lián)合檢測的結果表明,聯(lián)合檢測能夠在保證效率性的基礎上極大的提高準確性和敏感度,有效的克服了單一檢測所存在的缺陷,使得血清檢測更加具有實用價值[12]。本次實驗中本院所采取的是兩種標志物的聯(lián)合檢測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實際操作中相關的醫(yī)務工作人員可以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進行3種甚至更多種的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13]。通過結果顯示多種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檢測在肺癌的檢測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的臨床使用,本院也將繼續(xù)研究創(chuàng)新,為肺癌檢測尋找更加有效的手段[14-15]。
[1]趙華平,伍傳琦.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2):51-52.
[2]趙成艷,王敏.刷檢、肺穿細胞學及腫瘤標志物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0):1635.
[3]程友靜.血清ProGRP、TPS、NSE水平在老年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23):78-79.
[4]趙振,顧玉海.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小細胞肺癌中的價值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3):350.
[5]尚文君,周耀洪,王曉麗,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濃度與病理分期關系的探討[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23(4):368.
[6]羅素霞,陳小兵,肖毅軍.肺癌相關血清學腫瘤標志物研究的進展[J].癌癥進展雜志,2005,3(3):252-256.
[7]趙莉,李明.腫瘤標志物檢驗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50-51.
[8]賀安吉.聯(lián)合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45-46.
[9]譚莉,王琳,巴亞斯古楞,等.一種新的腫瘤標志物TU M2-PK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4):159-161.
[10]侯長軍,宋坤,彭劍,等.基于可視化傳感器陣列系統(tǒng)的肺癌標志物快速檢測研究[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2,31(9):57-59,63.
[11]沈迪,齊軍.肺癌早期診斷標志物研究進展[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20(5):336-339,347.
[12]莫碧文,李勞冬,于會娜,等.Musashi2在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2(12):1480-1483.
[13]張洪彬,張滿娥.干細胞標志物Nanog基因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2):2155-2157.
[14]王怡珊.肺癌呼出氣體標志物確定及電子鼻臨床診斷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15]莫碧文,李勞冬,王昌明,等.Nanog和CD44蛋白在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4):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