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東
(吉林省體育運動學校,吉林省 長春市 130021)
高住低訓(Living high, training low,簡稱Hi-Lo訓練法)或模擬高住低訓是一種新的高原訓練的方法,就是訓練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居住在海拔較低的地方[1-2],這樣可以避免高原地區(qū)訓練強度降低的情況,同時在低壓缺氧環(huán)境下休息以便機體發(fā)生缺氧服習現(xiàn)象,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tǒng)高原訓練的一些弊端。本研究為幫助吉林省速滑運動員備戰(zhàn)比賽取得優(yōu)異成績,協(xié)助運動隊進行嘗試性研究,在低壓氧艙內居住,在普通訓練館訓練的高住低訓。這將有助于高效的提高運動員賽前運動能力,并為吉林省之后的運動員模擬高原的賽前訓練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吉林省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女子全能組速度滑冰運動員,隊中2名國家健將級運動員。
表1 運動員基本信息
觀察時間選取2013年11月8日-12月8日,在吉林體育學院競技運動研究中心低壓氧艙進行30d的高住低訓。2名受試運動員每晚9點準時進艙,次日7點出艙。低壓氧艙內相當于2500m(氧含量為15.3%)的低氧10h居住 。在吉林省冬季運動管理中心進行常壓常氧的日常訓練。
美國S610i遙測心率表(美國)、CMS50D血氧飽和度分析儀(康泰)、JS-4620水銀血壓計(金貝得)、日本光電 MEK-7222K血球五分類生化分析儀(日本)。
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結果以均數(shù)±標準差(X±SD)表示。
11月5日的指標為運動員進入低壓氧艙之前的HGB情況,高住低訓時間為11月8日-12月8日,期間每周對運動員進行一次血液檢查,但由于訓練等因素影響,檢測時間略有出入。11月14日HGB含量與平原期血紅蛋白相比,血紅蛋白有所升高,但在訓練后期由訓練強度提高,極大的訓練負荷使得運動員在11月26日與12月1日的測試中出現(xiàn)機能下降的現(xiàn)象,通過系統(tǒng)的調整訓練指標得以恢復。
表2 訓練期間 HGB變化情況
在11月14日-12月6日間,運動員共進行了17節(jié)訓練課,包括每日的上午與下午。由于處于賽前訓練,訓練主要為提高運動員的無氧能力,以提高速滑運動員糖酵解能力及高乳酸堆積下的耐乳酸能力,針對速滑運動員后程降速的比賽狀況進行強化訓練。而提高這種能力的訓練評價手段,主要采用訓練結束后血乳酸指標來進行監(jiān)控(見圖1,2)。
圖1 11月14日-23日訓練血乳酸情況(1)(mmol/L)
圖2 11月30日-12月6日訓練血乳酸情況(1)(mmol/L)
國內外對高原訓練HGB(血紅蛋白)變化的報道較多,研究結果大體相同。表現(xiàn)為上高原第一周后,HGB都有所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各研究報道有所不同;高原訓練第二周時HGB水平接近平原時的水平;3-4周時 HGB水平接近或低于平原時的水平;高原訓練結束返回平原后,與訓練前相比水平提高[3]。這與本次試驗結果基本相符,11月5日的指標為運動員進入低壓氧艙之前的狀態(tài),11月17日為進入第二周進行的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進入第一個高峰期,增長12.3%。這表明運動員由于低氧暴露,身體產生正向應激,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中,機體被迫增加血紅細胞數(shù)量,以提高攜氧能力,再加上初次進入低氧環(huán)境居住,教練員采用較低強度的訓練,以有氧訓練為主,適當配合一定的乳酸閾強度訓練,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運動員由于居住環(huán)境的變換產生的不適應,加快運動員運動能力的積累[4]。如圖1所示,11月16日上午和下午的訓練課各進行了一次高乳酸的訓練,其中16日下午進行的訓練血乳酸達到最高值15.4mmol/L,有研究表明,高強度的乳酸訓練會導致血紅細胞的破壞,使得運動員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下降[5],所以,16日測得HGB的并非最高值。這也是訓練計劃與指標檢測計劃不同步導致的遺漏。
在之后的第2-3周的訓練中由于連續(xù)的高乳酸訓練,使得HGB直線下降,達11.7%。第4周以休息為主,配合乳酸為6-8mmol/L的中等強度的訓練,使得血紅蛋白第二次升高。最后在第4周結束前,再次進行1次乳酸達13.3mmol/L的高乳酸訓練,深度挖掘運動員的運動潛能。這一次的乳酸訓練沒有超過16日的數(shù)值,由于運動員在低氧環(huán)境下,恢復速度減慢,訓練中保留上一次刺激的積累,導致乳酸沒有超過第一組強度課。之后運動員將出艙,轉地參加第四站冠軍賽。
圖3 訓練期間 HGB變化情況
如圖1-2,11月14日-11月23日,共計10節(jié)訓練課,以強度訓練后1分鐘乳酸作為評價標準,其中血乳酸6mmol/L以下的課3節(jié)、6-10mmol/L的課4節(jié)、10-12mmol/L的課0節(jié)、12mmol/L以上的課3節(jié)。11月30日-12月6日1周時間內,共完成7節(jié)訓練課,其中6mmol/L以下的課4節(jié)、6-10mmol/L的課2節(jié)、10-12mmol/L的課0節(jié)、12mmol/L以上的課1節(jié)。
2.2.1 高住低訓對有氧能力的影響
評價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方法一般采用最大攝氧量測試和無氧閾、有氧閾測試[6,8-9]。但是由于測試過程比較繁瑣,切測試會消耗運動員大量的體力,在賽前通常不采用。所以經常將相同課型的運動成績進行對比,相同強度下,血乳酸降低,則表明運動員無氧閾曲線右移,有氧能力提高,反之則降低。
(1)在試驗第四周的12月3日進行的25圈*2p的訓練,平均速度37.22±0.79〞,最后5圈速度達到32.53±0.80〞,乳酸達到7.7mmol/L。在試驗前與這次訓練強度訓練量相似的訓練,如10月6日時進行的20圈*2p的訓練中,平均速度在37.48±0.87〞,最后2圈速度達到32.09±0.79〞,最終乳酸達到5.6 mmol/L。
這說明在37.47±0.81〞速度的圈數(shù)增加7圈、32.25±0.81〞速度的圈數(shù)增加3圈的情況下,乳酸增加2.1 mmol/L,屬于正常范圍。
(2)11月30日,進行的10圈*4p,單圈速度37.83±0.85〞,乳酸4.8。在試驗前與這次訓練強度訓練量相似的訓練,如10月19日進行的8圈*4p的訓練中,單圈速度37.52±0.81〞,乳酸3.7 mmol/L。相當于8圈5組的訓練中,乳酸增長1.1 mmol/L,在正常范圍內。
以上表明,在有氧能力方面,運動員仍然保持著較快的乳酸彌散能力,但提高效果不明顯。
2.2.2 高住低訓對無氧能力的影響
世界上,通常采用10秒wingate和60秒wingate無氧功測試來進行無氧能力的評定[7,10]。但是在賽前并不采用這種測試方法。同樣采用相同課型下的運動成績比較。
賽前吉X共進行血乳酸12mmol/L的課3節(jié),16日進行的30〞快30〞休息的15組定點功率車訓練,乳酸達到15.7mmol/L、17日進行的800m*7p,乳酸12.7mmol/L、19日5000m、3000m、1600m、1200m、800m、400m*1p,乳酸13.0 mmol/L,在16日進行的功率車訓練中,采用了低壓氧艙的環(huán)境,歷史性的突破了15mmol的乳酸,說明吉X在糖酵解供能的運動中,產生乳酸的能力得到加強。
吉X進行12mmol/L以上的乳酸課1節(jié),5日上午的1600m*10p,平均速度30.04±0.71〞,乳酸出現(xiàn)在第5組結束后,之后5組吉X由于體力問題只進行了1組。也就是說吉X當時的體力可以在30〞的速度下完成4圈6組的訓練負荷。在第三站前,11月7日進行的32〞平均速度5圈6組的訓練負荷基本相當,當時乳酸13.2 mmol/L。這表明,吉X仍然保持著一定水平的耐乳酸和彌散乳酸的能力。
從訓練結果和乳酸成績來看,高住低訓的訓練方法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訓練時的刺激深度與強度。通過系統(tǒng)的訓練課程安排,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的無氧運動能力。
1.在人工環(huán)境模擬下的高住低訓,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含量。配合訓練強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訓練效率以及在高原訓練后恢復期血紅蛋白的升高。
2.模擬高住低訓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無氧能力,但對有氧能力影響較小。由于賽前訓練多為無氧訓練為主的強化訓練,有氧訓練較少,多為恢復性訓練。以增強有氧能力的耐力跑并不加入其中,所以以這種強化無氧能力的訓練,配合低氧居住,有效的提高運動員的無氧能力。
3.綜上所訴,模擬高原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載氧能力以及無氧運動能力,對于不能參加高原訓練的運動員來講, 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手段。對于速度滑冰運動員來講,高原的冰場較少,且比賽多在平原地區(qū),高原訓練只能增加他們的體能儲備,由于不能上冰訓練, 專項能力提升較小。 所以, 這種低壓氧艙的高住低訓模式將是速滑運動員未來訓練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翁慶章,鐘伯光.高原訓練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73.
[2] 胡楊,黃亞茹.耐力訓練的新方法- (HiLo)高住低訓法[J].體育科學,2001,21(2):67-70.
[3] 馮連世.高原訓練及其研究現(xiàn)狀(待續(xù))[J].體育科學,1999,19(5):68-70.
[4] 呂東旭,張明偉.運用血乳酸濃度對吉林省優(yōu)秀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強度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8):39-40.
[5] 高歡,高炳宏. 低氧預適應結合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身體機能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9,36(6):62-65.
[6] 夏培玲,王璟. 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外高原訓練研究前沿與熱點分析[J].體育科學,2011,31(4):75-80.
[7] 趙秋爽,陳鋼.女子優(yōu)秀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部分生化指標監(jiān)測--以我國鐵人三項項目為例[J]. 體育科學研究,2011,15(2):59-64.
[8] 王鋼,夏春曉.高住低訓法對耐力性項目優(yōu)秀運動員血象指標的影響——耐力項目利用低氧房模擬高原訓練的攻關研究[J].冰雪運動,2007,29(4):1-5.
[9] 葉鳴,雷志平.間歇性低氧訓在運動訓練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2,21(5):495-498.
[10] 張海忠,林建棣.模擬高原訓練及研究進展[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21(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