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才德 魚靈會 于靈芝 趙 惠 宋建成 王麗華 程 濤 陳積慧 付旺寧 王 劍
(1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東崗院區(qū),蘭州,730020;2隴南市中醫(yī)院,隴南,746000;3甘肅省中醫(yī)藥研究院,蘭州,730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中老年的常見病。為探求針刀樞椎棘突松解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筆者將CSA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臨床病例全部來自在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東崗院區(qū)門診以及住院部治療的CSA患者,根據就診次序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表1 A、B二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及1992年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標準擬定[2]。診斷標準為:1)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頸性眩暈;2)旋頸試驗陽性;3)X線攝片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經功能失調方面的癥狀。
2.1 A組(針灸治療)參照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灸治療學》[3]中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制定。主穴:頸夾脊穴、百會、風池、肩貞等穴。配穴根據癥狀部位、證型加減:足三里(雙側)、脾俞、胃俞、豐隆(雙側)、太沖(雙側),每次單側選4~6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針刺部位嚴格消毒。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常規(guī)針刺,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后出針。針刺治療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 d,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2.2 B組(單純樞椎棘突松解術)
2.2.1 體位 俯臥于河南翔宇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XYST-9型手法按摩床(針刀專用治療床),放低床頭,讓患者曲頸低頭,盡量敞開頸部術野,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
2.2.2 體表標志 樞椎棘突,從枕外隆凸正中線向下觸摸,首先觸到的是枕下凹,然后觸到的便是樞椎棘突頂,深壓時可觸到一骨性隆起,較其他棘突粗大。
2.2.3 定點 在樞椎棘突上外側骨緣,定一點,若兩側均有壓痛時,可同時定點。
2.2.4 麻醉 皮膚常規(guī)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在定點部位觸清骨點,用手指壓住,穿刺針直達骨面,同時回吸,無回血后退出式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適量。
2.2.5 針刀操作 先以左手大拇指找準并按壓在棘突尖上,刀口線與軀干縱軸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緊貼左手拇指并沿按壓方向進針,快速刺入皮膚,直達骨面,沿頭后大直肌肌纖維方向縱行疏通剝離2~3次,再垂直肌纖維方向貼骨而橫行鏟剝2~3次,再沿頭下斜肌肌纖維方向縱行疏通剝離2~3次,再垂直肌纖維方向貼骨而橫行鏟剝2~3次,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針眼壓迫止血,用創(chuàng)可貼貼覆即可。注意頸部保暖和制動。3次為1個療程,每次一般間隔5 d。癥狀消失者,無須堅持3次。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表2 A、B二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3.1 TCD檢測方法 對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療程結束后(下稱治療后)均采用飛利浦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雙側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進行檢測。記錄其收縮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m)、博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進行統計學處理。
3.2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治愈:眩暈等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無復發(fā)。好轉: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工作和生活。隨訪期間,偶有加重,但治療后減輕。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稍有減輕。隨訪期間,眩暈等癥狀時有發(fā)生,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
3.3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在國際通用的SPSS 10.0統計軟件上分析,進行χ2檢驗。
3.4 治療結果(見表2)
表3 樞椎棘突松解術治療前后VA、BA、VP、Vm值比較(cm/s)
表4 樞椎棘突松解術治療前后VA、BA的PI、RI值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針灸與針刀樞椎棘突松解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在總有效率方面雖有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法的療效是確切的;A組治愈率60.47%,B組治愈率81.82%,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刀組的療效優(yōu)于針刺組。從表3表4可以看出,針刀樞椎棘突松解術治療前后,對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進行檢測,記錄其收縮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m)、博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VP、Vm顯著上升,PI、RI顯著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椎動脈型頸椎病的TCD表現為VA、BA的 VP、Vm降低[4],而 PI、RI分別是反映血管順應性和血管阻力變化的可靠指標[5],TCD參數的變化,說明治療后血流參數明顯改善,進一步說明針刀樞椎棘突松解術療效確切。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頸椎病國內報道的發(fā)病率為17.3%[6],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10% ~15%[7]。頸椎失穩(wěn)、頸椎骨質增生等頸椎退行性變以及椎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血管狹窄、管壁僵硬、血管彈性降低以及血液流變學等體液因子改變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基礎因素;頸部軟組織病變所導致的頸部疼痛、酸脹不適所導致的本體覺紊亂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誘發(fā)因素;而交感神經則是將二者結合的關鍵因素[8]。
針刺治療CSA療效較好,已被臨床所公認[9-12],故本臨床研究選取常規(guī)針刺這一療效肯定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作為對照組,來觀察對比針刀治療該病的療效。椎動脈的第三段位于樞椎橫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處,椎動脈行至此段時突然變得復雜彎曲,以便與寰樞椎之間的復雜運動功能相適應,左右側椎動脈互相代償,使大腦有正常血供[13]。若此段椎動脈穿行部位的軟組織如由頭后大、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圍成的枕下三角以及寰枕后膜等因無菌性炎癥而發(fā)生水腫、痙攣、粘連等病變,使椎動脈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痙攣;或樞椎發(fā)生移位致使一側椎動脈受擠壓、扭曲,該側血流量減少等等,這些原因都可引起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fā)病。
針刀療法是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的新成果。針刀治療CSA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8]。但是,針刀畢竟是一項侵入性治療,枕頸區(qū)結構復雜而重要,通過對文獻的回顧[14-19],我們發(fā)現:眾多專家學者采用針刀療法時,體位不統一,可坐可俯可臥;定位不統一,可棘突可橫突可關節(jié)突;定點不統一,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定點數量不統一,可多可少;刺入不統一,可斜可直可側;內手法不統一,可切可鏟可割,等等。針刀在枕頸區(qū)操作因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極易損傷血管、神經及脊髓,具有較大的風險。眾多的醫(yī)生在實際操作時,仍有許多盲目性,存在著的風險性,如何盡量避免風險又能利用針刀準確松解達到療效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難題。
樞椎棘突長而分叉,其上有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項韌帶以及附著在項韌帶上的諸肌群,是頸部屈伸活動的杠桿臂,加上在頭部活動中,樞椎的活動度最小,它處于動與不動的交叉點上,在力學上成為易受損傷的因素之一,極易引起周圍軟組織損傷形成粘連、瘢痕。附著于樞椎棘突的肌肉韌帶等構成了枕下三角等引發(fā)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重要結構,因此,樞椎棘突松解術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特殊意義,并且,樞椎棘突是體表重要標志,其上無重要血管和神經,肌肉附著位置恒定,是針刀操作的理想部位。
選取樞椎作為針刀治療點進行松解、減壓和剝離,正好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理進行治療,既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的基礎因素如頸椎失穩(wěn)、頸椎骨質增生等頸椎退行性變以及椎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血管狹窄、管壁僵硬、血管彈性降低以及血液流變學等體液因子改變,又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誘發(fā)因素如頸部軟組織病變引起的頸部疼痛、酸脹不適所導致的本體覺紊亂,還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的關鍵因素如交感神經等,針刀松解了卡壓,針刀解除了痙攣,針刀調整了寰樞關節(jié)周圍的狀態(tài),針刀也調節(jié)了枕后三角的肌肉關系,從而使頸椎恢復了動態(tài)平衡,受頸部病變影響的椎動脈顱外段的血流障礙引起的癥狀就會得到改善,自然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通過本文觀察,我們發(fā)現,針刀樞椎棘突松解術療效確切,而且與以往針刀多點松解的方法相比,樞椎棘突松解術還有定點少而精、操作安全、費用低廉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孫宇,陳其富.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13(8):472.
[3]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
[4]何梅芳,孫蘭香,武曉云,等.經顱多普勒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牽引療效的評價[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6,28(5):430 -431.
[5]吳剛,許國英,鄭依勇,等.經顱多普勒超聲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7,13(5):29.
[6]施杞.要重視對頸椎病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9,7(1):1.
[7]石美鑫.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2104.
[8]陳關富,賴志剛.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5-200.
[9]梁立安,陳文,胡湘,等.針刺推拿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及機理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1):15 -18.
[10]卜彥青.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2):97 -98.
[11]黃聰明,蘇稼大,周文強,等.針灸對頸椎病所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紊亂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2):17.
[12]鄭清波.脊髓型頸椎病論治經驗[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9,10(1):21.
[13]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40-343.
[14]沈紅等.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30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9,23(8):88 -89.
[15]黃勁柏.針刀松解對頸性眩暈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3):76-77.
[16]邢煜奎,盧少方.針刀治療椎動脈型(環(huán)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l0,15(12):132.
[17]馬紅煒,張樂平,馬曉東針刀加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4例[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1(2):255 -256.
[18]張明俊,張琳.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7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10(3):40.
[19]毛偉洪.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40例及對椎-基底動脈血流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8,15(6):478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