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肖光玲,高 宇,李彥冰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哈爾濱150040)
白屈菜又名地黃連、牛金花、土黃連、斷腸草、雄黃草、假黃連,為罌粟科白屈菜屬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味苦,性涼.有毒.具有解痙止痛、止咳平喘的功能,用于胃脘攣痛、咳嗽氣喘、百日咳[1].其主要的活性成分為異喹啉類生物堿,包括白屈菜堿、白屈菜紅堿、血根堿、小檗堿、原阿片堿等[2].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3-5]同時測定了藥材白屈菜中含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的量.
戴安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譜儀(VWD-3400型紫外檢測器、LPG-3400A型泵、WPS-3000型自動進樣器、TCC-3000型柱溫箱、Chromeleon色譜工作站);KQ-250E型超聲波清洗器(昆山超聲儀器有限公司);電子分析天平(AB204-N,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乙腈為色譜純;磷酸、鹽酸、二氯甲烷均為分析純;水為娃哈哈純凈水.對照品:白屈菜堿(四川省維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120530),白屈菜紅堿(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1718-200501),白屈菜藥材購于哈爾濱市藥材市場,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李彥冰教授鑒定為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2.1.1 混合對照品溶液制備
精密稱取對照品白屈菜堿5.00 mg、白屈菜紅堿5.00 mg,置于10 mL量瓶,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制成混合對照品儲備液.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儲備液1 mL,置于10 mL量瓶,用甲醇稀釋至刻度,制成混合對照品溶液.
2.1.2 供試品溶液
稱取白屈菜藥材粗粉,加10倍量的95%乙醇,回流3次,每次40 min,收集醇提液,減壓回收乙醇得稠膏,用1 mol/L鹽酸調(diào)pH值至2~3,靜置過夜,過濾,用1 mol/L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pH值至9~10,用等量的二氯甲烷萃取6次(至水層無生物堿顯色反應),收集二氯甲烷液,回收二氯甲烷,干燥至恒重,得白屈菜藥材二氯甲烷萃取物.稱取1 g二氯甲烷萃取物置于100 mL量瓶,用甲醇溶解,搖勻定容,備用.
色譜柱:依利特Hypersil ODS2(4.6 mm×200 mm,5 μm);流動相: 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氫鉀水溶液(38∶6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用磷酸調(diào)至pH=3);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282 nm;柱溫:35 ℃,進樣量20 μL,在上述色譜條件下,對照品及樣品色譜圖見圖1.
A圖1-白屈菜堿 2-白屈菜紅堿; B圖3-白屈菜堿 7-白屈菜紅堿圖1 混合對照品(A)、藥材樣品(B)的HPLC圖
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溶液(50 μg/mL)5、10、15、20、25、30 μL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中,記錄峰面積.按上述色譜條件進行測定以混合對照品進樣量X為橫坐標,峰面積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白屈菜堿、白屈菜紅堿的回歸方程分別為:Y=20.823X-0.0005R2=0.9999、Y=53.058X-0.0625R2=0.9999結(jié)果表明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進樣量均在0.25~ 1.50 mg范圍內(nèi)與峰面積線性關(guān)系良好.
按照“2.1.1”項下制備混合對照品溶液,分別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溶液20 μL,共6次,按“2.2”項下色譜條件操作,記錄6次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的峰面積,RSD值(n=6)分別為0.25%,0.19%.結(jié)果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精密稱取白屈菜藥材二氯甲烷萃取物按照“2.1.2”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2、4、6、8、10 h進樣,按“2.2”項下色譜條件操作,記錄峰面積值,RSD值分別為0.27%、0.32%,結(jié)果表明,供試品中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在10 h內(nèi)基本穩(wěn)定.
精密稱取白屈菜藥材二氯甲烷萃取物按“2.1.2”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量20 μL,進樣6次,按“2.2”項下色譜條件操作,記錄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的峰面積,RSD值分別為0.49%、0.52%,結(jié)果表明,該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精密稱取同一已知含量二氯甲烷萃取物6份,每份0.5 g,分別按二氯甲烷萃取物中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含有量的100%加入混合對照品溶液適量,按“2.1.2”項下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 依照“2.2”項下色譜條件操作,記錄峰面積,計算回收率,平均加樣回收率白屈菜堿和白屈菜紅堿分別為(n=6)98.72%、97.34%,RSD=0.65%、0.86%,表明該方法準確.
稱取干燥后的白屈菜藥材粉末,按“2.1.2”項下制備供試品溶液,測得3批白屈菜藥材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含白屈菜堿量分別為5.688、5.687、5.686 mg/g;含白屈菜紅堿量分別為2.719、2.717、2.718 mg/g.
本試驗曾采用不同的流動系統(tǒng),對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氫鉀水溶液系統(tǒng)不同比例進行試驗,結(jié)果采用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氫鉀水溶液(38∶62)流動相系統(tǒng)時,所測得白屈菜堿峰和白屈菜紅堿峰均與其他組分峰能達到較好的分離.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2] 黃 松, 杜方麓. 罌粟科白屈菜族的化學成分及植物化學分類依據(jù)的研究進展[J]. 湖南中藥導報, 2002, 8(10):582-584.
[3] 左金梁, 白 璐, 宋欣鑫, 等. RP-H PLC法同時測定白屈菜藥材中血根堿、小檗堿和白屈菜紅堿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 2008, 28(6):903.
[4] 安彩賢, 楊廣德, 葉建濤, 等.RP-HPLC法同時測定小博落回中血根堿和白屈菜紅堿的含量[J].中成藥, 2001, 23(11):824.
[5] 季宇彬,孟凡影,曲中原,等.白屈菜堿對SGC-7901細胞Cdk1、cyclinB1表達影響[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