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余福
作為臨床消化道腫瘤中最為常見的類型,食管癌的發(fā)生率較高[1],其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由于侵襲性操作的局限性,導致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不良的應激反應[2]。臨床資料表明,在單純?nèi)橄逻M行手術的患者,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及其濃度在術后會顯著提高,如果再進行插拔管及吸痰等刺激,則大大提高了心血管劇烈反應的程度[3]。本文就本院90例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全身麻醉復合椎旁阻滯對圍手術期循環(huán)及術后鎮(zhèn)痛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診治的食管癌根治術患者90例,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33~79歲,平均(58.17±5.63)歲;平均體質(zhì)量為(62.13±5.46)kg,平均身高(164.59±7.74)cm;ASA制定的分級標準:Ⅰ級11例,Ⅱ級44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4~78歲,平均(57.26±5.02)歲; 平 均 體 質(zhì) 量(61.77±5.49)kg, 平 均 身 高(163.46±5.85)cm;ASA制定的分級標準:Ⅰ級14例,Ⅱ級4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第4、5肋間選擇手術切口,選擇第7、8肋間置入胸腔引流管[4]。對照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第一次先在硬脊膜外腔加入0.25% 5 mL布比卡因,手術中每1小時增加1次,每次5 mL。觀察組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基礎上給予0.25%布比卡因在術側(cè)T3~T9行椎旁神經(jīng)阻滯,具體如下:患者保持側(cè)臥位,在其胸椎棘突后旁開3 cm左右,在棘突的最高點以垂直皮膚方向使用7號穿刺針進行穿刺,在進針3 cm左右處可以觸到下一椎體橫突,當碰到橫突后將針尖改向頭側(cè)劃過橫突上緣1.5 cm左右,每次注入0.25% 3 mL布比卡因。
1.2.2 鎮(zhèn)痛方法 術后縫皮時開啟患者的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其具體配方如下:曲馬多500 mg,氟哌利多2.5 mg,芬太尼1.0 mg,將其稀釋至100 mL,設置成2 mL/h輸注速度,根據(jù)患者的不同鎮(zhèn)痛情況進行按壓。
1.3 療效判定標準 (1)圍術期循環(huán)[5]。T0是指手術室靜息;T1是指全麻誘導氣管插管;T2是指協(xié)助轉(zhuǎn)為側(cè)臥后;T3是指胸椎旁阻滯后臺5 min或者硬脊膜外腔加藥后;T4是指單肺在開胸通氣后20 min;T5是指手術結(jié)束拔管前時間段,分別監(jiān)測兩組患者的心率(HR)、中心靜脈壓(CVP)、平均動脈壓(MAP)。(2)鎮(zhèn)痛評分可以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來評判患者在術后靜息狀態(tài)下的鎮(zhèn)痛效果[6],0分是指無疼痛感;1分為輕度疼痛;2分為中度疼痛;3分為重度疼痛;4分為極度疼痛。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循環(huán)各指標的比較 在MAP方面,觀察組在T1~T4時間點及對照組各個時間點與T0相比均顯著降低(P<0.05);在CVP方面,對照組在T4時間點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的MAP值在T3、T4時間點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循環(huán)各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循環(huán)各指標的比較(±s)
CVP(cm H2O)觀察組(n=45) T0 83.34±10.34 101.24±11.38 10.54±2.96 T1 81.33±10.41 80.79±7.58 11.12±3.37 T2 78.96±10.56 82.85±16.23 9.89±3.71 T3 71.29±11.47 81.34±13.26 9.67±5.89 T4 76.59±14.33 77.16±12.41 13.84±3.81 T5 77.59±12.29 91.89±10.29 11.49±4.18對照組(n=45) T0 78.68±9.87 106.79±16.59 10.36±2.56 T1 78.86±14.39 87.26±16.27 8.81±3.46 T2 76.77±10.13 84.27±3.29 10.39±4.16 T3 72.62±7.21 91.44±12.31 9.67±4.81 T4 77.51±12.37 90.77±13.22 14.19±4.89 T5 73.19±10.91 86.57±9.71 10.39±2.31組別 時間 HR(次/min)MAP(mm Hg)
2.2 兩組鎮(zhèn)痛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在術后1 d及2 d的疼痛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不同時段VAS評分的比較(±s) 分
表2 兩組不同時段VAS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術后1 h 術后1 d 術后2 d觀察組(n=45) 3.11±0.37 2.21±0.39 1.67±0.31對照組(n=45) 3.27±0.34 2.98±0.26 2.51±0.45 P值 >0.05 <0.05 <0.05
過去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如果在術后不能實現(xiàn)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則會加重患者的應激反應,很容易影響其呼吸及咳痰能力[7-9]。由于椎旁間隙為楔形于胸椎旁位置的間隙,這一部位的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較為豐富,所以局部麻藥于胸部椎旁間隙注入,可以同時阻斷交感神經(jīng)及肋間神經(jīng),達到顯著緩解開胸術后內(nèi)臟疼痛及胸壁疼痛[10-12]。部位研究表明,在MAP方面,觀察組患者在T1~T4時間點及對照組患者在各個時間點與T0相比顯著降低;在CVP方面,對照組患者在T4時間點顯著升高;觀察組患者的MAP值在T3、T4時間點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鎮(zhèn)痛效果方面,觀察組患者在術后1 d及2 d的疼痛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以,對于食管癌根治術患者來講,采用全身麻醉復合椎旁阻滯不僅可以取得良好的圍術期循環(huán)效果,而且還能顯著提高鎮(zhèn)痛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任杰,蘭萍.全身麻醉復合肋間神經(jīng)阻滯對食管手術圍術期循環(huán)及術后鎮(zhèn)痛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2):178-179.
[2]陳正海,汪性展,譚登華,等.食管癌術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54(32):6863-6864.
[3] 程永沖,許昌泰,徐禮鮮.異丙酚對食管癌患者手術期間血清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1,20(4):260-262.
[4]孫敏莉,梁雅芬,繆長虹,等.羅哌卡因膈神經(jīng)阻滯治療胸外科術后同側(cè)肩膀痛的臨床研究[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1,56(5):440-444.
[5]杜可,李濤,田旭東.胸外科手術中心臟驟停8例原因分析[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23):130-131.
[6]仇惠斌,陳海濤. 普通氣管導管單肺通氣用于食管癌手術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2):1230-1231.
[7]代金貞,李新華,楊輝.Philips監(jiān)護儀呼氣末二氧化碳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差異的臨床觀察[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3,33(1):63-64.
[8]華曉君,吳發(fā)萍,吳華英.麻醉方式對食管手術患者圍術期體溫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1):11-13.
[9]孫大新,邵軍進,劉瑩.特耐復合肋間神經(jīng)阻滯對開胸手術術后的臨床觀察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7(31):88-89.
[10]郭宇,任志麗,吳愛萍.快速康復外科超前鎮(zhèn)痛在老年食管胃交界腺癌病人術后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33):3765-3766.
[11]葉慶明,辜雄軍,慕晶晶.食管引流型喉罩聯(lián)合頸淺阻滯麻醉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10,15(5):396-398.
[12]裘毅敏,唐亮,汪正平,等.全身麻醉復合椎旁阻滯對食管手術圍術期循環(huán)及術后鎮(zhèn)痛的影響[J].上海醫(yī)學,2011,34(12):9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