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紅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人體科學實驗室,河南 焦作 454000)
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重點之一,是幫助患者最大程度重新恢復身體運動功能。而在功能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往往因患肢要承受自身重量,較難完成完整的訓練動作尤其行走類訓練,不利于患者協調能力及其良好步態(tài)的形成。水療是借助水的特性進行相關康復治療,本研究旨在觀察溫水浴作用下對偏癱患者進行功能康復訓練的療效。
1.1研究資料 2012年6~12月河南理工大學校醫(yī)院及河南省第二慈善醫(yī)院就診的偏癱康復期患者38例,病程6~18(平均9.7)個月,年齡40~65(平均55.4)周歲,其中男23例,女15例。入選標準:偏癱康復治療期下肢運動障礙患者,意識清晰,無認知障礙,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病情穩(wěn)定,具有控制站立和步行能力,偏癱側下肢肌力在Ⅱ級以上可以接受功能訓練。隨機分為實驗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齡54.9歲;平均病程9.5個月。對照組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齡55.9歲;平均病程9.9個月。兩組一般情況及病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做功能康復訓練,訓練內容以加強肌力、肢體伸展、協調能力和步行能力練習為主。訓練內容:①雙腿伸屈訓練,取坐位或仰臥位,做雙腿伸屈動作,屈腿時雙手抱膝盡量屈膝,雙腳也盡量勾屈,伸腿時盡量雙腿伸直,雙腳也盡量繃直,訓練時長5 min左右;②下蹲起訓練,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骨盆放松,做下蹲起動作,加強腿部肌力訓練,訓練時長5 min左右;③交叉訓練,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做雙腳左右交叉行走練習,訓練時長10 min左右;④行走訓練,為了便于患者進行行走訓練,設置一個類似雙杠的20 m左右長的架子,患者順著架子在兩個杠之間往前行走,行走時把架子的兩個杠分別放于兩側腋下,以輔助行走避免患者跌倒,訓練時長20 min左右。 試驗組在溫水池中進行同對照組內容和方法的功能康復訓練。水溫36℃~38℃,溫水池底部為梯狀水池,水深1.2~1.6 m,患者根據自身身高情況選擇訓練區(qū)域,取站立位,以水面到腋下為宜。兩組均每天依次訓練1次,在訓練初期每次40 min左右,在訓練中后期,根據患者自身承受訓練量的能力,可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共計訓練8 w。
1.3療效評價 ①采用Fugl-Meyer評定法進行運動功能評定,下肢運動能力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好。②功能獨立性評定(FIM) 量表是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的標準化量表,包含6個領域的18個項目,其分值越高提示功能獨立性越高。③10 m步行時間評定步行能力,不能獨立行走或10 m步行時間超過360 s者,以360 s計算,用時越長則功能相對較差。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
兩組訓練后較訓練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Fugl-Meyer評定和FIM量表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均<0.05),尤其10 m步行時長改善更顯著(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側下肢運動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針對偏癱側下肢進行適量的肌力、協調能力等康復訓練,在肢體運動功能恢復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趙慧杰〔1〕研究指出,偏癱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往往由于運動不足更容易造成肌力下降及肌肉萎縮等退行性病變,通過對下肢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尤其進行必要的肌力訓練,有助于人體平衡能力及下肢運動功能的改善。而張勝年等〔2〕研究指出,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康復過程亦是一個運動再學習的過程,下肢運動能力、下肢肌力的恢復并不能保證下肢步行能力的自然恢復,提示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不但重視肌力訓練,同時也要重視對患者進行肢體伸展功能及協調能力等內容訓練。而在對患者進行這些常規(guī)功能康復訓練過程中,發(fā)現患者由于受肢體功能障礙和心理壓力的影響,往往較難完成相關功能康復訓練的任務,尤其由于怕跌倒等心理壓力較大,更不愿主動參與協調能力及行走類訓練,這樣會對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復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溫水浴中訓練是借助水的相關特性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的傳統(tǒng)物理療法之一。水有較強的浮力,減小了身體重力對各關節(jié)和肌肉所承受的壓力,可以大大減小偏癱側下肢的承重能力,很多在陸地上有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在水中通過浮力的作用能夠自由活動〔3〕,病人能夠在較舒適的情況下活動,增加了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提高了關節(jié)的運動強度,所以非常適宜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相關完整動作鍛煉。人體在37℃左右水溫的浸泡刺激下,能使人體表面血管擴張,供應皮膚的血液增加,使皮膚的營養(yǎng)狀況得到改善,溫水作用下也能增加體內酶的活性,加快了新陳代謝的速率〔4〕,促進功能的改善和康復。另外,溫水作用下的按摩和刺激作用不但可使患者產生舒服的身心感受,也可延緩肌肉疲勞的時間,降低了痙攣發(fā)生的頻率〔5〕,患者能夠進行各方向、多肌群參與的訓練,使患者獲得接近正常水平的運動能力,同時也可激起患者參與運動訓練的自信,避免運動障礙造成的運動心理壓力及運動惰性,以利于運動與康復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和循環(huán)。
4 參考文獻
1趙慧杰.早期肢體運動訓練對老年腦卒中運動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1):5604-6.
2張勝年,林中寶,袁泳虹,等.背向行走訓練對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及步態(tài)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8;27(3):304-6.
3宋清華.水中康復操訓練對膝關節(jié)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2):147-8.
4左自強,葉小明,劉丹寧.水中康復運動的作用原理及其運用〔J〕.遼寧體育科技,2008;30(3):40-3.
5簡坤林,孫學川.水中生理學〔J〕.現代康復,20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