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當代縱橫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往百度搜索引擎里輸入“公共藝術”這個詞可以找到兩千五百九十萬(25,900,000)個相關結果。查閱資料可知,我國的一些高校早在21世紀初就設立了公共藝術專業(yè),2008年這一專業(yè)獲得了教育部的正式批準,以公共藝術為名稱的教材隨即面世。2009上海大學創(chuàng)辦了《公共藝術》雜志。如今,全國很多高校都設立了公共藝術專業(yè)。由此看來,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學科已經有著數(shù)年的歷史,并呈現(xiàn)出蓬勃興旺的良好勢頭。但是,如果我們閱讀這類著作,考察這一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就會發(fā)現(xiàn)公共藝術的概念和專業(yè)范圍是寬泛無邊、模糊不清的。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創(chuàng)作技能,公共藝術都沒有國畫、油畫、版畫和雕塑等傳統(tǒng)藝術專業(yè)那樣有著確定的技術標準,即使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環(huán)境藝術和數(shù)字藝術等新型藝術門類相比,公共藝術也沒有專門的形式語言要求。
讓我們先來看看現(xiàn)有的公共藝術定義。
有人認為:“公共藝術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性領域,諸如城市規(guī)劃、建筑、雕塑、城市景觀、設施及標識等各方面。公共藝術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藝術最基本的條件?!?/p>
有人主張:“公共藝術是公眾共同介入的,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所存在的視聽藝術?!保▎卧隆妒裁词枪菜囆g》)
還有人認為:“公共藝術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公共空間和大眾參與三項要素,大眾參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共藝術,指私人、機構之外的一切美術創(chuàng)作和環(huán)境美化活動;狹義的公共藝術,指設置在公共空間能符合大眾心意的視覺藝術。”(沈世龍《公共藝術專業(yè)發(fā)展路徑探究》)
在《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一書中,作者簡·羅伯森和克雷格·邁克丹尼爾寫道:“公共藝術指的是在城市街道、廣場、公園和商業(yè)機構等公共場所進行的視覺藝術活動?!?/p>
在維基百科里,公共藝術(Public Art)這一概念的定義是這樣的:“這個術語嚴格說來是指根據某種特殊意圖構思、用任何媒介創(chuàng)作、通常被安置或呈現(xiàn)在室外、對所有人開放的實體公共區(qū)域的藝術作品。這個術語對于包括策展人、公共藝術委托機構和從業(yè)者在內的藝術界有著特殊的意義,對他來說,它意味著一種與地點的獨特性、公眾參與和合作密切相關的特殊的創(chuàng)作實踐。公共藝術有時也指陳列在公共空間包括公眾能夠進入的建筑物中的任何藝術。
“近年來,公共藝術的范圍和應用日益擴大,不僅擴展到其他更廣泛并帶有挑戰(zhàn)性的藝術形式的范圍,而且跨越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可以被我們稱之為‘公共王國的領域。這樣的文化介入常常被當作創(chuàng)造性地保證社會公眾的‘地位或‘幸福感的措施而得到實現(xiàn)。”
“這樣的使命仍然能夠導致實體性的永久藝術品和雕塑的產生。這些作品也往往越來越多地變成了綜合和實用類藝術。無論如何,它們也開始變成包括其他的,更加以程序推動和行為研究為基礎的藝術實踐。因此,這些作品并不總是依賴于一種實體的或永久的藝術品的生產(盡管人們常常還是這樣做)。公共藝術這種范圍的擴大可以容納許多不同的實踐和藝術形式。它們完成后可以是獨立的單體作品,也可以是涉及多學科的混合體。當然,公共藝術的潛在范圍是無止境的,不斷變化的,有待于藝術家、資助者、策展人和定制客戶的不同意見和繼續(xù)爭論。
“紀念碑、紀念館和城市雕塑是被官方認可的公共藝術最古老、最明顯的形式,雖然也可以說建筑雕塑甚至建筑本身更充分地滿足了公共藝術的定義。環(huán)境建設的許多方面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公共藝術的合法選擇和考慮的對象,包括街道設備、街道燈光、雕塑和涂鴉。公共藝術不限于實體對象,舞蹈、游行、街頭戲劇甚至擁有支持者的詩歌都可以算作特殊的公共藝術?!雹?/p>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上述概念全是對公共藝術屬性和功能的界定,而缺乏對其創(chuàng)作方法的說明。從這些定義中,我們知道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本質,所謂公共藝術就是存在于公共空間、可以滿足公眾需要的藝術。按照這樣的功能屬性來看,公共藝術的歷史起點與人類文明史完全重合,也就是說,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后,出現(xiàn)在人類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藝術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原始社會的洞窟壁畫堪稱最早的公共藝術。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及其雕塑,古羅馬的劇場、凱旋門和斗獸場,中世紀的教堂及其壁畫,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各種室外藝術景觀,都是地道而標準的公共藝術。實際上,那些陳列在博物館的古今藝術品,無論其原來的歸屬如何,一旦進入公眾可以進入的空間都可算作公共藝術。由此說來,幾乎沒有什么藝術不是公共藝術。
我們知道,符合公共藝術標準的藝術現(xiàn)象早已存在,但公共藝術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是近期的事,在中國,這一名稱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它是一個隨著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進入工業(yè)化和城市化變革進程而出現(xiàn)的暫新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說,公共藝術是城市化社會的產物,建設公民社會是公共藝術的初衷和目的。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將公共藝術與環(huán)境藝術混為一談。
毫無疑問,公共藝術不是一種藝術樣式,而是一種藝術價值觀。公共藝術甚至算不上一種藝術門類,因為與公共藝術相對立的概念是私有藝術。與這對概念相對應是民間藝術和宮廷藝術。與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傳統(tǒng)藝術類別不同,甚至也不同于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數(shù)字藝術等新型藝術樣式,它沒有自成一體的創(chuàng)作媒介和創(chuàng)作方法。公共藝術也不能成為一種身份標示,沒有任何人宣稱自己是公共藝術家,即使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詞今天已經變成了一種稱號或頭銜。
作為一種藝術理念的公共藝術值得提倡和肯定,但作為一個學科和教學專業(yè),公共藝術存在的合理性是大可商榷的??疾旃菜囆g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公共藝術概論之類的課程之外,其教學內容幾乎涵蓋了繪畫(又包括油畫、國畫和版畫等)、雕塑(泥塑、石雕和銅雕)、設計(又包括平面設計、景觀設計和廣告設計等)和攝影等所有專業(yè)。可以說,公共藝術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學科。也可以說,公共藝術是一個“非專業(yè)的專業(yè)”。就像水果一樣,公共藝術是一個抽象概念。沒有一個東西叫水果,只有具體的蘋果、葡萄和香蕉。同樣,沒有一個名叫公共藝術的作品,只有具體的屬于公共藝術的雕塑、建筑和設計。令人憂慮的是,雖然所學課程為其它專業(yè)的內容,由于涉獵過廣,對各專門學科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公共藝術專業(yè)的學生無一精通,因而在專業(yè)分工越來越細的當今社會,這類畢業(yè)生完全不具有職業(yè)競爭力。既然如此,公共藝術專業(yè)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懷疑的。
交叉性和綜合性學科作為對專業(yè)過度細化現(xiàn)象的反駁,其出現(xiàn)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一個學科或一個專業(yè)如果沒有可量化的教學標準,沒有可操作的指導規(guī)范,其教學內容沒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它就沒有可以安身立命的陣地,更遑論對于其它專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公共藝術作為一個新型專業(yè)學科,它的邊界有待劃定,它的獨特性有待明確。實踐是檢驗一切事物成敗的標準,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學科的興衰將由時間作出回答。
注①The term public art properly refers to works of art in any media that have been planned and executed with the specific intention of being sited or staged in the physical public domain, usually outside and accessible to all. The term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within the art world, amongst curators, commissioning bodies and practitioners of public art, to whom it signifies a particular working practice, often with implications of site specificity,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collaboration. The term is sometimes also applied to include any art which is exhibited in a public space including publicly accessible buildings.
In recent years, public art has increasingly begun to expand in scope and application — both into other wider and challenging areas of artform, and also across a much broader range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our 'public realm'. Such cultural interventions have often been realised in response to creatively engaging a community's sense of 'place' or 'well-being' in society.
Such commissions can still result in physical, permanent artworks and sculptures. These also often involv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and applied arts type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y are also beginning to include other, much more process-driven and action-research based artistic practices as well. As such, these do not always rely on the production of a physical or permanent artwork at all (though they still often do of course). This expanded scope of public art can embrace many diverse practices and artforms. These might be implemented as stand-alone, or as collaborative hybrids involv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 range of its potential is of course endless, ever-changing, and subject to continual debate and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mong artists, funders, curators, and commissioning clients.
Monuments, memorials and civic statuary are perhaps the oldest and most obvious form of officially sanctioned public art, although it could be said that architectural sculpture and even architecture itself is more widespread and fulfills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art. Increasingly most aspe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e seen as legitimate candidates for consideration as, or location for, public art, including, street furniture, street lighting, Lock On sculptures and graffiti. Public art is not confined to physical objects; dance, procession, street theatre and even poetry have proponents that specialize in public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