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瓊 蔡昌林
人物名片·劉勝俊
劉勝俊,四川資陽人,原《軍事展望》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現(xiàn)任中國未來研究會軍事未來研究會分會理事長,中國管理科學院教授,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史專家、發(fā)展戰(zhàn)略家、作家。曾任《解放軍報》、《人民日報》編輯和評論員,《后勤學術》雜志執(zhí)行主編,解放軍后勤學院學術研究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室領導、研究員,中國寫作學會原副會長、北京寫作學會原副會長,原中國軍事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2014年盛夏,三伏之際,七月流火,本是酷熱難耐時節(jié),而霏霏細雨卻帶來了一片清涼世界。記者在成都市劉勝俊總編寓所旁一清幽之處,采訪了他。一落座,稍事問候,劉總編便談興甚濃,娓娓道來,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多彩人生。
集多項榮譽于一身
古今成大事者,須以德先。劉勝俊在20世紀70年代就籌集到抽水機等物資無償支援家鄉(xiāng)資陽的農業(yè)建設;80年代用他的32萬元稿費資助資陽修路、造橋和學校教育;90年代至今一直力所能及地支持貧困大學生;在汶川大地震期間,他奔赴災區(qū),舍生忘死,奮力抗震救災。劉勝俊多次立功、受獎,被評為“學習雷鋒積極分子”。1991年劉勝俊曾出席全國自學成才優(yōu)秀人物表彰大會;1993年中央電視臺兩次播放劉勝俊專題片《擁抱“空白”人生》;1997年9月劉勝俊以中國科協(xié)代表團團長身份,率團赴澳大利亞參加世界第十五屆世界未來科技大會;該年10月中國未來研究會和后勤指揮學院聯(lián)合向中國科協(xié)推舉劉勝俊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他還獲科普作家協(xié)會2000年頒發(fā)的“十年來成績突出的國防科普作家金質獎牌”,獲美英等國主辦的2000年度世界千年歷史研究個人金獎。
開創(chuàng)軍事學術理論發(fā)展通道
劉勝俊科研道路的可貴之處在于他開創(chuàng)了軍事學術理論發(fā)展通道。他1984年1月出版的《戰(zhàn)爭初期的后勤保障》一書,是我軍軍事學術理論專著,為軍事學術理論出版界樹立了一塊發(fā)展的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我軍除領袖外的人出版軍事學術專著的先河,打響全軍學術專著出版的頭一炮,拓開了普通人撰寫軍事學術著作的通道,吹響發(fā)展全軍軍事學術理論的進軍號,擂響了學術研究向新高峰進軍的戰(zhàn)鼓。解放軍出版社、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等先后在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多次宣傳這本書的重要作用和劉勝俊的特殊貢獻。
劉勝俊率領一批批戰(zhàn)將登上了一座座高峰,軍事理論和科研成果如繁花似錦、姹紫嫣紅,他出版論著、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共96部,其中49部獲獎;創(chuàng)立了《發(fā)展戰(zhàn)略學》、《軍事后勤學》、《論文寫作學》等六門學科;創(chuàng)立史傳體論文“六性”寫作體裁,即:史實性、探索性、報告文學性、思想性、知識趣味性、科學性;創(chuàng)立大陸觀和大海洋觀并重理論,提出中國應樹立近海和遠洋并重的海防觀,建立中國的領土面積應是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理論。
劉勝俊的科研成果填補了二十多項理論空白,19項對策、建議、報告等被軍委采納,9部著作曾被列為國防大學等軍隊和地方大學研究生教材,11部書被解放軍總政治部列進全軍喜愛的《士兵書庫》,1部被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選為行業(yè)教材。徐向前元帥和李德生、洪學智、遲浩田等七位軍委首長都曾為其著作題詞?!?0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入選80余人,劉勝俊榜上有名。
劉勝俊刊登報刊文章1200多篇,760多篇獲獎,其中獲全國、全軍級特等獎3篇,一等獎82篇,一篇曾編入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
創(chuàng)辦《軍事展望》雜志
劉勝俊創(chuàng)辦的《軍事展望》雜志成為“全軍十佳核心期刊”,李德生為雜志擔任顧問,并任《軍事展望》的主辦單位——中國未來研究會軍事未來研究分會名譽理事長。李德生、徐向前、洪學智、張震、遲浩田、傅全有等軍委首長紛紛為劉勝俊主編的《軍事展望》題詞。
1996年12月,中央電視臺兩次播放宣傳《軍事展望》的電視片;1997年8月初,總政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在《新聞出版報》上,發(fā)文表揚《軍事展望》;在1997年8月軍委副主席遲浩田掛帥組織百家新聞出版單位舉辦的“香港回歸,紀念建軍70周年萬篇文章征文”活動中,《軍事展望》獲頭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百家新聞、出版單位中,一家報刊獲5篇一等獎的只有《軍事展望》,他們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一、二、三等獎證書18本,還獲得“組織競賽先進單位獎”。
筆耕不輟編撰歷史巨著
2014年,由劉勝俊任總編,編撰的歷史巨著《中華資陽人》上集已脫稿印刷,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經(jīng)中國社科院,國家檔案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人民日報社、中國先秦史學會、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的院士、專家、教授等研討撰文,并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中華資陽人》著述考證嚴謹,論述科學,把中華文明從五千年推前至四萬年。
史稿認為,“發(fā)現(xiàn)資陽史前文化是中華文化新淵源并復原其文明,革新判定人類文明標準,論證中華文明搖籃應是多元的,探索中華文明遠超五千年,實為四萬年。探明人皇氏、燧人氏、女媧氏各一部族是資陽人,闡明資陽人是人類始用智慧生息的直立智人里程碑,闡清資陽人是中國幾萬年前文化先驅的杰出代表”;新中國第一代大名鼎鼎的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裴文中、吳汝康在研究“資陽人”六年后,尤其是研究“資陽人”大腦結構后提出:“‘資陽人的情形介于中國猿人與現(xiàn)代人之間,中國猿人經(jīng)‘資陽人到現(xiàn)代人”;中國考古界的幾代權威專家們在考證、研究、分析“資陽人”后進一步得出同樣結論:“資陽人”是人類智慧的發(fā)端、智人里程碑、文化基因的始祖,是現(xiàn)代人文明基因的孵化搖籃;史書、史料、史跡有力證明,考古界權威專家們一再考證、分析后,認定“資陽人”是燧人氏一部族,女媧故國在資陽,岷山昆吾之丘的昆侖山聳立沱江岸上六千多年,挖掘到中華民族精神核心是源自資陽人的“碧血丹心”。
劉勝俊自豪地說,“史書、史料、史跡和權威史學家考察、分析后認定‘燧人就是資陽人,‘資陽人就是燧人,我就是燧人氏的后代子孫?!?/p>
專注民族文化和歷史研究
本刊記者在拜讀劉勝俊《中華資陽人》一書時注意到,《中華資陽人》全書50余萬字,依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結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史傳體報告文學的體裁,將4萬年前資陽人的生活、生產、捕獵斗爭等場景復原出來。專著還講述了世界著名科學家、史學家李四光研究資陽人后撰寫的《人類的出現(xiàn)》一文,指出:資陽人頭骨化石顯示新黃種人的特征,這就是說資陽人、巴蜀人、中國人這些黃種人的特征早在四萬年前就具備了,怎么能說中國人是外來人種呢?西方人具備黃色人種特質嗎?當然不可能具備。著名考古學家吳汝康在考察、分析了歐洲的克羅馬農人、歐洲和西亞的尼安特人、南亞的爪哇猿人、北亞的蒙古人、東亞的北京人、“資陽人”頭顱之后指出:“資陽人”早于歐洲人、蒙古人、南亞人,這就徹底否定了“中國人種西來說”、“中國人種外來說”,鋼鐵般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是在自身土地上生長、發(fā)展起來的。
劉勝俊在他的專著中歸納總結出近年的中國考古成果,包括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距今100萬年的“藍田猿人”、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距今10萬年的“大荔人”、以及距今4萬年的“資陽人”等重要人類化石面世,強有力地否定了人類文明西方中心證和西亞近東文明東漸說,證明了東方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中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正如習近平主席2013年12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祖國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劉勝俊專注于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研究,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建立起新的學說。著書立說,縱論天下事,引導大家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為增強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國人當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