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穎 王 豐 曹丹娜 曲 冰 李曉陵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脊髓型頸椎病(CSM)是中老年人常見病,發(fā)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晚期可引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導致功能障礙。CSM臨床表現(xiàn)多緩慢起病,但常進行性加重,常有外傷史;主要壓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現(xiàn)脊髓神經(jīng)感覺、運動、反射及排便功能障礙。本研究探討MRI影像與CSM辨證治療療效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CSM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2~80歲,平均60.5歲,病程3~24個月,均有頸髓受損臨床癥狀。
1.2檢查設備 MRI設備為Philips AchieVa 3.0T TX MRI 雙梯度多源發(fā)射磁共振掃描儀?;颊哐雠P位,采用16通道頭頸聯(lián)合線圈(SENSE-NV16),頸部常規(guī)MRI掃描,矢狀位、橫斷面T1WI和T2WI及SPAIR序列成像。掃描參數(shù):SE T1WI:TR 400~700 ms,TE 8 ms;FSE T2WI:TR 2 500~4 000 ms,TE 110 ms,視野24×24,矩陣256×256,層厚3 mm,層間距1 mm,NSA:2。
1.3治療方法 60例CSM患者均經(jīng)手術治療。行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減壓融合術。所有患者未發(fā)生手術并發(fā)癥,手術順利完成。
1.4評估標準 頸椎病分型參照《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1〕。中醫(yī)分型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在矢狀位測量頸髓受壓最嚴重處,測其受壓程度與正常頸髓矢狀徑的比值,并分度:頸髓壓迫<1/3為Ⅰ度,1/3~1/2為Ⅱ度,>1/2為Ⅲ度。對患者隨訪,采用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脊髓損傷功能評定標準(JOA)進行評分,并計算改善率〔3〕。改善率%=(術后JOA評分-術前JOA評分)/(17-術前JOA評分)×100%。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AS軟件行t檢驗,直線相關分析及方差分析。
60例CSM患者均見不同程度頸髓受壓、移位。依據(jù)MRI頸髓受壓程度為:Ⅰ度40例,Ⅱ度14例,Ⅲ度6例。60例CSM患者治療后改善率與頸髓受壓程度間關系見表1。
依據(jù)頸髓MRI信號改變分4組:T1WI等信號、T2WI等信號24例(A組),T1WI等信號、T2WI高信號18例(B組),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14例(C組),受壓頸髓上方T2WI高信號4例(D組)。 60例CSM患者治療后改善率與頸髓信號改變的關系見表2。
表1 60例CSM患者治療后改善率與頸髓受壓程度關系
表2 60例CSM患者治療后改善率與頸髓信號改變的關系
CSM病理基礎為頸椎椎小關節(jié)退行性變及椎間盤突出,壓迫頸髓或支配血管,使相應頸髓血供障礙,導致相應頸髓功能障礙。頸椎上托頭顱,下承胸椎,靈活運動,易受勞損退變而失穩(wěn)。中醫(yī)認為頸椎病是由于風寒勞累、痰濕阻絡、肝腎虧虛、氣滯血瘀、氣血虧損致頭目眩暈、筋骨失養(yǎng)所致的臨床癥候群。頸椎病常致頸椎生理曲度變淺、平直或反弓。MRI對組織器官分辨率高、特別對脊髓影像顯示良好,可獲得人體多方位圖像,利于病變定位等優(yōu)點。因此,應用于頸椎病的診斷,對于CSM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法選擇和預后判斷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痰濕阻絡型頸椎病由于脾、肺、腎功能失調(diào),加上寒、燥、濕、熱等外邪因素影響津液運行,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致機體功能障礙。痰濕上逆頭部可致眩暈,阻于四肢則表現(xiàn)為麻木、疼痛;風痰則出現(xiàn)頭暈、嘔吐、四肢不舉等癥狀。本組MRI表現(xiàn)多為椎體緣骨增生,韌帶鈣化,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或缺血壞死改變,符合CSM影像表現(xiàn)。中醫(yī)分型多以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進行辨證分型,本文結(jié)合分析MRI表現(xiàn),認為CSM的MRI表現(xiàn)與臨床辨證分型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有研究證實,頸椎病臨床癥狀與頸髓受壓程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4〕。本研究認為頸髓受壓程度越重,JOA評分越小,臨床癥狀越重。原因可能為:頸髓供血源于頸脊髓前動脈及相應溝動脈。退變突出的椎間盤髓核、骨質(zhì)增生、鈣化肥厚的后縱韌帶壓迫頸髓,造成頸髓損傷,同時壓迫血管造成頸髓缺血、壞死。CSM的MRI表現(xiàn)〔5〕:①頸椎退行性改變,生理曲度消失,椎體緣骨質(zhì)增生,椎間隙變窄。②頸椎椎管狹窄,頸髓形態(tài)改變。③受損頸髓信號改變,反映頸髓病理變化。王豐等〔6〕認為脊髓缺血病理過程與MRI關系為:T1等信號、T2高信號代表無神經(jīng)元丟失,頸髓水腫、脫髓鞘;T1等信號、T2等信號代表頸髓受壓進行性加重,頸髓萎縮變性;T1低信號、T2高信號表示灰質(zhì)疏松、壞死、囊變。研究表明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改變,提示預后較差。本研究作者認為CSM的MRI表現(xiàn)與辨證治療的療效有明確相關性,可為臨床辨證治療CSM提供參考,并對CSM早期診斷、早期有針對性治療,減少脊髓功能障礙,提高功能改善率提供有效支持。MRI成像技術對CSM辨證治療方案的制定及判斷預后有指導意義。
4 參考文獻
1孫 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社,1994:186.
3Yone K, Sakou T, Yanase M,etal.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 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evaluations of the spinal cord in cervical myelopathy〔J〕.Spine,1992;17(2):388-92.
4王振宇.人體短面與影像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87-93.
5王子軒.骨關節(jié)解剖與疾病影像診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62-4.
6王 豐,溫 穎,李曉陵,等.脊髓型頸椎病MRI表現(xiàn)與臨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3):20-2.