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賈鵬博,張崇,姜秀煜
(黑龍江省帶嶺林業(yè)科學研究所,黑龍江伊春153106)
篤斯越桔(VacciniumuliginosumLinn.)為杜鵑花科越桔屬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株高20~80cm;樹皮紫褐色或帶紅褐色,有光澤,多分枝;枝暗紫褐色,纖維狀剝落,小細枝,多彎曲,褐色,無毛或有短毛;葉互生,倒卵形、橢圓形或長卵形,長1~3cm,寬0.8~1.5cm;具花1~3朵,生于前一年小枝上,花下垂;漿果,成熟后黑紫色,球形或橢圓形,直徑達1cm,具白霜,微酸甜;花期6月,果期7~8月,8月中旬后即脫落。產于小興安嶺北坡山地;我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均有分布。耐水濕、喜光,常生于溝谷滿覆苔蘚的沼澤地、濕潤山坡、疏林下及溪流兩岸,多成片生長。它是集營養(yǎng)、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果樹,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廣闊的開發(fā)前景。為了更好的開發(fā)利用這一寶貴資源,2010年黑龍江省帶嶺林業(yè)科學研究所采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對其進行擴繁增殖培養(yǎng)。我們以不同種類和濃度的激素以及其他因素對篤斯越桔的組培苗進行誘導,以獲得最佳的誘導條件,從而為篤斯越桔的工廠化育苗提供相關的技術參數。
選用黑龍江省帶嶺林業(yè)科學研究所組培室培養(yǎng)的優(yōu)良篤斯越桔苗,以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IBA、細胞分裂素6-BA。
試驗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設計[選用正交L9(34)正交表],6-BA濃度為因素A,分為0、0.5、1.5mg/L三個水平;IBA的濃度為因素B,分為0.05、0.1、0.2mg/L三個水平;光照強度為因素C,分為1、2、3燈;培養(yǎng)時間為因素D,分別為60、80、90d。以上均附加4.8g/L瓊脂、20g/L蔗糖。
2012年4月10日實驗室組培技術人員將莖、葉、高度相似的篤斯越桔組培苗從培養(yǎng)瓶移出,分割成4cm長的小段,然后放入分裝不同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瓶中,在每個培養(yǎng)瓶的培養(yǎng)基上平放4小段。共計9個試驗號,每個號6瓶,共需要216段。培養(yǎng)基pH5.2,123℃滅菌20min。培養(yǎng)室內溫度控制在(25±2)℃,相對濕度控制在70%~80%,日光燈照射24h。2012年6月10日對篤斯越桔組培苗的生長高度、莖粗進行了第一次調查,將調查數據進行了記錄,通過調查記錄發(fā)現每個試驗號的生長高度和莖粗的差異不大;2012年7月1日和7月10日又對篤斯越桔組培苗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調查,將調查數據同樣進行了記錄,通過調查記錄就能發(fā)現,每個試驗號的生長高度和莖粗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將每個試驗號中的生長高度和莖粗的平均值列入表1進行分析。
表1 試驗設計與計算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3號試驗的效果最好,篤斯越桔組培苗的生長高度為3.35cm,莖粗為0.28cm,其生產組合為A1B3C3D3。
以表1中數據計算分析,各個因素對篤斯越桔組培苗的生長高度及莖粗的影響進行極差排序。R1—苗高:A(6-BA)>D(培養(yǎng)時間)>B(IBA)>C(光照強度);R2—莖粗:D(培養(yǎng)時間)>C(光照強度)>A(6-BA)>B(IBA)。這一試驗結果表明6-BA的濃度是影響篤斯越橘組培苗的生長高度的主要因素,而培養(yǎng)時間是影響莖粗的主要因素。
用表1中數據計算分析,6-BA濃度為0mg/L的比濃度為0.5mg/L的高度高出9.7%,比濃度為1.5mg/L的高度高出26.2%。培養(yǎng)時間為90天的比培養(yǎng)時間為60天的莖粗粗出97%,比培養(yǎng)時間為80天的莖粗粗出19.6%。從苗高看,A1>A2>A3,B3>B1>B2,C3=C2>C1,D3>D2>D1,最佳組合為A1B3C3D3,與直觀表中的結果恰好吻合;再從莖粗來看,A1>A3>A2,B3=B1>B2,C3>C2>C1,D3>D2>D1,最佳組合為A1B3C3D3,也與表中的最佳組合為A1B3C3D3的結果相吻合。
綜合上述分析,6-BA的濃度是影響篤斯越橘組培苗生長高度的主要因素,培養(yǎng)時間是影響莖粗的主要因素。6-BA濃度為0mg/L的比濃度為0.5mg/L的高度高出9.7%,比濃度為1.5mg/L的高度高出26.2%。培養(yǎng)時間為90天的比培養(yǎng)時間為60天的莖粗粗出97%,比培養(yǎng)時間為80天的莖粗粗出19.6%。3號試驗的效果最好,組培苗的生長高度為2cm,莖粗為0.28cm,其組合為:A1B3C3D3,即生產選用6-BA的濃度0mg/L,IBA的濃度0.2mg/L,光照強度3燈,培養(yǎng)時間90天進行篤斯越橘組織培養(yǎng)的增殖效果較好。
[1]劉傳照,劉林馨.小興安嶺野生經濟植物原色圖鑒[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嘉祥.藍漿果優(yōu)良品種及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5,34(4):58.
[3]李亞東.越橘(藍莓)栽培與加工利用[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李亞東,張佰軍,張連喜,等.從智利越橘生產考察談我國越橘產業(yè)發(fā)展[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25(4):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