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泮
摘 要:所謂群眾文化,簡單說來就是以人民群眾的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文化逐漸在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筆者的家鄉(xiāng)全國文化先進縣寧夏隆德縣群眾文化為例,對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行分析,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
引言:群眾文化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具有娛樂交流、儀式、團結和群體認同的社會功能,以及提高文化影響力、人民文化素質和文化建設水平的文化價值。本文就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行了探討和深入思考,希望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整個文化發(fā)展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繁榮發(fā)展的當今社會,群眾文化更應該得到關注,并從長遠角度出發(fā),促進群眾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通過研究認為,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娛樂、交流功能
娛樂和交流是群眾文化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個人的休閑娛樂固然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但群體性的休閑娛樂卻是人不可或缺的本能需要。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發(fā)展的主流中依然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迅猛發(fā)展的社會趨勢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少,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呈日益減少之勢;社會化大生產(chǎn)造成人的異化,個體之間交流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淡漠。這些都造成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率下降,幸福感逐漸缺失。而群眾文化具有藝術要求不高,老少皆宜,能同時參加的人數(shù)多等特點,而且往往是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一起活動,人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娛樂和交流的雙重需求,收獲了真正的快樂。筆者的家鄉(xiāng)寧夏隆德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近幾年,正在綻放的的廣場群眾文化之花,是最有力的例證。全縣127個村興起的廣場舞里的婦女們,她們所跳動的舞蹈風格各異:有激情四射的健身舞、有火辣勁爆的現(xiàn)代舞、有熱情奔放的民族舞。這些豐富多彩的廣場舞,極大的豐富了隆德城鄉(xiāng)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廣場舞就像一朵朵絢麗的六盤山下之花,綻放在隆德城鄉(xiāng)每個鄉(xiāng)村。作為文化名縣,隆德的廣場文化有力地打造和提升了隆德縣的文化品牌,提升了隆德縣城的吸引力、凝聚力、輻射力和隆德縣的綜合競爭力。全縣群眾參與廣場舞的過程中,滿足了他們娛樂和交流的雙重需求,使他們真正收獲了的群眾文化的極大快樂。
2.儀式、團結功能
人類的社會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儀式,而不管何種類型的儀式都需要群眾文化的參與。從人類發(fā)展進程來說,早期的巫術表演、較為先進的宗教儀式、民間生活中的儀式,甚至是社會群體和國家政權組織的政治性儀式都需要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參與。而從人的個體發(fā)展來說,從出生、成人、婚嫁、生子、老退、病死到喪葬,整個過程也都離不開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的參與防止了儀式的單調,同時它所承載的特殊含義也使儀式更具有正式性和嚴肅性。與此同時,群眾文化還為人們提供了娛樂交流的平臺,增強了人們的友誼,起到了團結的作用。
3.群體認同功能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地區(qū)之間、個體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社會逐漸向趨同化發(fā)展。但與此同時,個體和群體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彰顯自身的獨特性,群眾文化就具有群體認同的功能。比如:在城市社區(qū)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群體所表演的節(jié)目具有差異性;在多民族地區(qū),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群眾性活動無論在風格還是類型方面都不盡相同。群眾文化活動成為群體認同的工具,同一民族、同一地區(qū)、同一年齡都具有不同的娛樂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群眾文化的認同功能。
二、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文化影響力
在當今的我國社會,主導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群眾文化則是主導文化的基礎,在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提高文化影響力發(fā)面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參與人員范圍廣泛、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助于提高人民大眾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還能夠進一步地刺激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群眾文化也為我國的主導文化搭建了交流互動的平臺,鞏固了主導文化的核心地位,通過群眾的宣傳作用,提升了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再以筆者的家鄉(xiāng)隆德縣的廣場文化活動為例。群眾文化不僅提升了隆德文化縣影響力,群眾文化使鄉(xiāng)村出現(xiàn)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喜人局面:一是鄉(xiāng)里人已經(jīng)改變了舊觀念,把蓬勃發(fā)展起來的廣場文化悄然引進為老人過壽、為兒女辦婚事、喜事,或者引進逢年過節(jié)、或者過八月十五、過年時……凡是高興的時候,人們都想到本村的廣場文化舞蹈隊、秦腔自樂班。舍得花錢請舞蹈隊,請秦腔自樂班到自已家里,或為老人過壽,或為兒女辦婚事。在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的兒女的祝賀聲中,唱一段秦腔、跳幾個舞蹈,在歡快悅耳的文化音樂中,老人面帶著笑容,盡孝的兒女更顯得開心。
2.提高人民文化素質
前文講到群眾文化具有藝術要求不高,老少皆宜,能同時參加的人數(shù)多等特點,而且群眾文化大多采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受到群眾普遍的歡迎和喜愛。通過開展群眾文化,不僅可以使人民大眾緩解壓力、放松身心,還能夠宣傳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增進民眾的了解。同時,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還能夠給公眾創(chuàng)造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讓民眾接觸更多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在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群眾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還是以筆者的家鄉(xiāng)隆德縣的群眾文化活動為例。豐富多彩的全縣群眾文化,極大的提升了當代全縣農村文化生活水平,全縣農民經(jīng)濟收入年年不斷增長,黨的惠農政策已經(jīng)落實到隆德鄉(xiāng)村角角落落,實現(xiàn)富裕、走向小康的隆德文化大縣,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從十幾歲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再到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能夠按照自已的年齡,選擇自已喜歡的文藝類型,或者唱秦腔、或者跳廣場舞,只要能跳一跳、唱一唱、扭一扭就高興。
3.提高文化建設水平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文明社會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有效提高我國文化建設的水平僅僅依靠精英高雅文化的發(fā)展是遠遠不夠的,群眾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礎,只有提升我國群眾文化水平才能整體提高我國的文化建設水平。群眾文化的參與人數(shù)眾多、使用范圍廣泛、表現(xiàn)內容貼近群眾生活,更有利于提高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從而為我國有效提高文化建設水平起到奠基性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群眾文化自身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內容,是一切文化的源泉和基礎,對提升群眾文化水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文化建設,應結合我國國情對群眾文化進行良性的引導,從群眾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為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平臺,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以更好地投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積極鼓勵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推動群眾文化的普及,從而促進我國群眾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文化產(chǎn)業(yè)的建設,提高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朱雪紅.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解析[J].華章,2013(09):67-70.
[2]呂振泉.探討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大眾文藝,2012(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