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琳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21)
基于U-learning的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
賀琳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21)
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推動了語言交際環(huán)境的多元化,這使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校外語教學中顯得愈加重要。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帶來了U-learning這樣便捷與普適的學習方式。在U-learning的環(huán)境下,在整合理念的基礎上,嘗試將交際語境平臺、跨文化教學資源庫、跨文化教學方式+自主學習的“3+1”范式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之中。
U-learning;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教學
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與發(fā)展促進了不同文化間日益頻繁的交流,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對現階段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個高校的外語教學都更加側重語言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的國際交流與交際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可供實踐的交際情景的缺乏,使得多數教學仍停留在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語用原則、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而較少有體驗實際交際中的編碼、解碼的機會,對此過程中產生的相關障礙、誤解更是無從體會。所以應當把跨文化實踐活動置于和語言文化知識認知同等重要的地位,結合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與實踐相融合的范式成為當今信息社會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發(fā)展趨勢。
跨文化交際能力(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也可被稱作跨文化能力(IC,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它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語言應用能力。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組成ICC的要素和層次進行了劃分。Spitzberg和Cupach(1984);Samovar和Porter(2004)把ICC分為意識、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這樣的三圍劃分被許多跨文化交際研究學者廣泛認可。[1,2]意識指交際意愿;知識指對交際者對大到民族、國家小到個體的文化變量的認知;技能是達到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目的所應具備的能力。而Gudykunst將ICC分為移情、自我行為調整、模糊性容忍、互動駕馭、關系行為、表示尊重、求知傾向和交際態(tài)度八個方面的能力。[3]Byram從文化與語言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構建的ICC框架在外語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他認為除了社交語言能力及語篇能力之外,文化審視意識和聯系技能、發(fā)現和互動技能互動結合而形成的跨文化能力是決定交際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4]陳國明從早期提出的溝通技巧、人格力量、心理調整能力和文化意識四個層面,到后來提出的三個相互依存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層面,都對ICC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的借鑒。[5]
在國內的跨文化能力研究中更加側重語言應用與交際,賈玉新認為ICC由四個部分組成,即基本的交際能力部分、情節(jié)能力方面、交際策略以及情感和關系能力?;窘浑H能力部分是指所必備的語言、文化及認知能力,這是個體達到交際目的的基礎;情節(jié)能力系統(tǒng)包含遵循一般意義上的情節(jié)能力以及超越自己遵循的邏輯和行為規(guī)則的能力;交際策略是指因交際失誤或達不到目標時所采取的補救方法與措施;情感和關系能力是指在交際過程中能夠正確并靈活地使用移情能力等的情感方面的策略。[6]楊盈、莊恩平(2007)在試圖論述ICC框架的構建時,把全球意識納入其中,并與知識認知、交際實踐和文化調適一起組成了教學中切實可行的能力框架。[7]文秋芳將ICC與IC區(qū)分開來,認為ICC包含了跨文化能力與交際能力。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能力是指語言、語用和策略方面的內容;寬容、敏感和靈活的特性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8]該結構在理論方面為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的外語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從中外學者的闡述中,我們發(fā)現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是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以達到溝通為最終目的。如圖1所示語言文化知識和溝通技能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礎,跨文化交際實踐場景是二者得以運用與練習的空間,三者的互相結合才能實現有效溝通,即完成既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
圖1 ICC的構成要素
U-learning,全稱為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學習),或Universal Learning(普世學習),又被稱作無縫學習或無處不在的學習等。U-learning是由Ubiquitous computing(泛在計算或普世計算)衍生而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Xerox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Mark Weiser率先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泛在計算)這一概念,泛在計算將計算機芯片植入到每個事物之中,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計算,為人們提供信息服務。泛在計算的目標是使計算機看似消失卻實際上已融入了每日的生活。[9]而U-learning也是如此,它可以使任何一個學習者(Anyone)可以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place),使用任何可獲得的通訊工具(Any device),進行任何學習活動(Anything)。U-learning是E-learning與M-learning之和,從文化角度來看,它不僅帶來了技術文化的革新,還將改變學習主體的文化形態(tài)。要在學習上有所成就,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去學習是非常必要的。U-learning被應用于教學中時還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便于獲取。學生可以不受限制,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通過wifi、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終端來搜尋與英語學習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和數據。其次,易于互動。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還無法做到小班授課,老師通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龐大的授課對象,致使許多的跨文化互動環(huán)節(jié)都無法按照預期開展。利用U-learning的學習平臺、微博、QQ、微信、微視等軟件,可以彌補在課堂上的有限互動,解決學生在語言、文化學習體驗中遇到的問題。再次,再現情景。U-learning把學習行為從校園帶到整個社會并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大家可以利用終端設備隨時進行同步或異步交流與共享,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這使得文化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或書面上的背景描述,有利于刺激感官和增強對跨文化知識的認知。最后,永久生成。在U-learning的學習過程中使用過的任何資料都能夠被完整保存,包括學習的心得體會、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以及一些反思。這些記錄會為以后的回顧和評價提供詳細的材料。
培養(yǎng)范式是嘗試調動學習主體的主觀意識與積極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U-learning環(huán)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范式(以下簡稱“培養(yǎng)范式”)是建立在以下幾個學習理論的基礎上:
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認為知識是學習主體在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可獲取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而成。U-learning設備可以作為擴充學習主體認知結構的支架(Scaffolding),能夠較好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建構,促進問題的解決。其次,情景認知學習理論與U-learning是相互支持的。從情景認知理論的角度來看,學習就是學習主體之間、學習主體與環(huán)境以及群體之間的互動合作過程。學習主體所學的概念和知識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得到內化,學習是個體與具體情境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10]最后,后現代主義學習理論也是培養(yǎng)范式一種方法理論。后現代主義關于知識、世界、技術的觀點對U-learning支持下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U-learning賴以實現的“隱匿性技術環(huán)境”是“殊途同歸”的后現代主義教育觀的最好體現。[11]這種學習理論所具有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個學習主體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需要社會與學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學科之間的合作,而其中非常關鍵的學習主體在實現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主觀的作用,所以如何來調動和促進學習主體的主觀動機也是培養(yǎng)過程中亟待研究的問題。在外語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文化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是常見的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網絡與信息技術不能再局限于扮演教學輔助的角色,而是發(fā)揮著學習環(huán)境的作用,扮演著學習與研究工具的角色,并引發(fā)教材、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的改變。[12]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教學模式通常由教材、授課方法與傳統(tǒng)理論構成。而在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外語教學的整合之后,課程的構成逐步發(fā)生了轉變,由傳統(tǒng)的模式變?yōu)榻虒W理論、教學方法、技術+課程或教材的“3+1”模式。[13]U-learning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中可以發(fā)揮空間與環(huán)境的作用,在整合理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將交際語境平臺、跨文化教學資源庫、跨文化教學方式+自主學習的“3+1”范式應用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之中。
(一)在U-learning空間中構筑實際交際語境平臺
英語在我國大陸并不屬于第二語言,仍然處于外語的地位,使用頻度不高,因此許多高校缺乏真實的跨文化語境,學習者也缺乏跨文化體驗與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在外語教學方面,我們國家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是缺乏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社區(qū),外語教學主要靠課堂上面進行。[14]因此,未來的外語課堂教學必須把語言放在更加廣泛的語境中真實使用,而當今的信息技術與網絡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無限的資源。利用這些網絡技術與資源就能夠使語言實踐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穿越。
文化體驗與語言文化學習是緊密相連的,以交際、語言和互動為基礎的文化體驗活動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方法與途徑。[15]跨文化交際語境在U-learning空間中的構建使學生以多樣的形式、從不同的渠道隨時隨地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與文化。與U-learning理論契合的軟件如QQ、微博、微視等等都能夠創(chuàng)建跨文化學習社區(qū)以及虛擬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協(xié)作學習與互動能夠不受時空的限制而進行。利用圖片、視頻、音頻資料創(chuàng)建立體化的文化輸入與輸出情境,提供直接或間接感受不同文化的空間。學習主體可以在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之間進行無縫切換參與協(xié)作互動,依據實際情況同步或延遲交際實踐。同時還可以邀請非本族語人員,如我院外教、外籍學生或已有的鍵友(key pal)加入跨文化群或朋友圈,增加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跨文化語境要與日常生活產生關聯??缥幕Z境的設計應當嘗試給學習主體提供建構知識的背景,就現實生活中的話題進行互動和協(xié)作,實現語言在真實語境中的運用,把對文化的體驗與實踐貫穿在學習的全過程。
(二)利用U-learning空間建設立體、開放的跨文化教學資源庫
目前,高等院校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電子圖書資源和期刊等,并與許多國內高校通過互聯網共享資源。利用U-learning環(huán)境與空間進行立體、開放的跨文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對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結合不同學校和學生群體的特點整合學習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共享,來彌補跨文化教學課堂的不足。提高學習主體的能動性與動機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學習的資源。除了學習材料,學習資源還包括學習的手段和外在條件,例如互聯網、電視、廣播等。[16]因此要以培養(yǎng)目標為中心來整合優(yōu)質、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招收學生管理員通過網絡多方采集新聞、訪談、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等信息,經過比較與篩選,從中擇取能滿足教學與實踐需要的資源,在對其歸類、加工、更新之后,建立文化教學資源庫供老師與學生瀏覽或調用,使之達到合理的共享和有效的利用。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共同開通文化學習網站、微博、空間,使得跨文化教學資源庫可以隨時隨地得到更新,資源變得更加立體、豐富而有序。由此來看,通過U-learning資源與外語教學的整合,現有教材的結構將想多媒介化、立體化的方向改變。資源庫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前進,相關的內容會得到擴充。
(三)在U-learning空間里豐富跨文化教學方式方法
以網絡的普及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跨文化教學方式也在U-learning的環(huán)境中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其中,U-learning促進了交際對話教學,多種交流、聊天工具建構了學習過程中的對話框架,便攜的智能通訊工具為交際適應提供了設備與環(huán)境。作者借鑒微格教學的方式,在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國貿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設置不同的跨文化交際情景,然后將不同的交際對話任務按小組分配下來,指導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交際對話。在課下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分角色練習后用手機拍攝視頻的方式提交作業(yè)。老師把提交后的作業(yè)進行剪輯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全面回顧自己的語言與非語言交際。之后剪輯一些畫面放到群共享與班級微博上供大家展開互評與點評。此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準備與反復演練的過程中積累了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交際實踐經驗。
此外,U-learning營造了新型的教學與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學習材料,還可以利用網絡開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視頻對話,這樣就打破了課堂互動的局限,利用微博、微視及朋友圈的平臺為跨文化實踐提供互動空間,并將其引入學生的課余生活,重視學生的個體交際需求,使師生關系走出嚴肅的課堂,擴大Jeremy Harmer主張的語言練習式輸出(practice output)和交際式輸出(communicative output)。[17〗
(四)利用U-learning空間推動學生跨文化自主學習
我國許多高校在進行大學英語改革后都引進了針對不同教材的自主學習平臺,它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U-learning環(huán)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已不再局限于教室的電腦屏幕前,而是如U-learning本身的特點,隨時隨地在wifi、3G、4G網絡支持下就可以接收語言文化學習資料,也可以通過一些學習平臺,根據自己的程度、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及學習進度,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進行虛擬或真實的交際活動,從立體化的交際情境中培養(yǎng)跨文化溝通能力。U-learning的學習資源使自主學習模式變得多樣化。首先,利用一些專門的網站自主學習,如普特網http://www.Putclub.com 等等,獲取大量原聲音頻資料促進語言文化學習,了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差異。其次,可以應用微博的教育功能,關注專門的英語學習微博,如“英語天天說”、“線話英語”等,成為他們的“粉絲”,也可以關注英語學習和英語新聞的公眾微信號,借助網絡通過微博微信的新聞報刊閱讀培養(yǎng)外語綜合閱讀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文化敏感度、豐富知識面,還提升了語言在實際情景中的運用能力。最后,在學習與關注的基礎上可以開通自己的語言文化學習微博,從轉載、改編他人信息到逐步發(fā)布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內容,把學習過程由單純輸入轉變?yōu)檩斎胼敵鱿嘟Y合,努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合理地應用U-learning環(huán)境和空間,實現信息技術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整合,需要教師、學生、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高校之間在軟件開發(fā)、基于教學的設計與技術支持方面應當加大合作力度,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建設方面應確?;诰W絡的交際活動正常進行。另外,要適應U-learning環(huán)境下的跨文化教學,應強化外語師資,加強教師跨文化體驗與交際實踐,如開展教師短期跨文化沉浸體驗項目,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意識,使他們反思自己的教學,運用多元的策略去應對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教師對課程與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整合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對學生學習來說,U-learning環(huán)境是便利與誘惑同在,學生應增強自主和相互監(jiān)督,避免過久沉迷于和學習無關的網絡游戲中而不能自拔。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加深,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成為大學生必備能力之一。U-learning在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過程中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上對時間與地點的限制,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廣闊空間和豐富資源,使學習者在這樣有利的學習空間里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主培養(yǎng)??缥幕浑H能力培養(yǎng)需要多方的努力,構建U-learning環(huán)境下的交際語境與資料庫,用豐富的跨文化教學方式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起來,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1]Spitzberg B amp; Cupach W.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Beverly Hills, CA:Sage,1984.
[2]Samovar L A amp;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5th ed.)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302-303, 173.
[3]Gudykunst William B. The potential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杜瑞清,田德新,李本觀編.跨文化交際學選讀 [C].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4:432.
[4]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70-73.
[5]Chen G M. 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9(37): 118-133.
[6]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480.
[7]楊盈,莊恩平. 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 外語界,2007(4):13-21, 43.
[8]文秋芳. 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16-20.
[9]Weiser, M. 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3): 94-100.
[10]Brown, J. S., Collins, A., and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8(Jan-Feb):32-42.
[11]裘偉廷.泛在學習——后現代遠程教育的崛起 [J].當代教育論壇, 2008(10):35-37.
[12]張雁玲, 鄭新民. 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環(huán)境下外語教師信念探討 [J]. 外語教學, 2011(4): 52-56.
[13]陳堅林. 計算機網絡與外語教學整合研究 [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1.
[14]桂詩春. 面向交際的外語教學 [J]. 現代外語, 2012(2):193-201.
[15]Muller, B. D. (1999). 跨文化的能力 [A].梁鏞. 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 [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32-133.
[16]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25-27.
[17]Jeremy Harme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Hand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1:32-34.
OnConstructingaModeofICCDevelopmentinU-learning
HE Lin
(ChengyiCollege,Jimei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China)
Frequent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makes ICC development more significa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ushers in a ubiquitous and universal way of learning. Based on U-learn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n ICC development mode including ICC platform, ICC teaching data, ICC teaching and self-learning.
U-learning; IC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14-04-24
賀琳(1980-),女(漢),河南新鄉(xiāng)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研究。
H0-05
A
1671-816X(2014)08-0842-05
(編輯:佘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