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義康
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是由于各種創(chuàng)傷引起骨組織感染。多見于青壯年長骨骨干,尤以下肢為多。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的治療原則為控制感染、清除死腔、修復骨缺損。但臨床上該病病情復雜,且易復發(fā),因此該病治療存在較大的困難[1]。本科室對2011年8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148例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患者的治療方式進行分析,為提高對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的診治水平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148例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4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確診。觀察組中男50例,女24例,年齡20~65歲,平均(27.20±9.36)歲,病程7~19個月,平均(10.25±3.42)個月,其中脛骨骨髓炎48例,股骨14例,尺橈骨12例。對照組中男48例,女26例,年齡18~65歲,平均(27.31±9.40)歲,病程8~18個月,平均(10.21±3.39)個月,其中脛骨骨髓炎47例,股骨13例,尺橈骨14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次實驗,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首先對患者的局部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包括肉芽組織及死骨,處理后將慶大霉素骨髓泥與抗菌藥物粉混合制成的PMMA珠鏈置入患者的患處,同時采用藥敏試驗方法評估患者的用藥量[2]。放置珠鏈后,進行傷口處的徹底性止血,將引流管置入后開始對傷口進行逐層的縫合。引流管不采用負壓加壓,術后放置2~3 d后再拔管,治療期間每天給予靜脈滴注抗菌藥物治療。
1.2.2 對照組 與觀察組一樣,首先對患者的病灶區(qū)域的炎癥壞死肉芽組織進行清除,術后給予全身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同時每天應用慶大霉素以及生理鹽水混合液作灌洗引流,直到引流液變清亮以后,將引流液進行細菌的培養(yǎng),1次/d,出現(xiàn)連續(xù)3次陰性則可停止灌洗[3]。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資料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分別經(jīng)過抗生素藥珠植入術及閉合灌洗引流術治療后,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次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手術次數(shù)、治愈率的比較
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指由于外傷或醫(yī)源性等原因造成的慢性骨髓炎癥,多因局部骨組織出現(xiàn)細菌感染導致[4]。臨床上治療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的基本原則為有效控制感染、消除死腔、徹底清創(chuàng)、建立完整骨支架、固定與恢復皮膚軟組織覆蓋。由于臨床上引發(fā)骨髓炎的致病菌對多種廣譜抗菌藥物敏感,因此,可使用抗菌藥物進行對因治療。
目前臨床常采用閉合灌洗法進行治療,以達到排除骨髓腔中殘留的死骨及肉芽組織,并有效殺除細菌的效果[5]。但該治療方法存在以下幾點缺點:(1)因術后初期可沖洗出大量壞死組織、血凝塊及其他絮狀物,極易堵塞引流管,導致排液外漏,大大影響沖洗的效果及傷口愈合;(2)由于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患者需要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進行長期的灌洗引流,部分死骨不能得到充分的沖洗,可造成病原菌在死骨內(nèi)滯留生長繁殖,從而增加了感染復發(fā)的概率,此時需立即拔出導管,對癥處理,這將加長該病療程,影響患者預后[6]。
因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患者的病灶區(qū)常有膿腫、肉芽組織和瘢痕增生、死骨,局部血運不良,閉合灌洗法對患者的全身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目前臨床又采用抗生素藥珠植入術對其進行局部抗菌藥物治療。抗生素藥珠植入術的優(yōu)點有以下幾點:(1)傷口在術后直接縫合,減少了創(chuàng)傷處的二次感染,且藥珠等同于骨髓泥,可封閉患處的死腔,減少其他病原菌侵入死腔的可能性,降低感染率,從而減少了提前中止治療或操作污染的可能;(2)通過封閉式藥珠植入,可以對患者進行全身抗菌藥物治療,大大增加患者體內(nèi)的病原菌清除率;(3)術后相關護理較方便,且可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38.32±15.30)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7.02±21.4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次數(shù)為(2.35±0.99)次,與對照組的(2.72±1.02)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愈率為87.8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抗生素藥珠植入術治療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郝鵬,王躍,呂波,等.負壓封閉引流與閉式灌洗引流治療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近期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37(3):50-52.
[2]崔和平,冀振亮,陳峰,等.抗菌藥物骨水泥珠鏈治療慢性脛骨骨髓炎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4):122.
[3]朱磊,李國慶,王來斌,等.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0,33(23):57-59.
[4]常炳營,李華貴,李宗一,等.病灶清除加髓腔持續(xù)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脛骨慢性骨髓炎[J].中國骨傷,2011,24(11):952-954.
[5]蔣駿偉,蔣本濤.外傷性脛骨骨髓炎的治療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9(3):242-243.
[6]唐延軍,劉建鋒,王憲俊,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萬古霉素珠鏈填充治療慢性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J].中國臨床研究,2010,23(1):42-43.
[7]王淑娟.間斷加壓沖洗在慢性骨髓炎患者負壓封閉引流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