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蓮
(山東淄博博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213)
急性闌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以往闌尾炎的診斷,多根據(jù)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檢查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等[1],有時仍有一定困難,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的急性闌尾炎,由于其癥狀明顯,體征不典型,加上表述不清,更容易誤診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自1985年Puyaert首次用B超診斷急性闌尾炎以來[2],大大的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本文回顧性分析收治的72例急性闌尾炎患者,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近幾年高度懷疑并確診的急性闌尾炎患者7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年齡10~61歲,平均年齡(35.7±7.2)歲?;颊咛峁┑呐R床表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或者不伴發(fā)熱,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有白細胞升高。其中51例有典型的麥氏點壓痛,21例不伴麥氏點壓痛。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壓痛和反跳痛。發(fā)病至就診時間最短僅有4 h,最長的可達5 d。
1.2.1 彩超型號
彩色超聲診斷儀器型號為西門子ACUSON X150,線陣探頭,探頭頻率7.5~10 MHz;凸陣探頭,探頭頻率3.5~4.0 MHz。
1.2.2 方法
患者檢查前均需要禁食8~12 h。取平臥位,應用腹部凸陣探頭檢查全腹,對腹壁薄弱者更換高頻探頭,根據(jù)年齡胖瘦調(diào)整探頭。進行腹部、盆腔檢查,重點在壓痛最明顯部位及闌尾區(qū),要注意在檢查中排除輸尿管結(jié)石及女性子宮附件等其他可引起腹痛的部位。做縱、橫斷面連續(xù)排查。如遇周胃腸道干擾,可加壓驅(qū)逐腸內(nèi)容物。找到闌尾后測量長徑、厚徑、壁厚度,腔內(nèi)有無糞石、蛔蟲、腫瘤及附近有無積液、有無腫大的淋巴結(jié)等。
78例初步懷疑急性闌尾炎的患者當中,最后確診的為72例,3例為尿路結(jié)石,2例為腸梗阻,1例急性胰腺炎,準確性為92.30%。結(jié)合患者的超聲圖形分析又可分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41例,56.95%),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8例,38.89%),壞疽性闌尾炎(3例,4.17%)。見表1。
闌尾通常位于右下腹,為一細長的管狀器官,由系膜包繞,遠端為盲端,近端與盲腸內(nèi)側(cè)壁相交通。根據(jù)闌尾尖端指向分為盲腸內(nèi)位、盲腸下位、盲腸外位及盲腸后位[3]。闌尾的位置可隨盲腸的位置而變異,為臨床及影像診斷增加了難度,是造成臨床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誤診的原因之一[4]。但是闌尾基底部與盲腸關系比較恒定,它是根據(jù)麥氏點壓痛診斷闌尾炎的解剖基礎,也是超聲檢查闌尾時的定位依據(jù)。
3.2.1 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闌尾輕度腫大,闌尾縱斷面圖像可見闌尾管壁增厚、回聲減低改變,橫斷面圖像呈環(huán)靶型,內(nèi)部呈低回聲,部分患者周圍腸間及髂窩可見少量游離液性無回聲區(qū),透性良好,部分患者闌尾直徑顯示正常范圍,但是闌尾周圍有少量游離液性暗區(qū)顯示[5]。
3.2.2 急性化膿壞疽性闌尾炎和壞疽性闌尾炎
闌尾腫脹明顯,一般長70~100 mm,直徑>10 mm,壁問形成多發(fā)性小膿腫,漿膜高度充血及大量炎性滲出物,黏膜壞死脫落,闌尾腔內(nèi)積膿,并導致梗阻,壓力增高,使得闌尾壞死穿孔。化膿性闌尾炎和壞疽性闌尾炎有相似聲像圖表現(xiàn),只是前者闌尾壁增厚更明顯,闌尾周圍滲出液性暗區(qū)更多[6]。
總之,急性闌尾炎的彩色超聲診斷不僅為臨床診斷提供診斷依據(jù),還可以排除婦產(chǎn)科及外科其他急腹癥,對鑒別診斷有重要作用[7]。而且多普勒超聲檢查可降低誤診率和陰性切除率,同時估計急性闌尾炎的嚴重程度提示手術指征,有利于手術適應證和保守治療的選擇,從而提高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水平,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表1 72例患者闌尾炎的超聲學特點分析[n(%)]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下冊)[M].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098-1099.
[2]Puyaert JB.Acute appendicitis;US evaluation using graded compression[J].Radiology,1986,158(2):355-360.
[3]葉舜賓.外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 282.
[4]沈嚴嚴.急性闌尾炎的超聲診斷[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3,19(11):846-848.
[5]王金瑞,曹海根.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6]黃明龍,羅興榮.超聲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7):38.
[7]秦茜淼,楊永明.急性闌尾炎的超聲診斷[J].上海醫(yī)學影像,2003,1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