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華 張 明*
(1 云南省昆明市延安醫(yī)院腫瘤科,云南 昆明 650051;2 云南省腫瘤醫(yī)院/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腫瘤放遼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8)
放射性直腸炎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婦科惡性腫瘤和男性前列腺惡性腫瘤在放射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放射性直腸炎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上出現腹痛、膿血便、黏液便、肛門疼痛以及大便次數增加,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直腸陰道瘺,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晚期放射性直腸損傷疾病[1,2]。
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20例放射性直腸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以下納入標準[3]: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為腹痛、膿血便、黏液便、肛門疼痛以及大便次數增加等;直腸累積的吸收量在45~60 Gy;通過內鏡檢查顯示直腸黏膜出現充血、水腫、出血、壞死和糜爛等。120例放射性直腸炎患者年齡35~72歲,從患者的病情程度分析,Ⅰ度患者占78例,Ⅱ度患者占26例,Ⅲ度患者占16例。所有患者在發(fā)病之前都沒有腸炎病史,發(fā)病之后對其大便進行常規(guī)培養(yǎng),對非細菌性感染進行確定。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占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表皮生長因子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程度等基本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比觀察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探討表皮生長因子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效果。
1.2.1 對照組患者給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主要的方藥包括白及20 g、生當歸15 g、敗醬草15 g、生黃柏15 g、側柏炭15 g、升麻20 g,對上述藥品使用200 mL水浸泡30 min,使用文火煎成50 mL藥液,過濾之后沉淀,取清液,藥溫在在38~40 ℃之間,指導患者排空大便之后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0 cm左右,把導尿管插入到肛門約20 cm,把灌腸液使用注射器緩慢注入,每天灌腸1次,1個療程為14 d;觀察組患者給予表皮生長因子治療,使用10 mL表皮生長因子加入到10 mL生理鹽水中進行直腸灌注治療,指導患者排空大便之后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0 cm左右,把導尿管插入到肛門約20 cm,把灌腸液使用注射器緩慢注入,每天治療2次,1個治療療程為14 d。
1.2.2 判定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主要分為治愈、顯效和無效。治愈:患者經過治療自覺癥狀消失,排便的次數恢復正常,通過腸鏡檢查顯示病變黏膜恢復到正常;顯效: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有所減輕,排便的次數<4次,通過腸鏡檢查顯示黏膜病變現象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沒有得到緩解,腸鏡檢查沒有明顯變化甚至加重。
1.2.3 選用軟件SPSS18.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t檢驗計量數據,使用χ2對計數數據進行檢驗,P<0.05則說明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對比(n,%)
放射性直腸炎在盆腔和腹腔放射治療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上出現腹痛、膿血便、黏液便、肛門疼痛以及大便次數增加,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直腸陰道瘺。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晚期放射性直腸損傷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放射性直腸炎的臨床治療方法以收斂解痙、激素治療、局部鎮(zhèn)痛劑、抗感染以及止血等治療為主,必要的時候需要手術治療[4]。表皮生長因子能夠抑制或者促進多種細胞生長,能夠度細胞的增殖、分化起到調節(jié)作用,促進了毛細血管和上皮細胞的生長,對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起到了加速作用。表皮生長因子能夠對表皮細胞起到激活作用,能夠促進上皮細胞的生長,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以及纖維蛋白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創(chuàng)傷修復效果。
直腸放射性損傷和其他部位放射引起的皮膚和黏膜放射復合創(chuàng)傷的發(fā)病機制相似,創(chuàng)面修復均具有生長因子作用,生長因子的調控是創(chuàng)面愈合的核心和本質[5-7]。放射復合創(chuàng)傷在傷口愈合方面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創(chuàng)傷愈合早期顯著抑制了其炎性反應;減慢了肉芽組織的生長;上皮的覆蓋過程比較滯后,延遲了傷口愈合的過程。表皮生長因子應用于治療放射性直腸炎中療效確切,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上述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表皮生長因子治療放射性直腸炎取得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廣泛應用和推廣。
[1]尹澤群,周紅英,羅桃英.表皮生長因子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16(11):1001.
[2]葉霈智.放射性腸炎臨床治療現狀評述[J].癌癥進展,2010,10(1):49-52.
[3]黃河,陸金根,曹永清.放射性直腸炎的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8,13(9):975.
[4]劉仕娟.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護理[J].現代醫(yī)院,2012,12(S1):72.
[5]李宜放,劉麗坤,王晞星.放射性直腸炎治療概況[J].醫(yī)學綜述,2008,21(7):3291.
[6]楊運添.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2,19(6):630-631.
[7]Parries G,Chen K,Misono KS,et al.The human urinar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precursor. Isolation of a biologically active 160-kilodalton heparin-binding pro-EGF with a truncated carboxyl terminus[J].J Biological Chemistry,1995,270(46):27954-2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