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謹 劉起華 孫玉雯 彭智平 仝小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100053)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1],質韌,纖維性強,具有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的作用,其化學成分以異黃酮類物質為主[2],飲片的質量控制主要為葛根素的含量測定。中藥煮散是將中藥粉碎成一定粒度與水共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藥液體制劑。通過將藥材粉碎,制成煮散,有利于提高藥材生物利用度,減少藥材使用量,具有省材省時之特點[3~6]。本試驗在傳統(tǒng)中藥煮散理論指導下,以葛根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制備工藝即最佳粉碎粒度及臨床使用煎煮工藝,旨在開發(fā)既符合中醫(yī)臨床用藥特點,又能節(jié)約藥材的新型中藥現(xiàn)代飲片。
島津LC-20A型高效液相色譜儀,LC-Solution工作站,Sartorius BP211D天平,F(xiàn)Z102微型植物試樣粉碎機(北京中興偉業(yè)儀器有限公司);HX-100型高速中藥粉碎機(浙江省永康市溪岸五金藥具廠)。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d.)Ohwi的干燥根,購于北京市雙橋燕京中藥飲片廠,經(jīng)鑒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一部要求,葛根素對照品購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為752-200108),甲醇為色譜純,水為娃哈哈高純水,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葛根素含量測定[7]
2.1.1 色譜條件 色譜柱:Hypersil ODS(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甲醇 -0.02% 磷酸(25∶75),流速1.0 mL· min-1,柱溫 40 ℃,進樣量 10 μL,檢測波長250 nm,理論塔板數(shù)不低于3 000。
2.1.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葛根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適量制成質量濃度分別為44.4 μg·mL-1的溶液,即得。
2.1.3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稱取葛根素對照品適量,用甲醇配制成質量濃度為122.8 μg·mL-1的溶液,吸取2,4,6,8,10,12 μL,按 2.1.1 色譜條件注入液相色譜儀,以進樣量為橫坐標,峰面積積分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 Y=3 819 716X+555.1,r=0.9 999。結果表明葛根素進樣量在0.2 456~1.474 μg之間與峰面積呈良好線性關系。
2.1.4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量取水煎備用液各1 mL,加甲醇稀釋定容至5 mL,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2.1.5 樣品測定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 μL,供試品溶液5~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按上述色譜條件測定。色譜圖見圖1。
圖1 葛根素對照品(A)和葛根(B)的HPLC圖
2.2 干膏率的測定 分別精密量取以下水煎備用液10 mL,置已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于105℃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卻30 min,迅速精密稱定重量,計算干膏率。
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葛根素含量及干膏收率的測定結果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4 葛根煮散最佳粒度的優(yōu)選
2.4.1 葛根煮散的制備 稱取葛根藥材適量,于高速或低速粉碎機中切割粉碎,經(jīng)過多次反復的粉碎、篩選作業(yè),直至藥材全部粉碎過篩,分別制成三種顆粒。顆粒Ⅰ:全部過1號篩(10目,內徑2 mm),混有能通過3號篩(50目,內徑0.35 mm)的不超過20%;顆粒Ⅱ:全部過2號篩(24目,內徑0.85 mm),混有能通過4號篩(65目,內徑0.25 mm)的不超過40%;顆粒Ⅲ:全部過4號篩(65目,內徑0.25 mm),混有能通過5號篩(80目,內徑0.18 mm)的不超過60%。
2.4.2 煮散水煎液的制備 取上述三種煮散顆粒,各加20倍水,浸泡20 min后,武火加熱,沸后轉為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煎煮20 min,100目濾布濾過,放冷,濾液定容至100 mL,作為備用液。
表1 樣品測定結果(n=3)
2.4.3 樣品的測定 按2.1.4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在上述色譜條件下測定,計算葛根素的煎出量,并測定干膏率,結果見表1。
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三種顆粒葛根素煎出量及干膏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生產(chǎn)、包裝、煎煮多方面考慮,確定粒度范圍:小于10目(2 mm)大于80目(0.18 mm)的顆粒在總顆粒中所占比例不得小于80%,而大于10目小于80目的顆粒所占比例不得大于20%。
2.4.4 粒度分布 取100 g飲片用粉碎機(1400 r/min)直接粉碎成顆粒,使其通過不同篩孔直徑的標準篩,分別為10目(2 mm),20 目(0.9 mm),40 目(0.45 mm),60目(0.3 mm),80 目(0.18 mm),100 目(0.15 mm),分成若干各粒級,分別稱重,計算不同大小顆粒所占的百分比,結果見圖2。
圖2 葛根煮散粒徑分布
結果表明,10~40目之間的顆粒所占比例達到60%,80目以下顆粒占12%,累計損失率為1.2%。采用低速粉碎機對于葛根煮散的制備不僅快速,且符合粒度范圍的顆粒收粉率高,工業(yè)推廣容易。
2.5 葛根煮散煎煮工藝研究
2.5.1 煎煮時間考察 精密稱取所制煮散5 g,分別加入20 倍水,浸泡20 min,煎煮 10,20,30,40,50 min,煎煮1次,紗布濾過,濾液定容至100 mL,作為水煎備用液,測定葛根素含量。計算各個時間點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結果見圖3。
圖3 不同煎煮時間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n=3)
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煎煮時間對葛根煮散中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無明顯影響(P>0.05),直觀分析,在20 min時葛根素煎出量最高,故煎煮時間定為20 min。
2.5.2 加水量的考察 精密稱取所制煮散5 g,分別加入 6、8、10、12、14、16、18、20 倍水,浸泡 20 min,煎煮20 min,煎煮1次,紗布過濾,濾液定容至100 mL,作為水煎備用液,測定葛根素的含量。計算不同加水量時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加水量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n=3)
從圖中進行直觀分析,隨著加水量增多,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均增大;通過方差分析,加水量對葛根煮散中葛根素的煎出量有極顯著影響(P<0.01),進而用多重比較方法LSD方法,進行兩兩比較,結果表明:加水量到20倍后,與其余倍數(shù)的加水量相比,葛根素煎出量及干膏率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葛根煮散煎煮1次需要加20倍水。
2.5.3 煎煮次數(shù)的考察 分別精密稱取所制煮散5 g,浸泡20 min,煎煮2 次,加入 6、8、10 倍水,共計加水量分別為12、16、20倍,各煎煮20 min,紗布過濾,濾液合并定容至100 mL,作為水煎備用液,測定葛根素的含量,計算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并分別與加水量為12、16、20倍水,煎煮1次,煎煮20 min的結果進行對比,見圖5。
圖5 不同煎煮次數(shù)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n=3)
結果表明,加水量6、8、10倍水分別煎煮2次,與在總加水量相同、煎煮1次時比較,葛根素的煎出量及干膏率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可優(yōu)選葛根煮散的煎煮工藝為加20倍水,浸泡20 min,煎煮1次,煎煮20 min。
煮散的粒度影響煎煮的效果[8~10],最佳粒度使得中藥指標性成分能最大限度地溶出,提高其釋放速度和利用率,使其達到療效最佳。葛根纖維性強,流動性差,且富含淀粉,粉碎后細粉量增多,盡管在研究過程中考察顆粒Ⅲ號(中粉)煎出量與顆粒Ⅰ號(最粗粉)、顆粒Ⅱ號(粗粉)的煎出量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粒徑太小煎煮時容易糊化、焦化,易產(chǎn)生更大的膠凍現(xiàn)象,給過濾帶來困難,所以在滿足有效成分煎出量達到較優(yōu)的同時選擇較寬的粒度范圍,不僅有利于煮散制備生產(chǎn)時達到較高的收粉率,而且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也較方便。本試驗在考察煎煮次數(shù)時,僅選擇6、8、10倍的加水量,是考慮到加水量過多時,為達到臨床湯劑的服用量會相應增加濃縮時間,從而增加能耗。
本文的研究旨在優(yōu)選葛根煮散的制備工藝及煎煮工藝,以單味藥的研究為出發(fā)點從而為復方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礎,對于其煎出效果與傳統(tǒng)飲片的對比關系、所節(jié)約的藥源劑量及量效關系將做進一步探討。
中藥飲片以煮散形式存在,對其規(guī)格可以實現(xiàn)量化及標準化,同時實現(xiàn)機械自動化包裝,與目前小包裝飲片相比,能降低人工成本,且有效成分煎出率高于傳統(tǒng)飲片[11~14],能節(jié)約藥材、縮短煎煮時間,值得推廣。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12.
[2]李梅青,盛旋,邵學廣.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用于葛根黃酮提取物的分離與主要活性成分的測定[J].分析化學,2003,31(2):178.
[3]丁青龍,李瑩,丁舒,等.中藥生藥顆粒劑與傳統(tǒng)飲片及免煎顆粒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08,28(7):530.
[4]張曉平,薛秋紅,王婉鋼,等.復方芪丹袋煮散治療腦出血后遺癥56例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01,42(12):727.
[5]沙漢玲,李艷華.消銀1號煮散劑治療銀屑病120例[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0,22(10):24.
[6]陳金月,王力寧,劉倩,等.實驗與數(shù)學計算結合建立麻杏二陳煮散劑量換算公式[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2):407.
[7]章軍,薛翠娟,荊文光,等.HPLC測定葛根飲片中5個成分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7):108.
[8]陳太平,張國強,袁靖,等.解表類中藥生藥顆粒劑與傳統(tǒng)中藥飲片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較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14):83.
[9]吳偉康,奉建芳,黃小蕊,等.甘草提取工藝的初步研究[J].中草藥,2001,32(3):210.
[10]郭峰.“中藥煮散”與飲片、超微粉不同粒度煎出率對比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9):94.
[11]鄭為騫,傅超美,胡慧玲,等.陳皮現(xiàn)代飲片與傳統(tǒng)飲片煎出效果對比研究[J].中藥與臨床,2011,2(3):36.
[12]馬雪瑋,傅超美,劉婧,等.干姜煮散顆粒與傳統(tǒng)飲片在不同煎煮時間點干膏收率與6-姜辣素含量的對比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2):120.
[13]林俊芝,傅超美,毛茜,等.黃柏飲片與煮散顆粒在不同煎煮時間點鹽酸小檗堿含量和干膏收率的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2):41.
[14]程鴻齊,丁青龍,狄永良.黃芪生藥袋包顆粒劑與免煎劑及湯劑的煎出效果比較[J].藥學實踐雜志,2000,18(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